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地理课堂教学中生活化设计的研究
地理课堂教学中生活化设计的研究江苏省阜宁中学张永林一、背景面向21世纪的地理教学,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新课程教学理念是“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旨在倡导生活化的地理教学。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地理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感受到在情景中学习地理是最有趣的,为生活而学地理是最有价值的。从而体验到地理学科的魅力,并能随时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应用能力。基于以上的原因,我觉得目前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很有必要。二、理论依据及实验假设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2、活动建构的理论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原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活动内化的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建构理论都指出学生基本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3、创新教育理论:创新教育要求我们从现代社会发展变革和人自身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学校教育。要求教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态度,创新能力和创新型个性品质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创新教育要求把课堂换给学生,给学生创新的空间。因而陈旧而僵化的课堂教学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课堂教学没有一点生活气息是没有生气的教学。基于以上理论,我提出了如下的实验假设:通过寻找学生生活中的地理,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有用的地理知识,将其带入我们的中学地理课堂,在课堂中实施教学生活化,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地理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地理,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地理的目的性,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地理知识。并通过参与一些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地理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为他们今后能进一步学习地理打下基础。三、加强对生活化地理教学的有效途径1、借助生活经验日常生活中很多地理现象与地理学科紧密联系,老师要精选那些和学生自身经验相关的知识,把教材内容扩展、延伸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开展有意义的学习。由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容易接受,因此有利于学生透彻理解和掌握新知,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理解一些抽象的地理知识,体现了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沟通,活化了课本知识。在课程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提出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问题,例如:小王的姐姐生活在美国纽约,她姐姐和她提前约好晚上8点,给她打电话。小王晚上8点准时等在电话机旁,但是始终没有接到电话,为什么?再如:在讲低压气旋和台风的形成时,我先问学生:大家平时在家里的水池洗完碗后,拨掉水池中水塞,水是如何流动的?学生说是转着流下去的,是旋涡状的。有了这样的生活经验做引导,北半球的低压气旋和台风的形成和运动如何成逆时针向中心辐合,这样理论性很强的知识难点就迎刃而解了。2、联系社会热点与日新月异、迅速发展的现实社会相比,教材内容总是相对滞后。地理教师要有敏捷的思维能力,锐利的眼光,善于借助报刊杂志、网络、电视新闻等大众传媒工具捕捉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在备课授课中,不要拘泥于教材,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大胆适当应用生活中材料,用时将相关的地理信息融入课堂中,有效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地理教学活动,拉近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为地理教学增添新的活力。例如,地震、台风、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事例,我国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长江三峡水利枢纽、青藏铁路等工程的建设进程,我国第六次铁路大提速、神舟七号载人飞向成功发射并安全返回……,对此,老师应把握它们与教材内容有机整合,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如在学习高中地理自然灾害地震时,我结合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引导学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分析那里常发生地震的原因,讨论它造成重大伤亡的自然和人为原因,提出抗震救灾和自我保护的有效措施,在这一学习活动中学生都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激情,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培养。3、结合乡情资源增强爱家乡的情感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情感目标培养之一,取之于学生熟悉的本乡土的有用地理知识,能引起学生对生活、现实和家乡的关注,产生积极的思考,甚至形成上结建议和措施,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的意识,增强责任感谢和使命感。例如:我讲城市化时紧密结合“5年再建新阜宁”这一阜宁城市发展目标。讲产业转移时结合我们阜宁的近几年产业结构变化,以及苏南地区向我们苏北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给我们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和问题。这些乡情资源应该适时地整合到课堂教学中,从中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在家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4、开展实践活动地理课程具有实践性,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正确认识来自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加以应用在地理教学中,力求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同步。课堂教学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习能力的主要形式,课外能巩固学生课堂学到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扩大学生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特别是里外考察,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可组织学生到野外观察地形、地质和地貌,观察星象、测量地理经纬度、组织进行气象观测预报、人口调查、土地资源调查、环境污染调查等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使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增长才干,增强学生地理实践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高技能,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我曾让高一学生利用星期天去调研一下阜宁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分布的主要特点及形成原因。有效的巩固了教材城市空间结构这一主干知识。五、走向生活化的地理教学的效果通过走向生活化的地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使课堂、学生、教师都“活”起来,师生双方在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里尽情地吸纳知识的“营养”,收益匪浅。1.课堂“活”了。课堂“活”起来,不仅是课程的内容活、形式活、情景活,而且是师生双方的知识活、经验活、智力活、能力活、情感活、精神活、生命活。使师生互动,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2.学生“活”了。学生变得爱学习了,且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产生学习兴趣,探索知识的愿望,教师的职能从传授变为了指导;学习的目标从单一到综合;学习的空间从封闭到开放,从课内向课外、向社会延伸,学习的过程从认识到实践,拓展思维的训练,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使学生能够真正的学以致用。3.教师“活”了。通过学生在生活中正确地运用所学的地理,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可以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优化课程结构,形成一种“大课程体系”。在学生实际运用中,既能让学生的所学得以正确地运用,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让教师回到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胆改进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师的自身素质得到提高,教科研水平得到提高,促进自我提升、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总之,地理学科是一门与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学科,当地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时,地理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和解决地理问题的兴趣。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从生活中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认识世界,搭起课堂与生活的桥梁,将生活元素融入到地理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会到地理知识的奥妙,进而提高地理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本文标题:地理课堂教学中生活化设计的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460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