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文化要义》——社会实践部读书分享作者简介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原籍广西桂林,生於北京,现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现代新儒学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梁漱溟出身于“世代诗礼仁宦”家庭,早年颇受其父梁济(巨川)的影响。青年时代又一度崇信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思想。辛亥革命时期,参加同盟会京津支部,曾热衷于社会主义,著《社会主义粹言》小册子,宣传废除私有财产制。二十岁起潜心于佛学研究,几度自杀未成,经过几年的沉潜反思,重兴追求社会理想的热情,又逐步转向了儒学。梁漱溟说:“我愿终身为华夏民族社会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本书简介原书写于1949年被誉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书中充满着问题意识。每个人从少年起就回避不了的人生意义问题,古老中国在清末以来所遭逢的民族前途问题,都把梁漱溟引向同一个中国文化。在梁漱溟看来,中国文化既是这两大问题的根源,也是这两大问题的解答,关键在于如何来认识这种文化。对中国文化本身,梁漱溟也从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入手来探讨。中国的知识、经济和政治无一称强,却何以历史悠久、广土众民,以至于面对强悍日寇仍能持久抵御?人们总说西方人是个人本位、中国人是社会本位,但如何解释中国人的一盘散沙,甚至缺乏公德呢?中国文明那么早就灿烂辉煌,但何以一直没有发展出像样的科学体系?中国缺的是民主本身,还是西洋近代国家那样的民主?…本书结构一总论:中国社会及文化的特征二中西集体生活与文化三中国的伦理道德与宗教四中国的阶级,政体与政治活动五世界文化的早熟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六结论中西文化根本差异中国—伦理本位,理性西方—个人本位,理智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何为伦理本位伦理之于经济伦理之于政治伦理有宗教之用此其重点果何在一·何为伦理本位伦理:人是社会性的存在体,伦理作为对人的社会关系的应然性认知体系,是维持人的社会性存在的基础,它指导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尺度和处事原则,是道德行为规范的基础.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梁漱溟:所谓“伦理本位”是针对西方人“个人本位”而言的。义务自由权利平等团体与个人,在西洋俨然两个实体,而家庭几若为虚位。中国人却从中间就家庭关系推广发挥,而以伦理组织社会消融了个人与团体这两端。中国西洋对照图二·伦理之于经济梁漱溟:“中国亦非社会本位的,乃伦理本位的经济也。”共财之义分财之义通财之义然则其财产不独非个人有,非社会有,抑且亦非一家庭所有,而是看做凡在其伦理关系中者,都可有份的了,谓之伦理本位的社会关于物权、债权问题原因结论人情为重,财物斯轻一切基于义务观念梁漱溟:“中国法律早达到极其精详的地步。······但各国法典所至详之物权债权问题,中国几千年却一直是忽略的。中西比较言之,在社会方面西方重法律,而中国社会秩序得以维持则倚重于礼俗。西方是个人本位与国家相对峙,故维系社会秩序的乃是超伦理的大团体力量即体现国家权力的法律。在中国,一家族却可自成范围而有其中枢,有其公共事物即政治。政治亦家庭情谊化,讲忠讲孝。中西方政治比较三·伦理之于政治1政治构造纳于伦理关系中:比国君为大宗子,称地方官为父母,视一国如一大家庭。但知有君臣官民彼此间之伦理的义务,而不认识国民与国家之团体关系。2其政治上之理想与途术,亦无不出于伦理归于伦理者。理想:“天下太平”,天下太平之内容,就是人人在伦理关系上都各自作到好处。途术:“以孝治天下”,从人人之孝弟于其家庭,就使天下自然得其治理;故为君上者莫若率天下以孝。以孝治天下,大家相安相保四·伦理有宗教之用中国人在伦理中寻得人生意义:为了他一家的前途而共同努力。①他们是在共同努力中增进彼此感情②努力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全家人,乃至为了先人为了后代。有一种神圣般的义务感③同时,在他们面前都有一远景,常常在鼓励他们工作所以说,伦理对于信仰而言,则有宗教之用,祖庙虽然称为庙却不是教会组织,“光宗耀祖”、“光大门庭以遗子孙”“家和万事兴”是中国人一贯追求的。很多中国人的生活动力就为了全家老少父母儿女而拼搏,家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寄托。伦理宗教五·此其重点果何在1伦理的社会是重情谊的社会2伦理社会所要求、提倡的是尊重对方3伦理本位者,关系本位也①缺点:中国的伦理只看见此一人与彼一人之相互关系,而忽视社会与个人相互间的关系。②贡献:不把重点固定放在任何一方,而从乎其关系,彼此相交换;其重点是在放在关系上了。伦理本位者,关系本位也一、平常时候,维持均衡,不落一偏二、于必要时,随有轩轾,伸缩自如。如何解决西洋团体权力与个人自由问题根据伦理,站在团体一面必尊重个人,而站在个人一面,则应以团体为重。中国伦理思想,就是一个相对论。两方互以对方为重,才能产生均衡。中西文化价值趋向不同1.理性与理智理智、理性究竟有何不同呢?梁漱溟认为,人类有心思作用,理智是这心思作用中“知”的一面;心思作用还有另一面即理性,是心思作用中的“情”。理智相对于理性是低一层次的认知水平,还局限于营求生活的方法和手段;而理性则已经“不落于方法和手段,”“豁然开朗达于无所为之境地,”从而“开出无私的感情(Impersonalfeeling)———这便是理性。”以此无私之情为基,人的理性便表现为平静通达之心,不欺好恶而判别自然明切之心、清明安和之心等。而在中国人身上的具体表现即向上之心强,相与之情厚。这也是中国两千多年间养成的一种社会风俗或民族精神。2.理性的特点、优缺点特点:理性为偏于情的思想;理性为无私之情优点:中国社会特见稳定而持久。由于理性早启,人们特重修身,一切力是对内用之,此即向上之心强。对他人则不与之争,求相安无事,此即相与之情厚。此结果即中国成一职业分途伦理本位的社会。此社会一经形成,在中国两千余年历史中特见稳定而持久。其显例,历朝历代的改朝换代,我们只闻为一姓之兴亡,而不闻天下之兴亡,即便有外族入侵成功,我亦以极大的文化包容力将之融化,而社会基层仍按中国社会风俗有条不紊地运行,故而中国社会呈现出一种一治一乱的稳定而持久的局面。缺点:中国之科学技术长期停滞。因为中国人思想长于理性而短于理智,其精力用于理智少,故其无精力去思考如何推理、假设这些纯抽象的数理与论理,因为其精力主要用于向内而与外无争,故其克服改造自然能力长期不见长,而其自然科学亦不见发达。因其与他人力求相安无事,彼此隔绝,无法形成一团体社会,故应致力团体的法律制度等社会科学亦不见发达。我的思考:合理地利用理性“盖理性在人类,虽始于思想或语言,但要启发它。实现它,却费仅从语言、思想上所能为功。抽象的道理,远不如具体的礼乐,具体的礼乐直接作用于血气,人的心理情致随之顿然变化于不觉,而理性乃悠然生前,其效用最大最神”这是梁所倡导的理性启发之道,其道在于定礼乐,以具体的规则、道德风俗启发人们的理性,以发挥其作用,然而,我们在发挥理性的同时,亦当花心思于理智,以发达我国的科学技术。其方法在于主动留心与被动改革。盖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周围无文化强敌,故其苟延残喘即可,而自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屡次叩关入侵,屡败中国军队,文化上西风压倒东风,此时甚至有亡国亡天下之虞,故中国的仁人志士大呼科学救国,即花心思于理智,求学理之长,求科技之发达,求国家只富强,至今依然,此为被动改革。在此被动形式下,我们要更进一步高瞻远瞩,主动留心,即积极引领世界科技文化,以求中华民族之崛起、复兴。总之,一方面我们要保留利用理性的长处,克服其短处。另一方面,要特别留心理智,积极探索,以为我所用。谢谢
本文标题:中国文化要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393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