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9年安徽中考语文复习研究课件(共48张PPT)
探寻规律,训练思维,简约高效——2019年中考备考摭谈•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朱以鸿2018年10月28日语文复习思路•考纲试题化•试题考点化•考点专题化•专题规律化•规律实践化那隐形的“手指”,你发现了吗?——例谈阅读题审题及常见答题思路所有的题目中都有一根隐形的“手指”,指明答题的方向,只是很多时候,我们的眼睛被习惯与惰性蒙蔽了。所以,答题时,认清方向、找准角度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复习时答题思维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一、指向答题要点的数量。例如:哪种、哪两种、哪些、分值(3分、4分、6分)、任选其中6句、写出X点即可例1:文中的太阳花给了你哪些人生启迪?(写出两点即可)例2:从全文看,篇末的“启示录”包含了哪些内容?(答出三点即可)(6分)二、指向答题要点的顺序。•例如:分别、各、各自、依次•例1:文章第三段至第十五段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6分)(《槐花》)•例2:依次在文中括号里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红书包》)•例3:父亲和儿子为什么都说这句话?说这句话时,各自的内心状态是怎样的?(《红橘甜了》)三、指向答题范围的锁定。•1、联系全文。——着眼整体,关注中心。•例1:从全文看,为什么说太阳花的世界是“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界”?•例2:结合全文,说说你对题目《远去的乡村》的理解。(6分)•2、联系语境或上下文。——语言材料的前后寻找答案。•例: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内涵。(4分)(《远去的乡村》)•3、联系第X段。——锁定第X段。•例:根据第二段内容,概括红树林的生物特点。(4分)•4、联系生活实际。——结合生活实例。•5、用原文回答。——摘抄原文句子。•例1:第②段写在田埂上摔跤,第⑥段写听豆荚炸裂声,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悟?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4分)•例2:请摘录原文中的语句,填写下表。(5分)•篇目体现中心(或主旨)的句子共同的追求《鱼我所欲也》•《过零丁洋》四、指向答题的详略。•1、具体分析。——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多角度说出理由及结论。•例:文中的“我”既是儿媳,又是母亲,分别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2、简要概括。——只需答出结论要点。•3、XX字以内。——数清字数。•例:阅读文章④—⑥段,概括补充扁担经历的主要变化过程。(每空不超过5个字)(4分)五、指向答题的角度。•1、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例: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5分)(《远去的乡村》)•2、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例: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三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槐花》)•3、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例: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谈谈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枫叶礼赞》)•4、自选角度,品析……•5、结合加点词理解(或品析)……六、指向答题的思路。•(一)含义类。•(二)作用类。•(三)赏析类。•(四)概括类。•(五)原因类。•(六)感悟类。感悟题•对文章的内容(包括主旨)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谈自己的感受或启示。•【应对技巧】回答开放题,先把握好中心,围绕文章中心,多角度思考,然后将其深化或升华,或结合自己的思想观点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就文章的某一方面的内容或形式,作或正或反的评析。•【注意】学会结合文章中心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来表述,不要另起炉灶,更不要逆主旨而行。理清思路,训练思维阅读的基本思维能力一、“三由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实到虚——由看得见到看不见。•【典型题例】《敲雪》:选文第(3)段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不能;第(3)段是插叙,交代父亲对这些杏树、李树、桃树的重视、喜爱、悉心照顾以及这些树对我和几个兄弟读书的重要性,表现了父亲对我们兄弟几人读书受教育的重视和对我们的爱,为下文父亲半夜听雪、敲雪和训斥我摘桃的情节发展做铺垫,使文章结构更严谨。二、“三向思维”•点思维:就问题或材料本身进行思维。•线思维:把问题有关的信息点或材料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进行思维。•面思维:联系整篇文章或某部分的中心进行思维。•【典型题例】《敲雪》:选文第(3)段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不能;第(3)段是插叙,交代父亲对这些杏树、李树、桃树的重视、喜爱、悉心照顾以及这些树对我和几个兄弟读书的重要性,表现了父亲对我们兄弟几人读书受教育的重视和对我们的爱,为下文父亲半夜听雪、敲雪和训斥我摘桃的情节发展做铺垫,使文章结构更严谨。三、“三层思维”形式+内容+效果•形式:是指语言表达的外在形式,包括——词性、词的感情色彩、词语的构成形式、句式、修辞、过渡、表达方式、描写角度、描写方法、文体、人称、线索、记叙要素、记叙顺序、叙事方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等等——怎么写?•内容:是指语言以词、句子、段落、篇章形式存在,客观上传递出来的信息,它的内涵包括四个层面:一是直接传递的表面信息;二是透过表面,简单分析能够推理出来的隐含信息;三是,联系其他词语、具体语境和其他段落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的表达重点或倾向;四是,分析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终极写作目的。——写什么?•效果:是指我们用语言传递信息的时候,会选择不同的形式,选择不同的表达形式,对应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写得怎样?•因此,答题的总体思路是:运用了……的形式,表现了……内容,达到了……效果。•【典型题例】《敲雪》:选文第(3)段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不能;第(3)段是插叙,交代父亲对这些杏树、李树、桃树的重视、喜爱、悉心照顾以及这些树对我和几个兄弟读书的重要性,表现了父亲对我们兄弟几人读书受教育的重视和对我们的爱,为下文父亲半夜听雪、敲雪和训斥我摘桃的情节发展做铺垫,使文章结构更严谨。六条思路例1.作者为什么写秋冬之交的萝卜,以及引用《董西厢》中的警句?请分析各有什么用意。(6分)(1)将萝卜与枫叶进行比较,以衬托(或:突出)枫叶红得直接,红得有气魄。(2)引出自己对《董西厢》警句的理解,强调枫叶能抗得住秋天的肃杀之气。(各占3分。意思对即可)例2.本文以“落红”为题,却又写到“同处一个世界的另类”,这种写法及其好处是什么?(3分)运用对比,通过写人的悲凉不堪和患得患失,突出表现了落红豁达的境界和高尚的品格,表达了作者的赞美和崇敬之情。思路1:写法——内容•例3.本文主要写老树,第⑤段为什么还写了其他的树?(2分)•用其他树和老树进行对比,衬托出老树可贵的精神品质。(对比手法1分,作用1分。)•例4.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青青,为什么还要写那群小伙伴?(3分)•由点到面,说明青青只是众多留守儿童的代表,凸显留守儿童问题的普遍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例5.枫叶之可爱,还在于当别的叶儿经秋枯落时,她偏偏红得艳丽。她耐得住风霜交加,经得起秋之摧残,战西风而不怯,披严霜而愈丽,显露出无畏无惧的神采。单凭这一点,就值得我们赞美。(2009年安徽中考阅读《枫叶礼赞》)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谈谈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运用拟人的方法,采用整齐的句式;表达了对枫叶的赞美之情;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抒情色彩。•常见题型:•1、为什么要写……?•2、赏析下列语句。答题示例:运用了……,表现了……•例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晚上,四面蛙声鼎沸,习习微风中飘来了障边花草的幽香,如一曲莫扎特的小夜曲,又像情人在柳丝下喁喁絮语,轻轻的、柔柔的、甜甜的,醉了篱笆边静坐吸烟的汉子……•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勾勒了夏夜篱笆边安谧、祥和、温情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思路2:事物(实)——情理(虚)•例2.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何表达效果?•偶能见到田野里几只时而盘旋,时而低飞,体态轻盈,翅膀像剪刀一样的燕子,“嗖”地一声从我眼前掠过,像是飞行表演。•通过比喻修辞手法以及动作描写,刻画出了春燕轻盈矫健的身姿,表达出了作者对春燕的无比喜爱之情。(“比喻”和“动作描写”各1分,作用两个要点各1分,共4分)•例3.第②段中“我心里有些后悔”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3分)(《两棵金银花》)•(1)对金银花一开始并未重视,随意栽在院子一角,毫不关心。(1分)(2)经常忽略具有超强生命力却显得不起眼的平凡的花和平凡的花香。(2分)•例4.第⑥段中“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记忆:①当年孩子们用破烂换灶糖的情景,②贫穷年代的幸福和快乐;•稀奇:①少见的正宗的手工灶糖。②逐渐消失的传统的美好东西。•例5.文中的“水井”一词表意丰富,请说明。(3分)•⑦许多年以后,当我再次回想往事,心中忽然就多了一份感悟。如果把人心当成一眼水井,那么就算生命中的风雪再大,也无法锁住心里的热情。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能给迷路的人指引方向、带来希望!•①实指吃水用的井;②指人心;③指方向、希望。(每点1分)•常见题型:词句的含义或表达效果。答题示例:表现了事物……的特点(或情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例1.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写江南柳,依次是:柳的形态和声音、柳的妙处、柳的生命力。•例2.选文前5段描写了“那树”的哪三个方面?表达了作者对“那树”怎样的感情?(5分)(1)大树生存的环境(特殊的环境),(2)大树的外貌(奇特的容貌),(3)大树的贡献(对人类有大功德)(各1分)。作者对“那树”充满了敬意和赞美之情。•例3.第④段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了残荷的外在形态(形象),第⑤⑥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赞美了残荷的精神。思路3:外形(表)——品质(里)•例4.分析下面句子,说说加点词是如何刻画出吸毒者的生存状态的?(4分)•他们弓曲在阴暗的角落,全身的细胞都散发出颓废,用迷离而失去焦点的眼睛看着世界。•“弓曲”一词通过描写吸毒者的形态,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了他们颓废的生活状态。(2分)“迷离”一词通过描写吸毒者的眼神,刻画出了他们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和没有理想,没有目标的精神状态。(2分)•常见题型:•1、如何描写某人或物?•2、从哪些方面表现某人或物?•3、分析某人或物的形象。答题示例:描写了……形象,表现了……品质(精神)。•例1、题目是“红橘甜了”,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说说文中表现了哪些方面的“甜”。(6分)•①红橘树在父亲精心管理下结出的果实很甜。•②父亲为培养儿子成材而感到欣慰、满足。•③父亲从儿子买红橘苗、卖橘子等做法中体会到儿子的孝心。•④儿子从父亲种橘、送橘等行为中感受到父亲的信任、关爱。•⑤全家人互相关心体贴,充满温馨和爱意。•(共6分。答案不限于此。答对其中一点得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思路4:物——人•例2、小说以“高高的玉米”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既指吉姆家的玉米长势好,也指休伊壮实的形象、坚强的性格,同时也象征吉姆夫妇在灾难中的希望。•例3.“(卷须)长出来就给它掐了,长出来就给它掐了”,作者反复写“长出来就给它掐了”,既说明了卷须生长快的特点,也写出了果农的辛勤(苦)或辛劳、勤劳等。•例4.文末划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我更愿意相信,每一片雪花都是冬季里那些不甘寒冷寂寞的心绪,都是那些充满温暖和希望的心灵在飘飞。•作者赞美雪花(1分),就是赞美那些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希望的人们(3分)。•常见题型:理解语带双关的词句或标题含义。答题示例:既指……(物),又指……(人)。•例1.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内涵。(4分)•我那不识字的父亲,他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他一生都固执地走在一首诗里,他一直都在挽救那首可能真的要失传的田园诗。•强调了父亲对乡村的热爱与眷恋,也流露出“我”对父亲的敬意。•例2.结合全文,说说你对题目《远去的乡村》的理解。(6分)•解析:乡村的诗意日渐消亡。•表达了对乡村诗意日渐消亡的惋惜之情。思路5:对象——作者(“我”)•例3.联系实际,谈谈对结尾画线句子的理解。(5分)每次走近篱笆,都是对心灵的一次慰藉,更是一次精神上的立体按摩……•篱笆的朴素高雅、旷达拙朴,代表了本真淳厚的乡村生活;作者沉浸其中,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浮躁,感受到了生命的律动,精神上变得沉静超然,全方位净化了身心,找到了精神的归宿;在生活中,
本文标题:2019年安徽中考语文复习研究课件(共48张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451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