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的用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研究资料
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研究研究...目录1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研究研究报告11.引言11.1课题的提出11.1.1学生入学时计算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兴趣差异较大11.1.2教学手段落后或单一,教学效果差,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21.1.3教学内容多,教学时数少,学生操作能力不强21.1.4教材内容滞后,缺乏与之配套的实验,实训教材,没有高职特色21.1.5评价方式单一,不能有效地对学生的水平进行评价31.1.6机房建设与管理还不够完善,学生学习资源还不够充足31.2国内同类课题研究现状31.3课题组所在院校课题研究现状32.课题的界定42.1实践性教学42.2分层教学42.3现场教学52.4教学模式53.本课题研究的意义54.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及价值64.1研究内容64.2研究目标:64.3研究价值75.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过程75.1研究方法75.1.1问题筛选85.1.2理论优选85.2.3实施和反思85.2课题研究的过程85.2.1准备阶段(2004年3月-2004年8月)85.2.2实施阶段(2004年9月-2006年7月)95.2.3总结阶段(2006年8月-2007年9月)96.课题研究中基于课程实践性教学方面的探索与创新106.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进行分层教学研究106.1.1学生的差异性分析106.1.2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首先以2004年新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验:116.1.3分层教学的成果比较146.1.4分层教学的效果156.2教学模式的改革,实现现场教学,促进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156.2.1新型教学模式的特点156.2.2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环境是实现新型教学模式的基本保障166.2.3采用多媒体网络系统环境教学的优势176.3教学方法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216.3.1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26.3.2采用问题驱动的上机实践,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36.3.3指导学生养成自学习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246.3.4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56.4教学内容的改革,突出高职的教学特色,满足新时期就业要求256.4.1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内容的原则256.4.2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基本思路276.4.3教学内容改革,与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内容整合276.4.4适应学生特点,精心组织教材,编写适合本院特点的电子教案和制作课件276.5考试方式改革—实现无纸化考试,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286.5.1传统考试方式存在的问题296.5.2无纸化考试的必要性296.5.3无纸化考试的研究内容和方法306.5.4无纸化考试在控制教学质量中的作用317.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特色与创新328.本课题研究的突破性进展328.1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328.2现场教学模式的实现.328.3无纸上化考试系统的建立和广泛使用,使教学质量评价更加科学.338.4教学,考核与技能鉴定接轨.338.5院级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建设.339.学术价值的自我评价339.1本课题的研究实现了能力本位的高职的办学思想339.2分层教学模式对各个学科都有实际意义.349.3课堂走进机房,进行现场教学,是突出实践性教学的必然要求.349.4无纸化考试,更能准确,科学地反映学生与老师教与学的质量.349.5教学内容与技能鉴定考核接轨,突出了计算机教学的实用性.3410.研究成效(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3410.1打造出《计算机应用基础》院级精品课,全面提升了教学质量.3410.2参与学生的素质显着提高3510.3课题组教师综合素质明显增强3510.3.1教育理论素养得以提升.3510.3.2教学教研能力有了提高.3611.课题研究中存在的几点不足及后续研究展望3611.1对实践性教学理论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3611.2教师在教学技术上创造性的探索与扬弃有待进一步强化.3711.3本课题的研究应该与时俱进,更加系统,全面地进行研究.3712.附件3713.参考文献37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研究研究报告1.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和价值观念无疑地发生着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商品生产的现代化,对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选择将不再凭一张文凭,而要看他是否具有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在当今信息时代,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应用工具,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为衡量高职毕业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也显得越来越重要.1.1课题的提出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招生制度的大众化,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1.1.1学生入学时计算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兴趣差异较大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高中生,初中生和三校生.三校生在中等职业教育中接受了一部分计算机课程的教育,而高中生和初中生在入高职学院前不同程度的接受了《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教育.并且,近年来,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大多学生在进入高等院校前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机水平和应用能力,掌握了一些上网知识,但有一部分学生却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知识.课题组从2004年起连续四年对新生授课班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中会上网的人数逐年上升,到2007年为止,从78.3%升到94.7%,其中,有一部分学生对基础课教材较熟悉,具备一定的应用基础,甚至有个别学生已获得了计算机操作员等级证书.但也有部分学生从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过计算机,这部分人数在逐年下降已从21.7%下降到5.3%;还有一部分学生甚至连开机,关机都不会操作,这部分人数也在逐年下降.一些常用计算机上网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会用计算机了,没有必要再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还有一部分学生迷恋上网聊天,玩游戏,对本课程的学习不感兴趣,而另一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一无所知感到深奥难懂.1.1.2教学手段落后或单一,教学效果差,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授课方法,即板书+讲解.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由于没有直观的演示,一个简单的操作也不容易用粉笔+黑板讲清楚,所以费时费力,学生听课不知老师所云,造成了教学效果很差,即使有些学校采用PowerPoint课件形式在教室的投影仪上演示和讲授,虽然直观,但仍有不足之处,如学生的学习过程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课件的信息量很大,授课速度快,学生只能被动学习,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基础较好的同学觉得教师讲得似乎懂了,但又不能马上亲手实践验证,从而缺乏听课的积极性;没有基础的学生则认为内容相对较多,实践性又强,老师讲的太快了,一下子难以消化,很容易挫伤积极性;基础中等的学生受到他们的影响,听课效果也不是很理想.1.1.3教学内容多,教学时数少,学生操作能力不强随着计算机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应用软件的层出不穷和不断更新换代,使得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和扩充:从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教学内容从计算机原理/BASIC语言,DOS操作系统/DBASE/FOXBASE…到现在的WindowsXP/office2003和网络基础等等,三,五年更新换代一次,讲授的内容越来越多,相关的知识点也越来越细化,然而,由于学制的限制,教学的学时数则越来越少,据调查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只有50~60学时(含实验课),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迫使教师只有压缩课时,相对减少学生练习时间,使得学生在课时内没有时间练习消化老师讲授的内容,造成学生的操作能力不强.1.1.4教材内容滞后,缺乏与之配套的实验,实训教材,没有高职特色尽管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和变化,教材本身的相对稳定性决定了教材始终滞后于社会计算机的发展.另外,高职院校大多没有现成的成形教材,近年来使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材大多是本科的教材或是高职高专通用教材,其基础理论部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枯燥难懂,其操作部分的实用性较差,并且多是冗长的文字,没有具体的实例,同时缺乏配套的上机实验,实训教材,适合高职生的教材很少.1.1.5评价方式单一,不能有效地对学生的水平进行评价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评价,有很多学校仍然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很难准确评价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还有一些高职院校虽然采用了无纸化考试系统进行评价,但由于考试系统本身的局限性,很难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考试情况.1.1.6机房建设与管理还不够完善,学生学习资源还不够充足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计算机实验室环境的建设,实验课基本上达到了人手一机,但有些院校由于资金不足,更新换代不及时,设备比较陈旧,很多新软件无法安装运行或运行速度慢,更谈不上配备相应的外部设备,如打印机,扫描仪等,因此学生直到毕业时还不会使用相应的外部设备.还有一些学校的计算机实验室还没有布置Internet网络或校园网;有的学校虽然开通了网络,但不对学生开放,网络方面的教学无法实现.在实验室管理方面,由于机房中学生的操作水平参差不齐,使用率过高,机器的软硬件故障频繁出现.加上后期维修资金得不到及时保证,实验课教师少,工作量大等原因,计算机维修得不到保障,机器的完好率差,严重影响了计算机实践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2国内同类课题研究现状综上所述,各大院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都在进行探索和研究如何改革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使之更加适合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目前,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改革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还有不足之处,如:各校财力所限,教师思想观念的滞后与学生的差异等还有待于进一步改革,专门研究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的课题尚无先例.我们课题组以实践性教学的研究为切入点,进一步探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考试制度等改革与实践,力求在同行们研究的基础上对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有更进一步的深化.1.3课题组所在院校课题研究现状⑴本课题是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课题,原名职业中专《计算机应用》基础专业实践性教学研究,课题于2001年3月开题,经过社会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等工作.2003年1月我校从职业中专升格为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研究对象都发生了变化,且课题组组长的工作变动等原因,不适合继续研究原课题.经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课题更名为: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研究,结题时间延期到2007年12月.⑵课题组所在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开设始于1983年.从7台PC1500袖珍计算机,3台苹果机来介绍BASIC语言开始,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史.二十多年来,本院的计算机教学紧跟计算机时代的步伐,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从内容到设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在实践性教学方面创新教学模式,从95年起,有些实践性较强而课堂讲授较难的内容在机房进行现场教学,拉近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距离,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有了一些尝试.学院领导一直以来大力支持硬件设备的建设,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课题的界定2.1实践性教学计算机作为现代化的应用工具,它的价值在于实践性,它的特点就是应用性,操作性,实用性.从这个意义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所有的教学活动就是实践的过程.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它包括实验,实习在内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方式的进一步改革与实践.2.2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就是以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为前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讲授,教学环节的安排等方面体现层次性,突出实效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分层优化,因材施教的教学特点,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最佳教育,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采用分层教学的培养模式,就是根据高
本文标题: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的用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研究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485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