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第五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第五节明清时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和蒙古、新疆地区的关系;(2)和西藏地区的关系;(3)改土归流;(4)台湾府的设置;(5)清朝的疆域。【解析】和蒙古新疆地区的关系、和西藏地区的关系、改土归流、台湾府的设置,是历年高考的重点;清朝的疆域,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和蒙古、新疆地区的关系”应分时期掌握关系概况和交往与管辖措施;对“和西藏地区的关系”应联系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不同时期与西藏的关系和管辖史实、批驳“藏独”;对“改土归流”应明确其概念和发展、意义;对“台湾府的设置”应体现“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主旨,批驳“台独”;对“清朝的疆域”应分方位掌握领土范围并明确行政区划设置。葱岭巴尔喀什湖西伯利亚外兴安岭和库页岛太平洋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南海诸岛南海诸岛•一、和蒙古、新疆地区的关系•1、同蒙古族关系——注意《明长城图》中的起止点与秦朝长城的差异、民族分布等情况•⑴明代:明初:内地蒙古族与其他民族逐渐融合;明初草原蒙古族分裂为鞑靼、瓦剌等部;明成祖时鞑靼、瓦剌首领先后受封,北方相对安定;•中期:国力衰弱,为防止蒙古骑兵南下,修缮长城、加强边防驻兵,防止蒙古南下,但瓦剌威胁仍很大;•知识联系明朝为巩固北部边疆采取了哪些措施?•(1)明中期,为防止蒙古骑兵南下,修缮长城,加•强边防驻兵。(2)明成祖时期,正式迁都北京。•后期: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修好,被封为顺义王,恢复了封贡互市.★明长城和秦长城的比较:名称修建目的东端西端长度秦长城抵御匈奴辽东临洮五千多公里明长城防止蒙古骑兵南下鸭绿江嘉峪关六千多公里•★思考:鞑靼俺答汗主动与明和好的原因、本质和影响:•⑴和好原因:•①蒙汉双方经过长期的对峙,对双方社会的发展都不利,这是双和好的根本原因。•②鞑靼俺答汗清楚自己的实力是不可能打败明朝,转而主动与明朝和好。•③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经济比较单一,且比中原相对落后,想通过贸易来换取蒙古族所需要的产品。•⑵本质:这是蒙古草原在经济上与内地经济有密切的依赖关系的一种反映。•⑶影响:•①有利于民族团结与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②双方在边境互市,交换各自所需的物品,促进了双方特别是蒙古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③使蒙汉两族和平友好数十年。•④呼和浩特城就是这时期修筑和发展起来的,它反映了蒙汉两族贸易关系的发展与经济联系的加强。•明朝后期,北方出现“自是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A.鞑靼和瓦剌的首领先后接受明朝封号•B.明朝修缮长城,防止蒙古骑兵南下•C.俺答汗与明朝修好,恢复封贡互市•D.加强北方边防驻兵,使蒙古不得犯边C•⑵清代:•①明末清初蒙古分为漠南、漠北、漠西三部。•②清采取“联蒙制汉”方针,入关前,漠南归属、漠北和漠西臣服。•③17世纪后半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发动叛乱,康熙在乌兰布通(今蒙古乌兰巴托东南,1690年)之战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到乾隆时(1757年)最终粉碎准噶尔贵族割据势力,统一天山北路。•1(2009年全国Ⅱ.14)•图3所示战役是•A、明朝与瓦剌之战•B、明朝与后金之战•C、清军反击噶尔丹之战•D、清军平定大小和卓之战C、2.“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取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下列与康熙帝这首诗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平定三藩之乱B.清军进入台湾C.平定噶尔丹叛乱D.收复雅克萨之战C•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康熙诗的“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说明了出征的时间、战争的地点,在四月份,进攻新疆地区;“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表明康熙帝是御驾亲征。结合康熙的生平大事,可以推断出这首诗写在康熙亲自指挥平定噶尔丹叛乱之时,故C项符合材料史实。•考点:清代维护国家统一的举措点评:本题从维护国家统一的角度考察了康熙皇帝对中国历史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些维护维护国家统一的举措也最能代表康熙皇帝的政治作为,因此必须牢记康熙帝的这几次巩固统一的整治行动:康熙帝在亲政后不久便着手开始推行削藩政策,并最终平定了三藩之乱,紧接着任命施琅打败台湾的郑氏集团收复了台湾,接着与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解决了东北地方的边患问题,最后打败了新疆地区噶尔丹的叛乱部队,维护巩固了西北地区的安全。•⑵清代:•①明末清初蒙古分为漠南、漠北、漠西三部。•②清采取“联蒙制汉”方针,入关前,漠南归属、漠北和漠西臣服。•③17世纪后半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发动叛乱,康熙在乌兰布通(今蒙古乌兰巴托东南,1690年)之战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到乾隆时(1757年)最终粉碎准噶尔贵族割据势力,统一天山北路。•④清朝在乌里雅苏台设将军,在科布多设参赞大臣,直接掌管蒙古各部的军政大权。•⑤乾隆年间,1771年,西迁伏尔加河下游的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在其首领渥巴锡率领下,回归祖国。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谱写下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土尔扈特部回归原因和意义•⑴原因:•①与清政府保持往来,眷恋故土,对祖国有认同感。(或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民族意识的觉醒)是根本原因。•②清政府的强盛对远在他乡的土尔扈特部具有很大的吸引力。•③清政府执行正确的民族宗教政策,欢迎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并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自由。•④俄罗斯对土尔扈特部的剥削和压迫直接原因。•⑵意义:密切了各民族的关系,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证明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血肉相连,热爱祖国,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是任何力量也割不断的)•古代史易混易错概念辨析与点拨41.历代封建王朝对新疆的管辖•辨析: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唐朝设安西都护府(太宗)和北庭都护府(武则天)管辖新疆地区。清朝乾隆帝粉碎准噶尔贵族割据势力,统一天山北路;平定天山南路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重新统一新疆地区。1762年清朝设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高考视角:新疆问题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要引起重视。在高考中,既可以出客观题,也可以出主观题。客观题设置的重点内容是历朝对新疆的管辖、边界的古今对照;主观题可从国家统一这个角度进行考查,也可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对“丝绸之路”沿途所涉及的古迹、风土人情等进行考查。•二、和西藏地区的关系•1、明朝:•⑴措施:明时称乌思藏,在该地设卫所(最早在西藏设立地方行政机构),任用藏族人担当各级官吏,征收贡赋。•建立僧官制度,各级僧官由朝廷任免,法王是最高僧官。•⑵作用: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整个明代西藏各教派势力都一心拥护中央政府。(2009·北京文综,15)下列各组史实中,能够体现中央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因俗而治”的是①唐朝在东突厥故地设立都督府②明朝在西南实施“改土归流”③明朝在西藏建立僧官制度④清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A•2、清朝:•⑴建立册封制度:•顺治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册封五世班禅。此后规定: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从此确立册封制度。清朝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利用喇嘛教以收功。……青海、喀尔喀、内蒙古及伊犁等处,皆为其檀徒(佛教信徒)”。为此清政府采取的相关措施是()A.平定漠西蒙古B.设置伊犁将军C.册封达赖、班禅D.实行“改土归流”C•2、清朝:•⑴建立册封制度:•顺治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册封五世班禅。此后规定: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从此确立册封制度。•⑵设驻藏大臣:•时间:雍正•职能:代表中央常驻拉萨,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意义:驻藏大臣的设置,标志着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加强。•⑶建立金瓶掣签制度:•时间:乾隆•目的:为了避免达赖和班禅的继承人的纷争。•内容:由驻藏大臣主持,用满、汉、藏三种文字,将几个“灵童”的姓名和生辰分别写在象牙签上,装入瓶内,让喇嘛当众颂经掣签决定。•作用: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转世的监督和任授权力。•★元明清管辖西藏的共同点:•①赐封宗教首领。②设置机构。③中央监督与藏族自治结合。•(2007年全国Ⅱ.17)达赖和班禅是西藏的宗教领袖,从乾隆年间起,其继承人由•A.金瓶掣签确定•B.宗教上层人士推举•C.中央政府直接任命•D.达赖、班禅互相指定古代史易混易错概念辨析与点拨•40.历代封建王朝与西藏的关系•辨析:西藏在唐朝时称吐蕃,但唐朝时吐蕃与中央政权是平等关系,其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是在元朝。元朝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明清加强对西藏的管理,明朝时称西藏地区为乌思藏,设立卫所,任用藏人担当各级官吏,还建立僧官制度,对各教派首领酌情封赐。清朝与西藏的关系更为密切,顺治帝时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时赐予另一黄教首领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雍正帝时派驻藏大臣,乾隆帝建立金瓶掣签制度。•高考视角:西藏问题一直是命题的热点,要引起重视。高考中,既可命制客观题,也可命制主观题。客观题重在对概念的准确理解,主观题主要从国家统一这个角度进行考查,可以用单纯的中国史材料,也可以与世界史相关问题相联系,如西藏问题与美国的南北战争、德国的统一等问题相联系。•三、“改土归流”•1、概念: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一种管理制度。即将土司制改为由朝廷派遣的随时可以撤换的流官担任。•2、背景:•⑴明朝在西南地区沿袭元朝的土司制度,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⑵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允许世袭,但须忠于朝廷,按时交纳贡赋。•3、目的:加强中央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开发,防止地方割据。•4、明代:有限•⑴原因:①明成祖时西南地区的两个宣慰司叛乱。②地方土司是一股地区割据势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⑵概况:平定后设贵州布政使司,这种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朝廷派流官直接统治的变革,称为“改土归流”;从此贵州成为省级行政单位。但明朝实行改土归流的地方很少,实行的地区有限。•古代史易混易错概念辨析与点拨•15.改土归流••辨析:改土归流是明清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所实行的政策。易混点:时间、范围及标志性事件。第一,改土归流是从明永乐年间,平定了西南地区两个宣慰司叛乱之后,改设贵州布政使司开始的,但西南大部分地区仍然实行土司制度;第二,改土归流在西南的贵州、四川、云南一带,不包括西藏;第三,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的是清雍正帝,而不是康熙帝,康熙帝平息三藩之乱只是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第四,改土归流的主要作用是加强对西南的统治,改变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真题扫描:2005年全国文综卷Ⅰ考查了明清改土归流政策。•高考视角:对概念的准确判断;用材料从国家统一这个角度立意;用大跨度的材料反映西南地区的变化。•5、清代:大规模推行•⑴条件:康熙帝剿抚兼用,平定“三藩之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康熙年间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叛乱。)•⑵概况:雍正帝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地,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基本完成改土归流。•⑶意义: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的统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改土归流”是我国古代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管理和控制的一项重要制度,下列关于“改土归流”政策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实行,康熙年间大规模推行②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③改变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④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B•2.(2010浙江卷)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下列史实中,发生在清朝的是•A.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B.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C.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D.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D•3、(2011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4)材料•1673~16
本文标题:第五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397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