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2周)
重商主义早期重商主义即重金主义,绝对禁止贵金属的外流。为此,当时执行重商主义的国家禁止货币出口。外国人来本国进行贸易时,必须将其销售货物所得到的全部款项用于购买本国的货物。重商主义晚期重商主义也称贸易差额论,变管理金银进出口的政策为管制货物的进出口,力图通过奖励出口和限制进口的措施,保证和扩大贸易顺差,以达到金银流入的目的。重商主义这时人们认为财富就是货币,货币即是财富;财富的直接源泉是流通领域;如果一国没有贵金属,就必须通过对外贸易来去得,对外贸易必须保持顺差。第一节比较优势理论一、比较优势理论产生的背景InquiryintotheNatureandCausesofthewealthofNations第一节比较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他于1723年出生在苏格兰,17岁时就读于牛津大学。1751年到1764年在格拉斯哥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在此期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确立了他在知识界的威望。他在1776年发表的伟大著作《国家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该书一举成功,使他在余生中享受着荣誉和爱戴。第一节比较优势理论《国富论》一书批判了重商主义只把对外贸易作为财富源泉的错误观点,并把经济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与此同时,亚当·斯密克服了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才能创造财富”的片面观点,指出一切物质生产部门都创造财富。第一节比较优势理论书中还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认为,两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如果一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绝对低于另一国,则该国在这一产品上有绝对优势。各国应该按照绝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每个国家专门生产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这样就能更有效地利用各国的土地、劳动和资本,增加社会财富。因此,亚当·斯密主张自由贸易政策。第一节比较优势理论第一节比较优势理论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具有开创性,它第一次阐述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基本原因。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解释在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模型里,如果其中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另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这两个国家是否还能或有必要参与国际分国,并通过国际贸易获取贸易利益。第一节比较优势理论二、比较优势理论(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第一节比较优势理论(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即使一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的成本都高于另一个国家,也就是没有绝对优势,只要两种商品的成本差异不同,两个国家依然可以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并从中获利。国际贸易的范围就扩大了,贸易的基础不再局限于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第一节比较优势理论二、比较优势理论(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不常见的例外大卫·李嘉图把劳动看作唯一的生产要素(二)比较优势理论简评第一节比较优势理论(二)比较优势理论简评比较优势理论证明了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是自由贸易理论的核心。局限性它采用的是静态分析法,忽视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作用,没有看到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第一节比较优势理论局限性这一理论揭示的贸易利益是短期利益,这个静态的短期利益能否持续,是否符合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则另当别论。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可得出,各国将实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但现实中没有一个国家实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第一节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出生于伦敦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他14岁就职于他父亲的股票经纪公司,7年后,他成为基督教徒,并与一位贵格会教徒结婚,也因此与家庭脱离了关系。此后,李嘉图在证券业和房地产业开始了他辉煌的事业。促成他经济上成就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就在威灵顿公爵在滑铁卢战役中打败拿破仑的四天前,他购买了英国政府的债券。随后光靠英国债券的暴涨就使他成了一个富翁。小资料:魔棒家族第二节要素禀赋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中,比较优势产生于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但李嘉图没有解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国际贸易理论。第二节要素禀赋理论一、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内容(一)要素禀赋和要素密集度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是一个相对概念,与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绝对数量无关。第二节要素禀赋理论例如:加拿大向美国出口林木产品,并不是加拿大的林木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比美国同行高,而是因为在人口稀少的加拿大,人均森林面积占有量高于美国。现实中的贸易理论不仅要看到劳动的重要性,也要看到其他生产要素的重要性。第二节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程度可以用两种方式来定义:实物定义和价格定义。实物定义:一各国所拥有的两种要素(如劳动力[L]和资本[K])的实物数量的方式来解释要素的富裕程度。(K/L)I(K/L)II--国家I是资本富裕国家第二节要素禀赋理论重要的是要素的相对数量,而不是国家的大小。一个小国,它的资本的绝对数量小于大国,但只要它的资本相对于劳动的比率高于大国的这一比率,它仍是资本富裕的国家。在两个国家、两种要素的例子中,如果国家I是资本富裕的国家,则国家II就必然是劳动力富裕的国家。第二节要素禀赋理论要素密集度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k钢铁=K钢铁/L钢铁=98k棉布=K棉布/L棉布=31(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第二节要素禀赋理论(二)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生产棉布资本劳动3个单位6个单位61353×66×13×36×5要素比例要素价格(元/单位)生产成本中国美国美国中国2439第二节要素禀赋理论一个国家密集使用本国丰裕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价格相对低廉,在国际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而密集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则不具有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差异的来源第二节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论证了自由贸易的必要性和好处。要素禀赋理论的局限性依然是短期、静态分析。从长期来看,各国的资源量可以变化。忽视了需求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第二节要素禀赋理论二、要素均等化理论国际贸易由商品相对价格差引起,反过来,国际贸易又促进各贸易国的商品价格发生变化,使商品的价格趋于均等,商品价格的变化引发了参加贸易各国生产结构的调整,使各国的生产要素重新配置,生产要素的价格在各国之间趋向均等化。第二节要素禀赋理论贸易前:中国属于劳动力充裕、资本稀缺,因而贸易前工资低而利率高,应出口纺织品,进口电脑软件。美国恰好相反,资本充裕、劳动力稀缺,所以贸易前利率低而工资高,应出口电脑软件,进口纺织品。第二节要素禀赋理论贸易后:中国增加生产纺织品,减少生产电脑软件,因而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工资开始上升,而对资本的需求下降,利率下降。美国增加生产电脑软件,减少生产纺织品,从而导致对资本的需求增加,利率开始上升,而对劳动力的需求下降,工资下降。两国都有一股强大趋势推动要素价格(工资、利率等)趋于一个共同的水准。第二节要素禀赋理论虽然各国要素缺乏流动性,使世界范围内要素价格存在差异,但商品贸易可以部分代替要素流动,弥补要素流动性不足,国际贸易不仅可以使贸易国之间商品价格差缩小,而且会使要素价格差缩小,趋于均等。第二节要素禀赋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引申出的另一个结论:国际贸易会提高一国丰裕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如中国劳动力丰裕,工资有上涨趋势),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收入。这意味着国际贸易虽改善了一国整体的福利水平,但并不是对每一个人都有利。第二节要素禀赋理论三、对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的实证检验(一)里昂惕夫之谜进口替代是指通过发展本国的工业,实现用本国生产的产品逐步代替进口满足国内需求,以期节约外汇,积累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战略。美国的进口替代品:与进口产品直接或间接竞争的在美国生产的产品。第二节要素禀赋理论(一)里昂惕夫之谜进口替代品在美国生产且与进口商品竞争,在此等同进口商品,因为其生产数据容易获得。第二节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程度可以用两种方式来定义:实物定义和价格定义。实物定义:一各国所拥有的两种要素(如劳动力[L]和资本[K])的实物数量的方式来解释要素的富裕程度。(K/L)I(K/L)II--国家I是资本富裕国家第二节要素禀赋理论(二)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1、人力资本说美国在要素禀赋方面,是一个熟练劳动者富裕(同时也是资本富裕的)而非熟练劳动者稀缺的国家。美国正在出口那些相对密集地使用熟练工人生产的商品,而进口那些相对密集地使用非熟练工人生产的商品。第二节要素禀赋理论2、自然资源说在里昂惕夫之谜中,许多被称为“资本密集型”的进口竞争商品实际上是“自然资源密集型”的产品。如石油、煤矿以及钢铁业中,在本国生产这些商品时,除了资本之外,还需要大量的自然资源。在里昂惕夫的模型中,只有两个要素。而生产的商品的真实密集度可能不是在资本方面,而是在自然资源方面。第二节要素禀赋理论3、要素密集度逆转说一些进口替代品在美国生产时,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这些产品在其它国家生产则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第三节产业内贸易理论一、产业内贸易国际贸易按地理方向划分: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产业内贸易)(产业间贸易)第三节产业内贸易理论到了上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已占世界贸易量的3/4以上。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出现了一个国家在同一产业内既有出口又有进口的产业内贸易。要素禀赋理论在解释产业内贸易时遇到了许多困难。上世纪70年代末,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新贸易理论”。这些理论以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等假设为基础,主要探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第三节产业内贸易理论二、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一)规模经济的含义内部规模经济: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其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下降。外部规模经济:企业的平均成本随着整个行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而下降。第三节产业内贸易理论(二)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1、外部规模经济产生的根源(1)专业化供应商队伍的形成(2)完善发达的劳动力市场(3)便于技术交流,利于技术扩散汽车生产商零配件原材料供应商第三节产业内贸易理论(二)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2、外部规模经济下的国际贸易一个国家率先进入某一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行业后,外部规模经济会巩固其作为大生产者的优势地位,阻碍其它国家进入这一行业。第三节产业内贸易理论18世纪手表行业在瑞士发展起来,由于外部规模经济的存在,转化为成本上的优势。假设后来泰国想进入手表行业,由于泰国平均工资水平较低,在相同产量下,泰国生产手表的成本比瑞士低。第三节产业内贸易理论但泰国在生产手表初期,手表产量小,生产成本可能高于瑞士,因此泰国手表难以与瑞士手表相竞争。只有当泰国的手表行业达到一定生产规模,其产品的成本才会低于瑞士,但瑞士的先发优势阻碍了泰国手表行业的扩展。第三节产业内贸易理论(二)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2、外部规模经济下的国际贸易一个国家率先进入某一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行业后,外部规模经济会巩固其作为大生产者的优势地位,阻碍其它国家进入这一行业。
本文标题: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2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558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