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浅谈帝陵与元代皇室“秘葬”1
山东大学考古系浅谈帝陵与元代皇室“秘葬”结构帝王陵的发现与考古研究元朝的建立与文化交流对墓葬的影响元代皇室之“秘葬”结语一:帝王陵的发现与考古研究考古学从内容上分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普通考古学,包括各种断代考古、考古方法理论的探讨等;区域考古学,以文化区并配合以行政区考古为知识构成;专门考古学,以某一特定的文化遗存考古为知识构成。帝王陵寝属于第三者。帝王特殊的社会阶层绝对的权力至今保留的文化标志:皇宫帝陵可从中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国家体制、礼制、帝王生活方式和有关生存死亡的理念、帝王角色或阶层的人格及其阶级本质、帝王家族制度以及国力盛衰等等的历史场景和历史过程;各历史时期的建筑工艺、民族创造力和表现力、地域文化标志、文化辐射力、工程技术水平等。20世纪学术史意义上的中国帝王陵考古史是从河南安阳殷墟王陵发掘开始的,几十年的研究表明,研究结果表明,萌芽期的“帝王墓”应出现于史前时代。因为成熟的阶级社会和国家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帝王和帝王陵寝是成熟阶级社会与国家出现后的产物,所以也应有一个漫长而渐进的发展过程。中国目前发现人类有意识的墓葬行为约发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少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仰韶文化期,反映墓主人生前拥有不同社会地位的分级墓地已出现,有的特殊大墓被怀疑与“王”有关。(殷墟王陵遗址)(殷墟王陵“亚”字形大墓俯瞰)二:元朝的建立与文化交流对墓葬的影响在元朝建立起来之前,蒙古高原地区的众多蒙古部落原为金朝的臣属民族,随着金朝的逐渐衰落,蒙古的势力也开始壮大起来,逐渐脱离金朝政权的统治。公元1206年(即金泰和6年),铁木真被各部落推举为“成吉思汗”,建立政权于漠北,国号“大蒙古国”(YekeMonggholUlus),即大蒙古帝国。1217年灭亡西辽、1219年西征花剌子模(位于今日中亚西部的古代国家),一直进攻到伏尔加河流域。1225年东归,1227年又灭西夏,成吉思汗也在对西夏的远征中病逝。1271年,忽必烈公布《建国号诏》法令,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国号为“元”,定都开平(今内蒙古),公元1272年,建都于中原的大都(今北京市),四年后元军攻陷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1279年,元军消灭了南宋最后的抵抗,丞相陆秀夫背着9岁的宋恭帝赵昺(音“丙”)投海而死,中国(南宋)灭亡。(“成吉思汗”铁木真)成吉思汗(1162—1227),蒙古开国君主,著名军事统帅。名铁木真,姓孛儿只斤,乞颜氏,蒙古人。元代追其庙号为“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攻金灭夏,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军事才能卓越,战略上重视联远攻近,力避树敌过多。用兵注重详探敌情、分割包围、远程奇袭、佯退诱敌、运动中歼敌等战法,史称“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元朝文化开放、交通发达,文物制度的交叉影响十分强烈。另外,元世祖在建立元朝的制度时主要吸取的是金朝制度,同时又大量保留蒙古旧制,所以从制度上看,元朝是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以宋为代表的中原汉族王朝制度在南宋灭亡后即宣告中断。这也是元代制度的两大特点。从考古学上看,元朝时宋和金的文化影响所带来的差异还是存在的,另外还有蒙古族传统习俗的影响,元代的墓葬上就体现了这一点。三:元代皇室之“秘葬”元代墓葬,除皇室外,北方地区墓葬基本是收到了金文化的影响或是遵循蒙古旧制,而南方地区的墓葬则是更多保留了汉族的传统。就皇室墓葬来说,元代皇室大都遵循“秘葬”,即帝王或大贵族死后实际是运回了蒙古高原埋葬,葬礼简单,以木为棺,具体埋葬地点与埋葬的方式在后世鲜为人知。以成吉思汗陵为例:现在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有座“成吉思汗陵”,但相传这个陵墓里面只是放着象征性的灵柩,并没有成吉思汗铁木真的真正遗骸,作为后人的祭祀之地。成吉思汗真正的遗骨埋葬地另有别处。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成吉思汗陵”(一):何处为“大禁地”详细地说:元代皇室的“秘葬”,又叫“潜葬”,是一种墓坑很深的埋葬方式,而埋葬区域在哪里至今存在异议。据历史记载,诸帝皆葬于所谓漠北的起辇(音“碾”)谷,蒙古人把这块墓地称之为“大禁地”。又有人说靠近薛灵哥河之不答温都儿有成吉思汗的大禁地,除忽必烈外,唆鲁永贴尼别姬及所有其他宗王均葬于此。多桑《蒙古史》上说,起辇谷应该在斡难河、怯绿河、秃刺河等三河源头处的布尔罕山一带,即现在的蒙古肯特山地区。多种说法猜测考证(二):“秘葬”的下葬方式《元史·祭祀六国俗旧礼》(卷七十七)记载,元朝帝王崩后:“凡宫车晏驾,棺用香楠木,中分为二,刳肖人形,其广狭长短,仅足容身而已。殓用貂皮袄、皮帽,其靴袜,系腰、盒钵,俱用白粉皮为之。殉以金壶瓶二,盏一,碗碟匙箸各一。殓讫,用黄金为箍四条以束之。舆车用白毡青缘纳失失为帘,覆棺亦以纳失失为之。行前,用蒙古巫媪一人,衣新衣,骑马,牵马一匹,以黄金饰鞍辔,笼以纳失失,谓之金灵马。日三次,用羊奠祭。至所葬陵地,其开穴所起之土成块,依次排列之。棺既下,复依次掩覆之。其有剩土,则远置他所。送葬官三员,居五里外。日一次烧饭致祭,三年后返。”以香楠木挖空一人大小将人葬入;挖墓穴时要一块一块地取土,墓穴要深;埋葬后不留痕迹……进行“秘葬”时为防止陵址被外人发现,帝王灵柩所经之处不留一个活口。据马可·波罗描述:“还有一项惯例,就是在运送灵柩的途中,护送的人要将途中遇到的所有的人杀死作为殉葬者,并对他们说:‘离开现世到阴世去服侍你们驾崩的主人吧……”,“当蒙哥汗的尸体运往阿尔泰山时,护送的兵马沿途杀死了将近两千人。”(三):“秘葬”后的祭祀方式共两种※一种是元皇室每年农历七月九日在元上都城附近的羊群庙山湾缓坡地带(当地人称“石人湾”,位于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羊群乡奎树沟村北0.5公里处)举行祭祀祖先的仪式,当地设有祭祀台和皇室祖先的汉白玉雕像,虽无祖先真正的陵寝,但规模颇具,祭祀仪齐全,是为“遥祭”。※另一种则是在蒙古高原进行的祭祀,这种祭祀可追溯到下葬时:元代蒙古人在长期的放牧生活中,掌握了骆驼的生活习性,并巧妙地借用了“骆驼爱子”这一本能,在地往下葬时,将一头吃奶的小骆驼宰杀同时殉葬。来年致祭时,就将被宰杀小骆驼的母亲牵来,让其“带路”前行,母骆驼借它特有灵敏的嗅觉,很快便会找到“其子”的殉葬地,在那里踯躅悲鸣,人们便能轻而易举地准确找到元帝的墓地进行祭祀。羊群庙遗址元代汉白玉帝王雕像()(四):“秘葬”产生的原因与特点/影响1,从蒙古族人的生活习性上来看:自古以来蒙古族属于游牧民族,为了生存,他们要在广袤的大草原上,追随着牧草的生长规律不断迁徙。在迁徙的过程中,有些人死去了,为了防止尸体腐烂就被就地掩埋在迁徙途中,然后,部落还要继续迁徙。蒙古贵族们死后,其亲人要用大批马匹把地上隆起的坟冢踏平,不留任何可供觊觎的线索。早期蒙古人流行“天葬”,即以肉身喂猛兽,若是身体被猛兽吃光,则表示这个人功德圆满,可以入天堂,后来渐渐有土葬的习俗:一种是深葬,“墓而不坟”,填土以坑平为限,然后再放马踏平;帝王后妃们则是采取的是挖香楠木深葬的方式,即“潜葬”。这样的葬式一直延续下去,就是元代蒙古贵族的“秘葬”。另一种是起坟头,坟前立一个像门一样的木架,坟头上放上木板,板上放一个鹿头作为祭品,蒙古贵族和酋长们多采用这种葬法。2:从宗教信仰来看:萨满教“长生天”——万物的最高君主“翁兖”崇拜——独立的(祖先)灵魂崇拜萨满教在蒙古族极为兴盛,入元后虽然元的历代帝王都对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但是来自蒙古萨满教的“囯俗旧礼”甚至比过了后来元朝皇室最为尊崇的藏传佛教,各大祭祀活动也多由萨满来主持,所以承袭传统习俗,蒙古族祭祀的是先人的魂灵,而不是尸骨,其魂灵所在并非尸骨下葬之处,即重魂灵轻尸骨。因此相对来说,元代蒙古皇室并不像汉人对埋葬尸骨的陵墓特别看重,对尸骨的处理会相对比较简单。3:从“秘葬”本身来看:元代皇室的秘葬比起很多帝王陵来已算是“薄葬”,对一个帝王来说,下葬时仅穿上貂皮的衣物,陪葬器是“金壶瓶二,盏一,碗碟匙箸各一”,入殓后仅用四条金箍束紧,既没有汉代的金缕玉衣,也没有唐代精美的陶瓷或贵重金属,这无形中就降低了墓葬日后被盗贼光顾的风险性。如果陪葬丰厚,那再怎么秘葬,恐怕也逃不脱盗墓者的眼睛,而无多少财富可掘,以取财为目的的盗墓就没有意义。再加上埋葬后以万马踏平墓地,使得后人有心寻找墓葬所在地也困难重重,这也许就是元代帝王对待后世最为聪明和决绝的地方之一。四:结语我国自商周后厚葬风日盛,《吕氏春秋》中说:“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的不良风尚,不论官场民间都夸富斗强,极尽奢侈,以节俭者为陋,因而盗墓之风日盛。就算是防范加固或多设疑冢的皇家陵墓也难逃噩运。在这种情况下,封建社会不少有识之士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纷纷撰文、上书来表达“薄葬”的新思想。如墨子曾提出:“棺三寸,足以朽骨;衣三领,足以朽肉”;汉文帝、魏曹丕、唐太宗等下令要薄葬或秘葬,以更长久地维护皇家的权威。到了元代,帝王贵族的薄葬与秘葬风俗更是达到了顶峰,只遥设祭台祭祀,这承载于元代蒙古贵族的传统习俗,同时了起到了很好地保护帝陵的作用,使得元代皇室墓至今未被发现,为后世不少帝王所效仿。明太祖朱元璋是个主张厚葬的人,他在位时曾对元秘葬(尤其是成吉思汗秘葬)进行了简单的记述,葬地却一样未标明,也许是想把神秘的“秘葬”留给后人去继续探讨,毕竟当时如果想探寻元代秘葬的秘密,条件和环境会比现在方便很多。由于自古帝陵多厚葬,陵寝庞大、陪葬品丰富,后世记述也多详尽描述帝王死后生活之奢靡与权力,我们可以从中探寻当时的经济、文化制度、宗教影响乃至宗族等级制度等等。而元代皇室所盛行的“薄葬”与“秘葬”在历史潮流中显得十分的另类与别致,它折射出了出蒙古人古老的灵魂信仰与祖先崇拜观念,希望身体简单归于大地而灵魂升天,不受任何外物的干扰。这是一种自然的、宽广的草原情怀,在某些程度上值得后人去学习。而秘葬的作用以及它所反映出来的元代蒙古族的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甚至是经济社会状况也值得后人去更加深入地研究。总之,元代皇室秘葬之谜还有很多的方面等待着我们去解开。参考文献:①:贺云翱、郭怡著:《古代陵寝》,文物出版社,2008年5月版;②:秦大树著:《宋元明考古》,文物出版社,2004年10月版③:冉万里著:《汉唐考古学讲稿》,三秦出版计,2008年8月版;④:倪方六著:《盗墓史记》,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年1月版;⑤:宋乃秋编著:《龙脉文化·珍藏图文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版;⑥:王双编著:《大王陵·探秘帝后王侯的地下宫殿》,万卷出版公司,2007年10月版;⑦:文裁缝编著:《绝版王陵·探秘帝王的地宫》九州出版社,2009年8月版;⑧:郭伯南编:《文物漫话—文化生活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
本文标题:浅谈帝陵与元代皇室“秘葬”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440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