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德国的艺术文化文学艺术1建筑2电影3绘画4艺术家艺术德国:不可错过的四大“建筑艺术品”伟大的建筑艺术往往是时尚与科技的完美结合:它显示了一个时代的创造力和科技的进步。这一点今昔相通:例如,像科隆大教堂这样的建筑,给人留下强烈的震撼,却看似不费吹灰之力就达到了如此完美的境地。20世纪初期,包豪斯运动从魏玛兴起,在世界范围内对现代建筑艺术产生深远影响,它强调技术的重要性,将建筑物的功能放在首位。德国现代建筑也以其美学性和功能性令人赞叹。从博物馆到体育场馆,游客在德国可以欣赏到众多充满创造力的建筑新作。此外,德国在这方面也是重要的“全球大玩家”:德国建筑师对海外的建筑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国际建筑业巨星也愿意到德国获得更多的灵感。介绍四个非常值得一游的德国现代建筑代表:汉堡易北爱乐乐团音乐厅、欧岑诺伊姆水族馆、沃尔夫斯堡菲诺科技中心、慕尼黑巴伐利亚国立歌剧院。易北爱乐乐团音乐厅汉堡易北爱乐乐团音乐厅成为汉堡市一座崭新的地标建筑,同时也跻身世界范围内最杰出的音乐厅之一。这座在易北河的波涛浪尖、历史悠久的皇家仓库A旧址上拔地而起的宏伟建筑是一座融建筑艺术、杰出音乐和港口边绝佳地理位置为一体的综合艺术精品。古风孑遗的皇家仓库与晶莹玻璃墙体的流畅曲线**共存、交互辉映,成为易北爱乐乐团音乐厅令人瞩目的特色名片。易北音乐厅建筑群包括三座音乐厅,一家酒店、45间单元房以及一座高出河面37米的公共广场组成,可360度观赏城市全景。易北爱乐厅的核心建筑物是一座高出河面50米、可容纳2150人、具备极佳声学效果的音乐厅,它是欧洲最具挑战性的建筑工程之一。这件无以伦比的建筑艺术杰作出自瑞士著名建筑事务所赫尔佐格&德梅隆(Herzog&deMeuron)之手。易北爱乐乐团音乐厅欧岑诺伊姆水族馆德国欧岑诺伊姆(Ozeaneum)海洋博物馆由斯图加特本尼施建筑工作室(BehnischArchitekten)设计和建造的欧岑诺依姆海洋博物馆是德国统一后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博物馆建筑之一,如今已经成为汉莎同盟城市施特拉颂德的标志性建筑。欧岑诺伊姆水族馆是一座没有背面的建筑,所有墙面都热情地迎接着光线照射与人潮涌动。超前的设计理念将四座环形建筑通过居中的玻璃门厅连接起来,成为一座开放式的流线型建筑群。如此便产生一片自由的空间,成就了建筑内外非同寻常的奇趣视野。欧岑诺伊姆水族馆整座建筑的造型以及色彩,更是向海洋而非城市汲取了创作灵感。明亮的色彩基调和流线型轮廓使得这座建筑给人以展翅风帆的明快印象。这座建筑由四个按照不同展览主题规划的建筑空间构成,这样整个建筑容量就被均匀划分,使其能够融入到周围的建筑风格中去,避免太过突兀。并且尽管如此,欧岑诺伊姆海洋馆还是能够凭借别致的造型在港口景观群中脱颖而出,在第一时间吸引人们的视线。沃尔夫斯堡菲诺科技中心沃尔夫斯堡菲诺(phno)科技中心:体验建筑艺术扎哈·哈迪德为沃尔夫斯堡菲诺科技中心打造的实验性蓝图终于变为现实。经过四年多的建造,这座在许多项目上打破陈规、别开生面的建筑物于2005年11月24日投入使用并且在2005年11月25日对公众开放。依靠最先进的特殊建筑材料,承建该项目的国际性的建设团队终于将获得普利茨克奖的建筑大师奇妙空间设想筑造成眼前壮丽的现实。扎哈·哈迪德设计的锥形基底以及拥有高雅照明的展览大厅在2000年国际性建筑设计大赛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这位来自伦敦的女建筑师为菲诺科技中心设计了一个雄踞与街道上方、具有强烈视觉震撼性的新颖造型。建筑下方是开放式的新型城市空间,并且将其设计成有顶棚的人造自然景观,分布着和缓的山丘与谷地。在挑高7米的内部,营造出一片充满神秘色彩的瑰丽自然景观,呈火山口、洞穴、梯田以及高原等造型,这一区域展示了自然科学与科技主题的250种奇妙现象。走在时尚尖端、极具先锋实验性的建筑设计要求建筑施工过程中,不能按照寻常的支撑、搭梁和加顶等建筑步骤进行,而是要求如同雕塑般整块塑形。完成这一造型仅在物流、统计以及结构上就已经取得非凡的成就。与当今分布极广的标准钢筋混凝土建筑不同,菲诺科技中心建筑大多使用模板拼装系统,利用大量个性化定制的模板元素以及特别的现浇混凝土,因此显得与众不同。菲诺科技中心是欧洲迄今为止最大的“自动压缩混凝土”建筑,作为建筑学上该领域的参考范本具有重要意义。没有新型的特殊混凝土,菲诺多种形式的造型世界就难以实现。这项工程作为具有实验性的先锋建筑在技术史上书写了崭新的篇章。菲诺科技中心连同部分休闲设施如非正式学习场地,都属于科学中心国际部。这座毗邻ICE车站、与对面的大众汽车城相互辉映的大型地区性建筑工程打造了近9000多平方米的活动面积。整座建筑造型的纲领是:菲诺的世界没有明确的界限,流动的景观唤起人们探索的兴趣。它是建造起来的动感,建筑中的传奇。“探索的乐趣”——具有创新精神的沃尔夫斯堡市因此获得了一座全新的标志性建筑。巴伐利亚国立歌剧院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位于慕尼黑,首建于1818年。然而,一场大火使它不得不重建,重建的歌剧院于1823年落成。这里曾是许多重要作品的首演地,韦伯曾希望在这里担任指挥,但未能如愿。1864年,瓦格纳受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邀请来到慕尼黑,他的一些作品在这里演出,由华罗指挥的《崔斯坦与伊索德》《和纽伦堡的名歌手》就是在这里首演的,后来又陆续上演了《莱茵的黄金》和《女武神》,是尤尔纳指挥演出的。自此慕尼黑就成了瓦格纳乐剧表演的中心之一。另一个对慕尼黑歌剧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是理查·施特劳斯,他的歌剧《火荒》、于1938年在这里首演。因此慕尼黑就成为莫扎特和瓦格纳作品的老本营。巴伐利亚国立歌剧院(BayerischeStaatsoper)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因华尔特、库纳贝布许和克劳斯等历代音乐监督,使这个歌剧院名闻遐迩。但是战争期间这座剧院被破坏了,剧团只好到别处演出。后来这剧院重建,开启新的时代是在1963年,剧团又有了新的大本营。那时的音乐监督是沙瓦利许。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是德国声名最显赫的歌剧院之一,它全年演出,每年夏季还要举办音乐节活动,专门演出对德国歌剧最有影响力的瓦格纳、莫扎特和施特劳斯的作品鲁尔区的社会艺术作品:2-3条街昔日著名的威斯特法伦钢铁厂(Westfalenhütte)位于多特蒙德市(Dortmund)东北部,已有160多年历史,曾为德国战后经济奇迹立下汗马功劳。其鼎盛时期曾有25000名职工,但现在,仍在厂区工作的员工只有1000人左右,属于蒂森克虏伯公司(ThyssenKruppAG)的一部分。厂区附近是霍士公园(Hoeschpark),它曾是多特蒙德足球俱乐部(BorussiaDortmund,简写为BVB或Dortmund)的第一个主场:白草坪球场(StadionWeisseWiese)。因此,附近的街区仍可见足球粉丝留下的标记,有体育酒吧,还有土耳其和意大利快餐店。随着德国鲁尔区重工业的衰败,这一地段的失业率增高,已有不少人迁居他乡,现在的居民中近四成是来自他国的移民。这里的住房墙面本已漆黑,最近刚被重新刷过,主色为淡绿、杏黄,显得焕然一新。事实上,这里正在进行着一个实验性的项目——从今年一月起,这儿的城区成为了“艺术品”。这个项目的名称就叫2-3条街(2-3Straßen),由概念艺术家约亨•格尔茨(JochenGerz)先生发起。今年1月,有78名作家搬进了鲁尔区的三个城市:多特蒙德,慕尔海姆(Mülheim)和杜伊斯堡(Duisburg)。这些作家来自世界各地,摩洛哥、日本、荷兰,也有的来自德国其它地区;他们是从1400多位报名者中选出的“优胜者”。他们并不需要付房租,但他们都有个任务——书写。他们被要求写下在他们住地的所见、所闻、所想;更重要的是,还要描绘出这一地区未来的景致。他们要为改善自己所在住处、开发和振兴这一区域同心协力地工作。可以说,格尔茨的项目也是一项社会实验。只有了解其具体内容,才能看出这是一部社会艺术作品。格尔茨认为,艺术是社会交流的助手。四年前,当他到鲁尔区的几个城市讲述了自己的设想、询问是否有一些住房(甚至是一条街)可供使用时,当地政府机构和房屋建筑商都做出了肯定答复。该州(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州长吕特格斯(Rüttgers)先生亦传话表示,该项目的实行是这一区域的福音迄今为止,项目已花去了一百万欧元。这笔钱主要用在了似乎和艺术无关的事项上,比如房子的租金、门铃名牌、外墙涂料、管道维修等等。现在,多特蒙德北部城区中心的波尔西克广场(Borsigplatz)四周已入住了31名作家。妮可•霍曼(NicoleHohmann)女士就是其中一位。她来自法兰克福,曾作为自由职业者为图书出版商工作。现在,尽管新的涂料已干,但她的公寓里仍散发着油漆味。地上还堆放着几个纸箱,书架上摞着托马斯•曼、本雅明、海明威、卡夫卡等人的作品。从厨房的窗户可看到后面陈旧的楼房、茂盛的草坪、一个儿童游戏场和几根晒衣绳,晾在绳上的几件衬衫在风中摆动。霍曼指出,这儿与法兰克福确实不太一样,但这座城市、这个项目吸引了她。吸引她的还有这儿的人和这种特别的“印象”。现在有三个城区已成了展地,成了艺术的乌托邦。整整一年,不论白天与黑夜,都在展示。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到那儿散步,到那儿参观。另外,鲁尔区已被列为2010年间的欧洲文化之都。德国电影德国是世界上重要的电影大国之一,德国电影也在世界上屡获殊荣。1895年11月,斯克拉达诺夫斯基兄弟用自己发明的活动放映机在柏林冬宫首次放映了自己制作的活动画面。德国电影在20年代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不仅数量可观,而且流派纷呈。经典电影推荐《决战斯大林格勒》(德国、瑞典,1993)德国导演约瑟夫·维尔斯麦尔(JosephVilsmaier)代表作。1943年,从意大利战场被派到苏联战场的德军小分队经历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漫无边际的雪原就是德军官兵的坟墓。未见德军与苏军的正面对峙而惨烈、惨淡之情弥漫荧屏,挥之不去。《午夜守门人》意大利女导演莉莉安娜·卡瓦尼(LilianaCavani)备受争议的代表作。1957年的维也纳,作为著名歌剧指挥家夫人的女主人公无意中认出宾馆的夜间守门人竟是战时虐待过自己的德国纳粹集中营军医,肉体受虐的痛苦至此化作灵魂求救的亢奋,使她莫明其妙地投向夜间守门人极度危险的怀抱……战争与性不可磨灭的肉体记忆,触及了一个隐藏于女人内心的隐秘世界。在柏林的苍穹下这部电影是维姆·文德斯的经典作品,画面灰暗、沉静,讲述了一个关于天使的故事:柏林由两位天使守护着,一个是对人世疾苦冷眼旁观的卡西尔,另一个是常常感怀于人类疾苦的丹密尔。二人穿着宽大的天使袍,在城市各处游荡,倾听人们的祈祷,默默观察人们的内心世界。有一天丹密尔爱上了一个穿翅膀的马戏团演员,最终决定成为凡人,和她生活。铁皮鼓是一部改编德国作家的电影,改编于德国著名作家君特·格拉斯的小说《铁皮鼓》,讲述了一个小孩子奥斯卡,三岁那天,他突然决定不长大了,于是他就一直以三岁的个子观看着这个大人的世界。那一年,母亲送了他一面铁皮鼓。奥斯卡十分喜欢,整体挂在脖子上敲。他不停地敲着,看着,而世界在他眼中以荒谬、可笑的方式呈现着电影节主办的国际电影节有柏林国际电影节、奥伯豪森国际短片电影节与曼海姆国际电影节,曼海姆电影节专门推荐各国青年导演的处女作。新德国电影运动——传统与现代的合流新德国电影运动是指从1962年“奥勃豪森宣言”开始,在联邦德国境内掀起的一次要求改变旧德国电影现状、创立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电影艺术运动。这一运动前后延续了二十多年,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电影运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西方电影史中,声势最大影响也最深的有三个大流派,即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和新德国电影运动。这三大电影流派从总体上看代表了战后再现美学的电影潮流对战前以好莱坞为代表的传统的表现美学电影潮流的反叛。他们从形式到内容都一改传统电影那种虚构生活,臆造理想,追求豪华,沉湎于蒙太奇魔法的拍片方式,以现实世界的外部真实和内心真实作为电影取材的基本依据,追求快捷、简便、纪实的拍片方式,探索电影剪辑方法的真实
本文标题:德国的艺术文化文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448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