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香山寺景区规划文本 4.17
香山寺景区规划文本.1.第一章概况1.1旅游开发优势与区位分析大悲观音菩萨是最为我国民众所喜爱的,集灵秀、慈爱、生动、正派而又法力无边为一体的佛教形象,是重男轻女的西来佛教向男女平等的中国本土化佛教进行转化的象征,而香山寺即是观音菩萨超化演变的标志性地点,这是景区最为独特而又宝贵的资源。该景区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郊以西北18公里,距正在开发建设的平顶山新城区仅6公里,也是新城区轴线之镇。其独特的文化与地理区位决定规划后的香山寺景区必将成为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理要点。我们可从以下三个层次来理解香山寺景区的独特性与重要性,以便对其旅游发展有更好地把握。1.1.1宏观—国土景观格局层次昆仑山脉绵延8000余公里,是我国脉络延伸最长的山系,也是东西向横贯国土且分割南北的“龙脉”。其由西向东的走向为昆仑山——祁连山——秦岭——伏牛山,而香山天设地造地正处伏牛山之最东端,故,该山具有表泰山、黄山之巅为阙的昆仑“首山”之区位。此中观音是中华之“龙首观音”!这是国土景观层次所能领会的关系,也是观音文化所具有的不同凡响之载体,这使香山寺在全国性类似旅游目的地中具有强劲的竞争力。1.1.2中观—中原层次平顶山位于中原,200公里半径的短程旅游客源市场辐射圈包括有郑州、洛阳、南阳、骡河、许昌等河南省大中型城市,这些城市是河南省经济的重心,具有强劲的旅游产品购买力。500公里半径的中程旅游客源市场辐射圈则几乎囊括河南全省,且对邻省的核心城市武汉、南京、合肥、石家庄、太原、济南等产生一定边缘吸附作用。当然在上述地区也存在激烈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其主要的竞争地有:郑州嵩山少林寺,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开封铁塔寺等。因此,发掘观音文化,打造平顶山香山寺景观特色便成为增强景区市场竞争力的第一要务。1.1.3微观――市域层次新城区是平顶山城市经营的大手笔,也是平顶山城市发展的新方向,而新城区之核心绿轴便是香山寺中轴的南向延伸,作为平顶山之镇山与绿肺,其与白龟山水库一起是最接近城市的自然景区,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即是两者景观资源互补,可携手共进的生动写照。不足10公里的路程使香山寺景区尤若平顶山市的前庭后院。这是市域周边的鲁山石人山与昭平湖、舞阳石漫滩等旅游目的地不可比拟的。当然在协调并链接好香山寺景区与上述目的地之间的关系后,反而会形成相互促进与拉动的格局,从而共同为平顶山市的旅游发展作出贡献。1.2环境面貌的综合分析与评价香山寺景区东西长约4.5公里,南北宽约1.2公里,规划总用地面积约5平方公里,主要由三座连绵山峰组成的脉络,自东而西依次为大龙山、火珠山、小龙山。其中的火珠山上建有香山寺,作为佛教圣地,已有1820年的历史。对香山寺景区用地现状进行综合考评,我们发现其环境是优势突出但劣势亦相当明显。1.2.1优点分析(1)香山寺景区与平顶山新城区不足10km的距离使其发展有良好的城市环境支撑;且与平顶山其他旅游资源相比具有优势互补特点,相互之间无竞争压力。(2)香山山形优美,从整体上看构成二龙戏珠的态势,甚为壮观。其形如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出生地印度迦毗罗卫国都城(佛经中称父城)附近的香山,故其蕴涵了浓厚的佛教人文寓意。(3)香山山体面貌丰富多样,其地貌有陡坡、缓坡、冲沟、谷地、山峰、梯田及平地等,构成脉络连绵的“龙”状群峰。(4)香山人文景观资源丰富,有历史文化传说、大慈悲塔,尼姑庵遗址,红石寨遗址,塔林遗址,煤矿遗址等,这些构成了香山寺景区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尤其是观音由男变女的历史传说,使该景区在观音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5)香山寺景区之南约2公里有两座大型国有煤矿十一矿和四矿,这为景区的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引入提供了便利。(6)景区之南的景区路与其北的石香路使景区溶入区域的大环境。1.2.2缺点分析(1)香山植被匮乏,植物景观单调,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这使景区的开发建设在一定时期内难于形成良好的旅游形象。(2)香山寺景区内现有水资源缺乏,仅有一面积约5ha的水塘,且随季节的不同水位落差很香山寺景区规划文本.2.大;同时其周边水资源也缺乏,由于周边地势低,且受煤矿采掘的影响,地下水采掘困难,这是景区发展的重要制约。另外,香山寺内现每天约有500吨的用水由山底的十一矿供给,无法满足将来发展的需要。(3)香山为煤矿开采保护区,但周边由于有十一矿和九矿煤区的采掘导致周边土地塌陷严重,这不利于景区生态控制区的稳定。(4)香山寺景区内的塔林,红石寨,尼姑庵等遗址或为农田或为无植被覆盖的裸露山石,这不利于人文资源的保护。(5)香山寺景区内核心区域内违章搭建房屋现象严重,同时风景区内土地存在私自圈用及用地功能不符景区性质的现象,如香山陵园被作为平顶山城市公墓,从而导致了景区的不完整性。(6)香山寺景区划定的景区道路部分突出至景区范围外,这给景区的开发和管理带来不便。(7)山体均为裸露山石,这给园林绿化工作带来障碍。1.3项目背景简述1.3.1国家宗教政策背景根据我国的宗教政策,人民具有选择信教与不信教的自由,还有选择信这个宗教或那个宗教的自由。香山寺作为我国众多以“香山”为名的寺院中建筑最早的一座东土“真香山寺”,作为一个观音演变的象征地,作为中原的一处重要的佛事道场,具有重要的中西佛教文化史与观音文化演进的研究意义与稳定社会、安和民生的现实意义。这对香山寺景区观音文化旅游胜地的规划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1.3.2平顶山市旅游发展的需要平顶山市委、市政府为落实国家宗教政策,实现城市景观创新,并利用景观资源的优势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对香山寺景区的规划建设高度重视,并为此成立了工作专班。1.3.3景区发展完善的需要由于香山是平顶山新城区的绿轴之镇,而规划后的香山将作为平顶山市最大的一片生态绿洲,故景区的建设也是一项重要的城市生态基础工程。2000年以来,香山寺的旅游接待量日益增加,2005年游人规模已达50万人/年,最高峰日的游人规模已达到4万人/天,而香山寺景区现接待能力及观览场所完全不能满足需要。故,香山寺景区的开发建设迫在眉睫。1.3.4人民群众的需要香山寺是观音菩萨得道正果的地方,从而成为中国第一观音文化圣地。为弘扬观音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对于观音菩萨的崇拜和敬仰之情,为平顶山市民及游客提供丰富多样的休闲、观光、娱乐、健身活动的场所,香山寺景区的开发建设势在必行。香山寺景区规划文本.3.第二章要则2.1规划指导思想2.1.1政策以国家《宗教事务条例》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发挥香山寺景区在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维护宗教和睦与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2.1.2文化以观音文化为历史背景构画景观景点,以“一寺三山”为载体,凸显“真香山”的重要地位;弘扬观音文化,保护历史文物,重塑香山寺作为观音菩萨得道正果之地的特殊地位。2.1.3生态配合平顶山新城区的生态建设,修复大地创伤,完善人居环境,并为人们提供一个具有独特体验的生态场所。2.1.4经济以顺应旅游文化产业开发为目标,为中外游人提供一个认识河南、了解平顶山的窗口;为市民提供一个集旅游观光、寻古求源、宗教生活、文化娱乐、休闲健身、餐饮购物为一体的文化生态园区,体现香山寺观音文化特色的景点。2.2规划原则2.2.1生态性原则景区自然土壤裸露,山林植被条件极差,借观音文化东风修复大地创伤,改善生态环境,并使植树造林、构园成景同步发展,让观音文化有良好的环境支撑是为第一要则。2.2.2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合理配置景区观览设施,充分考虑人的活动需要,考虑方便残疾人的无障碍设计,布置规模合理的停车场及齐全的配套服务设施,创造安全、卫生、健康的环境,满足游客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参拜等活动的需要。2.2.3尊重并发掘地域文化,营造特色景区香山景区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其核心部分寺庙区有历代高僧,名人的足迹遍布于此,这里更是观音文化的载体。故应充分发挥景区资源特点,营造特色突出而又丰富多样的景区风光。2.2.4经济性原则以地域性的生态手段营造符合自然生态过程的景区,体现大自然的自我修复与管理是景区建设价廉物美的重要手段;本着景观经营的思想合理设置景区的景点项目,使各景点均为旅游活动的开展作出贡献;合理确定景区景点建设的开发时序,量力而行,并实现资本运作的良性循环。2.3发展目标2.3.1生态目标通过5~10年的建设,使景区形成植物景观高、中、低合理配置的,水土保持良好而又风光宜人的自然环境;初步在景区内实现多样而又丰富的、适合本地自然过程的植物群落;初步形成具有地方性而又独具特色的植物景观风貌;园区内形成疏密有致而又适宜人类活动的,安全、健康的生态环境;并使园区成为各类小型动物新的家园;为平顶山市实现园林城市的目标作出贡献。2.3.2社会目标通过5~10年的建设,将香山寺景区打造成为平顶山市富有文化、生态的城市形象窗口,使其成为平顶山市人民的骄傲,并增强平顶山市人民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热情;将其打造成为平顶山市新的名片,并成为中原旅游的知名品牌。同时利用其与平顶山其他景观资源的互补特点,促进平顶山的旅游资源形成优势互补而又携手共进的关系。2.3.3经济目标通过5~10年的建设与发展,力争2010年到香山寺朝拜、观光、旅游、休闲的国内外游客达2万多人,景区的接待能力将达到88万人/年,旅游业经营总产值实现5000多万元,为促进平顶山旅游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2.4建设实施分期计划及规划依据2.4.1建设实施分期计划本着衔接国家、地方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原则,结合平顶山、宝丰两地总体规划的分期特点,考虑景区实施过程中的快速性、动态性与综合性,为保持未来发展的弹性与可控性,特将规划分香山寺景区规划文本.4.为前短后长的近、中两期。近期(2006~2010年)近期为5年,力争实现:使香山寺景区的基础设施初步配套,主要道路通达顺畅,环境面貌有极大改善,主要景点完成建设。中期(2011~2020年)中期为10年,力争实现:丰富完善景区设施,使景区的生态环境更为优化合理,道路体系全部建立,景点建设全部完成。2.4.2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90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4、《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建设部GB50298-19992000年)5、《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9月3日建设部令第14号发布)6、《城市规划制图标准》(建设部CJJ/T97-20032003年)7、《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建设部GB/T50280—981999年)8、《旅游规划通则》(建设部GB/T18971-20032003年)9、《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技术监督局1999年10月)10、《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11、《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8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7号)12、《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建设部载建[1993]848号文件)13、《平顶山香山寺景区招标文件》2006,22.5功能定位香山景区是立足平顶山市面向中原而又辐射全国的,以观音文化弘扬、自然生态为主体的兼具宗教、旅游、观光休闲、武术研习及佛学教育、特色餐饮、佛学园林艺术、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等功能为一体的风景旅游胜地。2.6规划范围的界定2.6.1景区范围香山寺景区以业主方提供的规划红线为依据,包括东西龙山和香山的整个山体,面积为505.73ha。有两处特殊的地段需要作整体考虑,一是新近修建的景区路是香山寺景区的重要出入口,而该道在临近香山寺主轴的南部还有一块“飞地”,规划建议应将该“飞地”纳入景区范围;二是规划区北部的石香路是宝丰客源来向的重要门户,而北部的规划红线范围紧贴山体,坡度较大而不利于旅游服务设施的摆放与停车场地的设置,故建议将北部入口区局部扩大至石香路边,两片新增用地合计约16+10=26公顷。2.6.2环境控制区范围原则上以红线向外扩展500米作为环境控制区,这是生态保育建设的重要区域,区域内的一切建设活动原则均应冻结,并受香山寺景区制约。为保证环境控制区设立的可操作性,该区以周边较为明显的地标地界划出,并剔除现状村庄。该区
本文标题:香山寺景区规划文本 4.17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496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