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科学技术观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科学技术观汇报提纲•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的标志•科学技术的两种效应•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科学技术生态文明的内涵•对生态文明概念的不同理解•生态文明不同理解下的共同问题•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对生态文明概念的不同理解•目前理论界对生态文明概念主要从理论视角和文明维度进行不同的理解。•理论视角:一种是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视角,把人看成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另一种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文明维度:一是把生态文明理解为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二是把生态文明理解为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明等并列的一种新的文明成分。•而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更多的研究者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把生态文明看成是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更高级的文明形式。生态文明不同理解下的共同问题尽管对生态文明概念存在着不同视角和维度的理解,但从对生态文明问题的研究趋势来看,已经开始向理论化、规范化的方向展,其理论视野也在不断扩大;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发展到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研究,并且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识和共同问题。•生态文明是人们对当代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一种反思,是在现代工业文明发展陷入困境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以及为摆脱困境、寻求解决途径所进行的一种新的文明建设活动。它以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的和谐为核心,以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化地改造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手段,以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为精神动力并辅以一定的制度调控为保障的。•生态文明是一个复合性概念,既有物质性的内容,又有精神性和制度性的内容。物质性的内容包括为实现生态文明进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运行方式的改造及其成果,如生态技术、循环经济、适度性消费等;精神性的内容包括与生态文明要求相适应的精神文化成果,如生态自然观、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生态发展观及其相关的生态文化等;制度性的内容包括有效调控影响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关系的重要因素,如经济、政治、法律、人口等,并进而所取得的社会制度成果。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文明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生态文明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要求实现由单纯追求经济目标向追求经济——生态双重目标的转变,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生态文明的自然观是有机论的,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理解为一个整体,自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有机的,人对自然的认识过程只能是一个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人类不应该再寻求对自然的控制,而是力图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是指人及其社会通过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人与社会关系方面所取得的一切积极成果。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人与自然之间权利义务的分配;生态文明产生的社会基础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秩序需求。生态文明不仅说明人类应该用更为文明而非野蛮的方式来对待大自然,而且在文化价值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上都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崭新视角。生态文明的标志•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生态文明社会规范的基本特征是强调可持续发展。合理配置资源,对资源的开发要投入补偿资金,实现良性生态循环;社会物质生产的传统方式向着生态化的新形式发展。一切现有的有害环境技术向无害环境技术转变。作为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环保产业的支柱的绿色科学技术、环境协调技术将迅猛发展并占领所有的生产领域,为社会生产力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场所。为社会经济的扩展开辟更大的天地。生态文明要求从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体性出发,以人类与生物圈的共存为价值取向发展生产力,从人类中心主义转向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作用为中心,建立生态化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以及生态经济新秩序。•经济增长模式和行为的大转变工业文明的经济增长模式缺乏环境观念,经济行为缺乏环境意识,甚至仅仅从供求关系来分析经济发展,走的是一条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因而在处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这个重大问题上显得无力。生态文明要求经济观念必须由单纯追求经济目标向追求经济——生态双重目标转变;资源的正确配置与综合利用必须在宏观、微观经济活动中落实;必须摆脱为盲目追求增长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研究人类从“不可持续的发展”到“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和理论,以指导人们的经济行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存共荣人类的自然观在天人关系上经过天人合一、天人对立的过程,正向天人和谐阶段复归。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生态文明时代,人类的自然观将以自己新价值观和新伦理观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建立更加合理的文明社会。科学技术的两种效应•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效应•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负面效应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效应•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正是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基本事实和总体趋势的精炼概括,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和生产力学说。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认识进步,也将通过各项政策在实践中发挥科技对于提高生产力,进而加速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巨大作用。•科学技术不仅仅是生产力。从科学技术的属性看,它不仅具有生产力功能,而且还具有意识形态或世界观、方法论作用。一方面,科学技术渗透和运用于生产过程,提高生产力要素水平,优化要素组合,使生产力不断增强,进而促进经济繁荣,提高物质文明,加速社会变革;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以其特有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提高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负面效应•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总伴随着一定的自然资源消耗、生态环境污染和生活环境恶化,带来了生态危机,严重危及当代以及后代的生存利益。•由于对科学技术的过度依赖使人类生存方式技术化,人类的技术生存往往会迷失人类的精神自我,冲击人类的主体地位,带来了人性危机,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道路。•从科学技术认识和科学技术应用的主体即从人类主观方面,在产生科学技术负面效应方面所起的作用和应担负起的责任。正是由于人类不同主体的利益之争和人类主体能力的局限性,科学技术及其应用带来了显性的或隐性的危害性,从而使人类面临着不断累加的毁灭危机。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科学技术生态文明不仅整合了农业文明顺应自然和工业文明改造自然的优点,而且强调社会的和谐及可持续发展,内含了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更高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有强大科技作支撑,但是传统的科学技术观强调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主要以掠夺自然资源为价值取向,因此现代科学技术在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却破坏了生态平衡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在越来越多地认识到人、自然与社会需要和谐发展后,人们开始思索建立一种新的社会文明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技术观,即生态文明型社会及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科学技术发展观。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我们主观能动性,面对科学技术这柄“双刃剑”,我们要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一方面,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解决资源危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另一方面,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确合理地选择科学技术,规范和制衡科学技术的发展。努力实现科学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可持续发展对科学技术的规范作用良性互动。树立新型的科学技术价值观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应树立综合价值观念。一方面,在理论上可以克服传统经济理论单一的价值观所带来的外部非经济性;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可以引导人们以综合效益的眼光来评价科学技术成果,消除只以经济效益一个指标来衡量科学技术成果所带来的片面性。在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要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以避免盲目地运用科学技求成果,使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总体利益得到兼顾,保证三者的协调发展。建立科学的科技伦理观念传统的科技伦理观认为: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就是不顾及自然界的物质循环、物质局限,也不顾及伦理的约束,强调“人是自然的主人”,强调用科学技术征服自然、统治自然,使自然成为人的奴隶。正是这种伦理观导致了人类在发展和利用科学技术来增加自身福祉的同时,没有顾及对自然和生态的保护和恢复,从而造成了当代严重的环境问题,甚至对人类的继续生存产生严重威胁。生态文明的建设,要抛弃传统的人类中心论和科技决定论,需要建立新型的科技伦理观,要求在发展和利用科学技术时着眼于人、自然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参考文献•孙志东等编,可持续发展战略导论[M],第34页,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段超红,科学技术发展的生态思考,淮阴师范学院学报[J],2004.4:431-434•张华夏,现代科学与伦理世界——道德哲学的探索与反思[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172页•田浩、张青卫,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科学技术观,求索[J],2007.:138-140•周国梅、唐志鹏,生态文明理念的国际演变,环境经济[J],2008.1:40-45•赵成,生态文明的内涵释义及其研究价值,思想理论教育[J],2008.5:46-48•姚锡萍,生态文明:一种新的科学发展理念,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J],2008.1:227•张兵,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主体根源探析,石家庄学院学报[J],2007.1:27-29•姬振海,生态文明论[M],人民出版社,2007谢谢大家!请批评指正!
本文标题: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科学技术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473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