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语文八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29课《湖心亭看雪》课件(5)(精)
1回忆与西湖及与雪景有关诗词: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3花港观鱼三潭映月曲苑风荷断桥残雪4湖心亭看雪张岱56介绍作者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山阴人。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他喜游历山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懂音乐,能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颇深;好收藏,具备非凡的鉴赏水平;精戏曲,编导评论追求至善至美。前人说:“吾越有明一代,才人称徐文长、张陶庵,徐以奇警胜,先生以雄浑胜。”7更定毳衣雾凇沆砀gēngcuìsōnghàngdàng读一读8朗读课文,读出味道.注意感情基调.细微变第一段:独往湖心亭看雪第二段:大喜曰:焉得湖中更有此人9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质疑解难。10积累文言字词: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人鸟声俱绝()()雾凇沆砀()()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更有痴似相公者()这古代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美更约两小时我撑(划)都、全完全没有了、穷尽水凝成的冰花白气弥漫的样子全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还、又11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12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13思考: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目的地——西湖湖心亭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童子)事件——看雪、还看人14课文重点是“看雪”,现在我们一起来品味张岱眼中的雪世界,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加以评析:15举例分析: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句在结构上可谓横空出世,突兀而来,使人陡生荒寒之感。尽管这时作者还没有描绘雪景,但已可以想见大雪封湖之状,读之使人遍体生寒了。——通过听觉写景,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一个“绝”字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16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是一幅绝妙的湖山夜雪图。“雾凇沆砀”是形容湖面上雪花水气混濛不分,茫宕一片之态。雾,是由天空向下飘的云气;凇,是湖面向上涌的水气;沆砀,是飘荡、混茫之态。这句把大雪盖地的静穆与水气、云雾的上下混融糅为一体,做到动静相承,既写出雪的精神也写出了雪的气象。然后,作者叠用三个“与”字,把天空、云层、湖水之间浑茫莫辨的壮阔雪景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是对湖心亭雪景的总体描绘。17作者选择那四个镜头来精心描画雪中景物的?“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作者通过这些高度准确而形象的数量词,暗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让人觉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缓缓前进,空间正在不断地位移,这样既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过渺如一粟,这正是作者极力要抒发的人生感慨。此段的表现手法,作者虚实并用,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是实写,是作者在舟中远眺所见;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却是虚写,是作者假设自己站在湖心亭上,悬想自己刚才在舟中行进时的情形。这样虚虚实实,更给人一种朦胧苍茫的夜间观雪感受18——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移步换景,变换角度,作者又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本段文字写景所用手法为白描19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20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本段文字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21你能否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举出一两个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例子并加以分析22《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大水猛涨,江水汪洋。《三峡》中三峡春冬秋景的描绘、《答谢中书书》对四季常景和一日变景的描绘。《记承天寺夜游》中对庭院月夜小景的描写、《观潮》中四幅画面的描写等都用的是渲染烘托的手法。23白描手法用于写人的范例“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唐弢《琐忆》中的鲁迅先生24八、问题研讨:1、难道真的无人拥有如此情趣吗?2、作者在巧遇时的心情如何?不是,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还有谁有这样的闲情雅致。湖心亭对座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的心声253、作者并不说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此正所谓“文如看山不喜平”,足见作者用笔巧妙。你能在文中再找出一些能表现作者此种情怀的词或句子吗?并分析。(强饮三大白)自己本不善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而且连饮三大杯,由此我们可以想象“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名惊喜、愉悦(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的心声,但见作者笔之巧。也可感受到作者的惆怅。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我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后约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怅、怅惘!264、作者晚年写《陶庵梦忆》,明朝已亡,纪年却仍用“崇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怀念前朝,感慨更替)27总结:品味作者写景全景:上下一白——空旷,纯净,沉寂近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置换量词“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条,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体会量词使用之精准传神,突出大雪漫漫中人与物之渺小,令人产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28王国维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赏雪之余传达了怎样的情致?(高雅脱俗,清高自赏,淡淡愁怀,寄情山水的感慨)29舟子言“痴”,是褒是贬,如何理解?“痴人”是对张岱的确切评价,痴迷于人与自然的交融,痴迷于高雅脱俗的情致。正缘一“痴”字,才可体会张岱身世的起伏,才可领略张岱隐世避居的情怀。30十、巩固与拓展1、比较本文与《江雪》一文的异同。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31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32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33运用白描的手法说说自己的同桌34
本文标题:语文八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29课《湖心亭看雪》课件(5)(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518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