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各类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各类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南平市第二医院检验科赖垚河2017年以来,检验科“新技术新项目”开展血小板各类功能检测的项目有了新的进展。目前检验科开展血小板功能类项目有:血小板功能检测;血栓弹力实验;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检测。现在我对这三个项目的采集标本注意事项和相关临床意义做个介绍。一、血小板特异性抗体二、血栓弹力实验三、血小板功能检测•标本采集:EDTA-K2真空采血管即血常规管,建议与血常规分开抽血,如若多个项目一起时,血常规可以和血小板抗体绑定同一管,糖化血红蛋白(Hb)单独,BNP单独一管。PS:Hb一定要和BNP分开。•临床意义:血小板抗体含量阳性可见于急性型和慢性ITP(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作为ITP的诊断指标之一。一、血小板特异性抗体二、血栓弹力实验•标本采集:与凝血常规管分开单独一管,全血检测不需要离心,但病人抽血需要空腹,才能减少食物蛋白的干扰。PS:凝血常规可以与D2聚体同一管。当另作3P实验建议单独抽一管。二、血栓弹力实验•临床意义:•血栓弹力图(TEG)是来观察血液凝固的动态和纤维蛋白形成过程的动力学变化。目前认为在血液凝固性增高或减低方面有一定应用价值。可作为一种筛选试验。•血栓弹力图仪是整体评价凝血和纤溶过程的分析仪。它不需要血标本处理,用少量全血监测血小板,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纤溶系统和其他细胞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准确的提供病人的凝血概况。二、血栓弹力实验•1.血栓栓塞性疾病:r值、k值明显缩短,ma值mε值增大,见于肾病综合征、尿毒症、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脑血栓形成,动脉/静脉血栓形成。•2.血小板异常性疾病:r值k值明显延长,ma、mε值降低,见于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二、血栓弹力实验•3.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血友病类出血性疾病r值k值显著延长,ma、mε值降低。特别对XIII因子缺乏症的诊断具有特殊的意义。•4.纤溶亢进性疾病:原发及继发性纤溶在血液凝固后突然发生纤维蛋白溶解现象,TEG不但能表现出纤维蛋白的溶解现象,还可表示纤溶的强度和速度,TEG还可做为抗凝疗法的一种监测手段。二、血栓弹力实验•凝血的最终过程是血凝块形成,凝血块在形成和溶解过程中会引起物理弹性、力度的变化,这也是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ghy,TEG)检测的基本原理,它能够动态反映凝血因子、纤维蛋白、血小板功能及纤溶情况。检测时体外模拟缓慢静脉血流,通过加入激活剂诱导血凝块形成,用感受器测定血栓形成的时间和数量,并由计算机绘制血凝速度和强度曲线(图1)。TEG于1948年由Hartert发明,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现已成为临床上监测凝血功能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在多个国家的输血、麻醉、重症、心外等指南里被建议使用。二、血栓弹力实验图1血栓弹力图描绘的血凝块形成的速度和强度曲线TEG临床应用•(一)监测凝血功能•目前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如:PT,APTT)只能检测血浆中凝血因子活性,反映凝血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种凝血产物。凝血过程中血小板与凝血因子相互作用,无血小板参与的凝血检测不能反应凝血全貌。TEG检测能够全面展现血凝块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从凝血因子的激活到牢固的血小板-纤维蛋白凝块形成再到纤维蛋白溶解,展示患者凝血状况的全貌和血凝块形成的速率、血凝块的强度,血凝块的纤溶水平。TEG临床应用•(二)指导成分输血•通过血栓弹力图检测能判断导致出血的具体原因,检出是凝血因子、纤维蛋白、血小板的原因还是肝素残留导致的出血,这样就能够指导输注正确的血液成分进行止血治疗。通过对术后出血原因进行鉴别,还能够减少二次手术风险。欧美的许多国家将TEG作为进行血液制品管理的重要工具,文献表明TEG指导输血有助于节约用血、降低因过度输血引起的副作用及死亡率。TEG临床应用•(三)评估抗血小板治疗效果•血小板活化在动脉粥样硬化硬化发展及血栓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抗血小板药物地位愈发显得重要。目前,临床上逐渐重视到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的重要性。TEG血小板图可以评估抗血小板药物疗效,预测患者的出血和血栓风险,有助于指导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从而可以减少血栓和出血性风险。TEG在此领域的应用近年来发展迅速,大有前景。TEG临床应用•(四)判断肝素的效果•血栓弹力图的肝素酶对比检测常用于围手术期判断肝素抵抗情况、监测肝素化情况和评价鱼精蛋白对肝素的中和效果。•(五)诊断纤溶亢进•血栓弹力图不仅能够诊断纤溶亢进,还能够对纤溶亢进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此外,TEG能够准确判断抢救中DIC的高凝、低凝和纤溶亢进期,从而指导临床治疗。三、血小板功能检测•标本采集注意事项•总原则采血要顺利,不可反复穿刺,采血不顺利,容易激活凝血因子,或激活血小板,影响血小板的凝聚力,标本从采集到操作完成在4小时内完成,放置过久降低血小板的聚集强度和速度。用凝血蓝帽的抗凝管采血3ml,立即轻轻颠倒混匀至少5次,不可过于剧烈,防治激活血小板。三、血小板功能检测•⑴饮食采血前须空腹或12小时内未进高脂食物。•⑵烟酒采血前12小时内禁用烟酒。•⑶药物一周内不用阿司匹林类药物;三天内不用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⑷采血前需处于安静状态,运动可使血小板激活。•⑸注意年龄、经期、妊娠期等生理因素的影响。月经和妊娠,雌激素对聚集和释放功能有影响。三、血小板功能检测•临床意义•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的主要功能之一。血小板在执行生理性止血作用的同时,在病理性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先导而关键的作用,因此,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对早期发现是否有血栓形成的危险存在以及阐明相关疾病的机制等有重要意义。三、血小板功能检测•血小板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子,抗血小板药物是血栓病预防和治疗的主要措施,而抗血小板药物又存在个体差异较大的问题。因此对血小板功能的检测不仅可以直接应用于对血栓性疾病的预警、对于血栓病怀疑患者进行检查确诊或排除,而且还应作为对于血栓病风险人群(如年龄45周岁以上,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定期体检项目,以及临床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的监控检测措施,准确检出对抗血小板药物无效的患者,帮助临床医师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大大提高对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效率。三、血小板功能检测•1.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是外科手术尤其是血液分流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血小板功能检测可以作为提示和预防手术中或手术后血栓发生;•2.应用于血小板采集、储存与输注的监控;•3.应用于出血性疾病诊断及监控;•4.应用于手术前及术后凝血功能检测;•5.随着对血小板功能研究的深入,发现血小板在受损组织重建、炎症、免疫反应、肝损伤后再生、血管修复、肿瘤转移等方面也参与或相关。因此,血小板功能的检测及其检测结果随着这些研究的深入将展示出更加重要的临床意义。三、血小板功能检测•临床应用:•⑴常规筛检;⑵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为治疗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⑶测定血小板聚集性有助于了解恶性肿瘤转移过程;⑷对糖尿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⑸血小板聚集功能是血小板的一种重要功能;⑹在冠心病诊断上的应用;⑺在手术后患者中的应用;⑻在使用促凝药物后患者中的应用。
本文标题:各类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376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