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北京师范大学培养方案调研
北京师范大学培养方案调研二、对我校提高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建议(一)对教育硕士培养工作的重视是提高培养质量的前提。教育质量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生命线,它关系到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同时也关乎各培养院校的名望和声望。要提高培养质量,首先以要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足够重视。1、全员重视。教育硕士培养工作是一项工程,关系到全校和各院系方方面面的工作,涉及到大量的领导、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学校及各院系加强对教育硕士培养的目的、性质、特点和重要性的宣传,提高教师和工作人员对这项工作的正确认识是非常必要的。2、加强教育硕士培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作为全国师范类高校之首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首批试点单位,具有在教育硕士培养研究领域做出表率的能力。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更多反映了目前我校对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教学方式、课程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还存在许多模糊认识,加强研究,澄清问题,明确培养的方向和方法,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实际,提高教学质量。3、提倡名师效应。如果说我们这些教育硕士的学生们在追星,那么我们也一样。只不过我们追的是有师德、有学识、有经验的名师。同为教师,我们想从名师身上获得启迪,发现不足,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名师也可以从我们身上获得教学管理实践中丰富的案例,为理论上的突破寻找契机。4、给予一视同仁的人文关怀。教育硕士和教育学硕士同样是硕士研究生,只有培养方向的不同,没有级别的不同。无论教学、管理还是生活待遇的平等和一视同仁的关怀都是尊重和自尊的表现。(二)加强课程设计的针对性是提高质量的关键(以教育管理专业方向为例)1、建立和培养目标相统一的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在我校的“教育硕士教育管理专业方向培养方案”中提出了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即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较高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高水平的基础教育管理人员。基本规格是:(1)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能正确理解并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理想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勇于创新,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2)掌握比较宽厚的现代教育管理理论,掌握现代中小学管理基本技术和方法。(3)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包括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能力,日常工作决策、组织、指挥的能力,组织教育教学科研的能力,动员和团结师生的能力。(4)能够比较熟练的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5)身心健康。培养目标中体现出如下几个特点:(1)实用性:教学管理知识的积累要为实际管理能力的培养服务。(2)综合性:理论、方法和能力三者并重。(3)目前的培养目标中封闭性强,但在实际培养中,很多学校也接纳中专、高职、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人员来就读,因此培养目标中过于局限中小学的内容应该适当改变,要更多体现一些开放性。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从而才能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有效教学。2、加大专业课、选修课比重,使课程内容综合化。在提高教育硕士培养质量中有一个问题急需澄清和解决,那就是脱产学习时间短和学习质量低之间似乎存在着正相关,其实这并不是障碍。教育硕士具有多年教育教学经验和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加之其良好的理解力和强烈的学习动力,在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基础上,完全可以大幅度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但目前课程的设置使我们在低效的课堂学习和盲目的自我学习中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以下是脱产学习期间按照现有的培养方案学习到的课程及学时学分比例:表23课程类型课程名称学时占总学时比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学位公共课(6门)英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方法论、教育技术学42854%1850%专业必修课(5门)教育管理学、教育法学、教育测量与评价、国外中小学教育、基础教育改革研究27634%1438%选修课(2门)INTERNET及其应用、心理咨询与辅导(该课程是我院为教育硕士开设的唯一一门专业选修课)9612%412%课程设置的呆板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巨大差距,让提高教学质量成为了一句空话。在广大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综合课程、探究课程、综合课程层出不穷,我们的课程设置更不能走单一和教条化的老路。美国的教育硕士培养中,把课程类型分为了核心研究课程、专业研究课程和实践研究课程三类,其中,专业研究课程占到总学分的50%;核心研究课程即以“研究与写作”、“学习理论”和“应用与统计学”为内容的学位基础课程占21%;以实习和教学案例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实践研究课程占22%。通过比较不难发现,目前的培养方案中,我们的公共学位基础课和必修课所占比例太大。为使在现有的课时基础上,加大选课空间,课程设置的改革中可以考虑以下几方面:(1)合理进行课程分类。将课程分为学位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其中学位基础课程不超过总学分的25%。由于教育硕士兴趣爱好的不同以及自主学习的要求比较高,专业课程中必修与选修课学时各占一半。(2)整合相关课程内容。将目前53%的学位公共课程比例降至25%,将专业课和选修课比例持平,势必要缩减和合并一些科目。途径有二:一是将英语以专业英语的形式列入专业课程中,因为教育硕士培养方案中提出教育硕士要“能够比较熟练的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二是鉴于教育学与心理学是入学考试内容,因此可将教育学、心理学及教育技术学整合为一门教育学基本理论课程,适当增加其课时和学分。三、专业理论课程按照学科类型予以综合。比如可以以中外教育管理史、教育管理理论研究、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学校管理研究等专题形式进行。3、加强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实施方式。目前同学普遍感受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理论和实际相脱离,这并非说明教育硕士生轻理论重实践,而是反映了我们对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存在质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要培养的是复合型、应用型、“临床专家型”的教师和管理者,我们非常认同这样的一个培养目标以及培养目标对理论素养的要求。但是目前的教学方式存在这样三个倾向:一是封闭于课堂,空谈理论,缺乏逻辑和实践例证;二是无指导的放任自流的小组学习和研讨;三各科教学方式出现撞车现象,学生无法完成和消化调研任务。因此这里要处理好两个关系,(1)要处理好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式的关系。无论传统的讲授式、讨论式还是目前倡导的案例教学、行动学习、专题研、现场教学等方式,都强调围绕实践问题,以扎实的理论为先导,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和升华。在这样一个教学过程中,我们既学会了今天的知识,更掌握了明天应对工作的方法和技能。因此要在两者的统一中把握能力教学。(2)要处理好各学科教学方式之间的关系。学科性质不同,教学方式必定也不能雷同。但在提倡能力教学的情况下,多数老师也愿意尝试实践教学的办法。对于高等教育机构来讲,靠教学管理部门来协调各任课教师之间关系难度很大,最好的办法是实施参与教学。教育硕士大都来自教育一线,对教学方式的运用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教师和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联系,了解学生需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方式的设计中来,会使教学形式生动而丰富。同时学生作为联系各学科教师的中介,能够起到很好的协调作用。4、实施开放式的师资配备和弹性学制课程设置的综合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势必带来师资配备和学制的开放性。高校作为研究性机构,其特长在于理论研究和创新,因此借助外院外校尤其是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和管理者的实践经验来加强实践教学是可行之路。教育硕士生带着大量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而来,这些问题或许在其他学校早已有了好的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关于本校教师和外聘教师共同组成导师组或导师团的做法,不少研究性文章中都有详尽的阐述,这里不再累述。弹性学制的实施也体现了开放性。教育硕士生特别是教育管理专业方向的学生,本科阶段学习不同专业,工作阶段又来自不同部门,因此在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有较大差别,因此有必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实行弹性学分制和学时制。弹性学分制是指以合格学分为基准分,设立不同的学分层级,有能力的可以多选课多修学分。弹性学时是指课程的学习分为两个阶段,既脱产学习阶段和函授学习阶段。脱产一年系统学习专业理论、前沿课题、教学实用技术等在原单位不容易学到的知识,半年以自学和假期集中授课的方式学习教育学基本理论和学位课程。离校近的同学可以根据需要在规定学年内灵活学习课程。(三)建立教育硕士质量评估体系是提高培养质量的保障1、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通过走访我们了解到以往的教育硕士研究生确实存在着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集中表现在学问论文水平较低上。透过这一现象,作为学生个体要不断反省和督促自己,同时学校和院系要建立学生学习评价体系,通过科学的考评制度对我们的学习进行激励,对进步和不足给予肯定和指正。举一个例子:教育硕士原本就存在着外语水平差异较大这一实际情况,但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无一例外的全部通过,如此“轻松”的考试结果,又如何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同学们普遍认为毕业学位论文的撰写是必要的,接受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目的就是要具有教学管理和科研两方面的能力,学位论文的撰写是提高学术和科研水平,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渠道,学校通过日常学习的严格要求和指导,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克服理论和科研方面的不足,从而提高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论文水准。2、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学校、各学院及教师个人通过组织学生对教学进行评价,既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还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实施一定的监督和控制,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不要等到论文答辩无法通过时学生着急,教师也脸上无光。学校对教育硕士的培养只有文件指令没有实际的监督和指导,各院系和授课教师完全在经验指导下实施教学,这样的培养注定是无目标的、低效的。目前已经有一些地方师范院校开始进行教育硕士培养质量评估方案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应该作改革的领头羊。总之,在对教育硕士培养这一课题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同学对教育过程诸方面所流露出的不满,老师对教育硕士学业水平的无可奈何,归根结底来自原有培养模式的僵化和制度的不健全,加强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研究,加快培养方式的改革步伐确实势在必行。结题之际特别感谢石中英副院长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和院方进行沟通的渠道,使我们通过调查审视了自己,审视了目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现状,更体会到改革进程的艰巨,许多问题的解决都非一日之功,但毕竟改革已经在路上;同时感谢班主任张东娇老师给予我们学识、经济和心理上的支持以及韦小满老师在制定问卷中给予的切实指导,因时间紧促,精力和学识有限,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和谅解。参考文献:1.《中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简介》,《学科教育》,1998(1)2.段丽华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方式的探索性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6)3.李世彬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研究》,《北方论丛》,2001(5)4.母小勇:《论“临床专家型”教师的教育课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01(6)5.乌陆辉等:《关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1)6.王洪松:《对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员的调查与分析》,《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1)7.杨承印:《港台与内地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比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5)8.苏君阳:《论教育硕士“教育管理学”课程的教与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10)9.吴家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性质、特点和意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11)10.武海顺等:《谈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改革的五条思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11)11.朱建伟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评估方案初探》,《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1)12.秦春生等:《中、美教育硕士教育比较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11)13.关尔群:《关于教育硕士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教育科学》2003(2)14.张培等:《教育硕士教学方式的转变:从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到行动学习》,《中小学教师培训》,200
本文标题:北京师范大学培养方案调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353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