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II
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宁波大学人文学院陈君静0574-87600748chenjunjing@nbu.edu.cn◎吉萨的金字塔与底比斯的神庙构成古代埃及历史的缩影从古王国时期法老的统治到新王国时期僧侣势力的膨胀。◎紫禁城构成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缩影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及统治者与民众之间的隔绝状态。历史:悠悠岁月之如烟往事◎传统民居的四合院贵贱尊卑的社会现象;封闭倾向。◎“911”飞机与纽约世贸大厦撞击的画面矛盾的对抗与文明的冲突。•2012年法国高考哲学考题(就一特定题目撰写论文,4个小时)•经济社会科(三选一)•1.是否存在与生俱来的欲望?•2.工作,仅仅就是为了做个有用的人吗?•3.评点贝克莱在《论消极服从》中关于“公权力”的一段论述。•理科(三选一)•1.没有国家(政府)我们是否会更自由?•2.我们是否有责任追求真理?•3.评点卢梭《爱弥尔》中关于“教育”的一段论述。•文科(三选一)•1.人们通过工作获得了什么?•2.是否所有信仰均与理性相悖?•3.评点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一段关于“国家”的论述。•德国人重理论,法国人喜思想,美国人爱实用,中国人尊传统,应试教育和标准答案的考试制度,便是明证。这导致传承知识有余,创新能力不足。因此,中国人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文情怀的熏陶,任重而道远!一、“文化”及其含义关于“文化”(culture):对“文化”应该作多层次或分层理解。从词源学上说,“文化”(culture)的愿意是“教养、陶冶、修养”、“使有教养、耕作、栽培”,主要是指知识、修养和艺术成就。知识、修养和艺术成就往往又与一定的物质形态和社会制度相联系。中文意:“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即所谓“文化内辑,武功外悠”。相对而言,中文“文化”之意更强调精神领域。人文学院文化里层:心理状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宗教情绪、民族心格等文化中层:人的思想、感情和意志、数学构造、社会理论、宗教神话等。对象化的劳动,即第二自然界。人类的一切成果(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具有符号性、多样性、继承性、民族性、地域性和阶级性等特点二、中国传统文化人文学院(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国”本义指城邑,初专指以洛邑为中心的地区。《说文》:“夏,中国之人也。”周以来往往与“四方”和“四国”对举,并以居“中国”为正统。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文化、中华民族多源一体的发展格局,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综汇百家优长、兼集八方智慧的显著特点。明清以来,随着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特别是五四后,“新文化”涌起,“中国传统文化”便成为专指鸦片战争前中国人创造的“旧文化”。(二)儒、道、佛三足鼎立儒家:“入世”、“有为”、“现实”所谓“入世”,就是表示儒家既不关注外在的自然的探寻,它也不关注向上的,向天国的追踪。在方向上,既不向外,也不向上,它就是进入现实社会。人文学院儒家创始人孔子有这两句名言,一是“未知生焉知死?”就是重视生命,不关注死亡以后的状态。二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人自己的事情还没治理好,搞这么多鬼事干吗?所以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这是儒家的“入世”情怀。儒家强调“有为”,就是强调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与使命,重视为社会和他人贡献。这种有为的精神,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可以代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都是人的一个积极有为的一种行为方式。这其中包含着“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重现实,就是关注生命,关注生命层次的提升,而不去玄思、探索一种神秘境界,这是儒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入世”、“有为”和“现实”。人文学院“道”:“超世,无为,超现实”“超世”用庄子的话讲又叫忘世、游世。“超世”的思维与儒家不同,它对现实的制度、社会的运作、人与人的交往采取一个批判态度——超越经验、超越常识、超越对立、超越区分,追求人道一体,天人合一的原人境界。“道”分两个方面——道教与道家。道教是一种宗教,而道家则是一种哲学。道教作为宗教,追求的是彼岸;而道家作为哲学则追求超越。人文学院所谓超现实,哲学上叫超越常识的经验,即常人这样看,就是不这样看。它的思想是对社会的批判。“超世”又和“无为”相联系。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即对知识、理性的东西,持超越的态度。无为而无不为。“因物之性,顺物之情”,即依顺事物的本性,依顺人的人性,依据本性和规律去办事——无为。故,道家讲的无为,是自然无为。当我们读《老子》《庄子》就觉的醍醐灌顶,非常的清凉,因为它追求的那一种超越,追求的那是一种内心的浪漫,追求一种空灵,追求一种逍遥和自由。人文学院佛家:“出世”、“空无”、“非现实”古人讲不懂佛家不容易出世。它主张一种“空无”的观点,应该具有“非现实”的特点。但不是完全否定摒弃是非观,至少佛家讲的非现实性,及社会、人生的诸多痛苦和烦恼,目的在于解脱,超越和洗净。佛教基本理念四谛:苦、集、灭、道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儒”——治世。就是强调有为。孔子说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兢兢业业,认为活着就是为了“做点什么”。而老子提出“全真保牲”,保持人的原始状态,生下来怎样就怎样。•“道”——治身。终极追求为长生不老。•“佛”——治心。要达到无欲状态。任何事物都只是一个幻象,得与不得都一样。道教与佛教的区别是:道教相信“长生不老”,佛教相信人是会死的,道教说佛教是“死人宗教”。道教的“长生不老”追求是不现实的,它将道家的思想实在化。道教想追求不死与道家、佛教都有区别。儒家开的是粮食店。人不能不吃饭。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把中国的粮食店打倒了,所以我们现在精神饥饿。道家开的是药店。社会、人生有毛病,要用药来解决,人有精神和心灵的问题,道家可以帮你解决。佛家开的是百货商店。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有钱没钱都可以进去逛逛。人文学院儒、道、佛三家功能哲学上认为社会是永远未完成的社会,人是永远未完成的存在。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社会都是不完善的,因此需要用药去治。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中国人的幸福之处在于,在人生面对不同境况和阶段的时候,有不同的思想来跟他交流。顺境信儒。人得志时,要学儒家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用北宋张横渠的话讲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得志时要培养天载地覆的伟大精神,民胞物与的宇宙情怀,以及社会忧患意识。逆境崇道.人失意的时候要学习道家。人总有遇到困境的时候。这时,用常识,用世俗之见,是超越不了的,需要用道家的“药”来治。林语堂先生曾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的两面。人文学院(三)儒家关于“人”的三个问题首先讲儒家的人的价值——人的主体价值。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即人和动物的差别,就这么一点点。孟子还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第二、人与人。儒家认为人与人之间要讲“仁”。《说文解字》:“亲亲也,从人从二”。《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意思是,人与人的关系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就要建立在一种相爱的基础之上。第三,儒家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相信人的德性、价值的源头是外在的天地自然。即《中庸》所讲的“天命之谓性”。因此要敬畏德性,敬畏天地自然。做到“上启于天德,下贯于人德”,认为“天人合一”如此才能“止于至善”——天人一体的境界,成人成圣的境界。人文学院人文学院(四)儒家关于“修身”和“养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三部曲:学习——修身——服务社会。•张舜徽:“修己,身内之事也;治人,身外之事也。致力于身内者,则尚志、敦品、笃学,立事皆属焉;致身于身外者,则治国、安民、建功、成业皆属焉。”《孟子》:“平其心,养其性”。就是要涵养自己性情的意思。•养性•修身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贵族子弟在太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所需之术,是在古代“小学”阶段的必修课,乃是“为生民立命“之术.何谓人生境界人生境界,即精神境界三、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的几个境界人文学院哲学中所谓的“境界”不是指向一个特定的领域,得到一个确定无疑的结论,而是通过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使人的心智更为健全,行为更加自然,在生命过程中获得真正的愉悦。真正有层次的人是不矫糅造作的,但我们却能感到特别。这就是一种境界。•境界是指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我们说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如何,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的水平如何。一、人格境界“人格”拉丁文的意思是指“面具”。西方人比较强调人格的表演性,强调人格的内在结构与外在形象的差异性;而中国人自古至今,较多地从道德层面看待人格现象。《礼记•缁衣》:“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这里所说的“格”也就是指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的统一。人文学院•不同的人生境界二、心灵境界心灵境界是人格境界的底蕴,没有心灵的真善美,也就谈不上人格境界的高尚。《佛学大辞典》:“心之所攀援游履者谓之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心灵所攀登游历所达到的层次叫做“境”,即境界。它是指对于世俗利益的解脱之后,达到的心灵修养境致。三、胸襟古人常用“胸次”、“胸怀”,“怀抱“来形容之,认为它是一个人的道德层次与人生修养的显现。今天我们评价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往往从这方面着眼。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生的磨练与自我觉悟,当人经历了许多沧桑甚至磨难时,往往对于人情世故有些看穿,胸次超然。四、人生品味与趣味如:六朝是一个讲究雅人深致的时代。所谓雅人深致,是指一个人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与门弟血统。在魏晋六朝,雅道是人生的品味,审美的趣味。人生境界的几个层次1、自然境界----人的主体意识还未建立,即还未认识到自己是人。道家认为:看不见的决定看到见的。人是道的一种表现,动物也是道的一种表现,人即是动物。庄子崇尚自然,天就是自然,人生的境界只有在与天合一才是最高境界;人与道合一就是不与道分离。因此,要回归婴儿,婴儿是赤条条的,心理也是赤条条的。老子认为文化就是预望,文化越多,预望越多。人应少欲无欲。自然境界是原始浑沌状态,不分主客体。圣人是与道合一。真正的萧洒不是跑到深山老林,而在自然的现实状态。不刻意的追求,才是最高境界,生与死是无区别的。死无可悲。所谓“自然境界”,就是满足人们那种自然的、生理的那种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需要的境界,它是人生的第一个境界。人文学院“功利的境界”,就是趋利避害,对我有好处我就做,对我没好处我就不做。这样人有一定功利选择(人的一个文明化的提升)。1993年,芝加哥世界宗教领袖会议,通过了《全球伦理宣言》,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普世伦理原则,并认为这是“终极的、绝对的标准”,适用于所有人群。2、功利境界,是指人的主体意识建立后,行为思想为主体服务。儒家最着不起“讲利”,认为讲利是小人。实际上,功利境界可以看作是一种进步。墨家,法家主张功利境界,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法家韩非子核心是功利境界。人文学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银律)3、道德境界,即“我的是你的,你的还是你的”。伦理与道德是有区别的,伦理是人伦关系有相对客观化,古代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大多是以血缘为基础的,而道德则以伦理标准,是纯粹的主观化。主张人是道德化的存在,存在“仁”的为人,无“仁”则非人。4、存在境界,即主客体在另一层面上达到一种交融——更自然,更健康,更理想。这是“道”与“儒”的共同追求。(无我)传说楚王在云梦狩猎,把弓给丢了。随从说要去找回来,楚王却说,不用了,反正楚人失弓,楚人拾得。孔子听说后,评价楚王境界还不够,应当是“人弓人得”。冯友兰先生说,从天地境界看,这弓遗留在宇宙任何地方,你都不要伤感。因此,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要让那种超越和超然意义和永恒的价值,影响我们的人生和生命,用先贤的智慧弹拨我们
本文标题: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II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515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