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3、膨胀缺陷(1)定义:浇注金属时,砂型(芯)表面层受热而发生膨胀和强度的变化,因此而引起的铸件缺陷,统称为膨胀缺陷。(2)分类:湿砂型时,主要产生夹砂、结疤和鼠尾缺陷;有机物粘结剂的砂型或砂芯中产生的毛刺缺陷。(3)夹砂夹砂缺陷在类型上有两种:夹砂与结疤,如图8-4所示。型砂的膨胀与其矿物组成及紧实程度有关:1)硅砂的膨胀随温度的升高而不断增大,在573℃温度时,发生β-石英向α-石英的转变,线膨胀总量达1.375%,这种膨胀又称“低温膨胀”。2)型砂紧实度不太高时,砂粒间孔隙大,砂型受热砂粒“低温膨胀”时可以无阻地自由微观膨胀,砂型的宏观膨胀就小,犹如砂型能自行适应和吸收“低温膨胀”;如型砂的紧实度较大,砂型的受热膨胀受阻,会导致砂型宏观膨胀增大,出现膨胀缺陷的可能性增大。3)解释“膨胀缺陷”的“膨胀-应力理论”认为:膨胀缺陷经过三个阶段。即:a.砂型表面受热迅速膨胀,b.砂型表层脱离砂型本体而凸起,c.砂型表层(干砂层)破裂、金属侵入而造成夹砂。夹砂产生倾向=铸型表层膨胀力/高湿度弱砂带强度。高湿度弱砂带的热湿拉强度越低,产生夹砂的倾向越大。提高型砂热湿拉强度的作用对防止夹砂,效果好。(4)鼠尾鼠尾的形成过程如图8-7所示。它常出现在铸件的平面上,特别是铸件的下平面上。消除鼠尾的根本措施是:减少膨胀力,可在型砂中加入减少砂型膨胀量的附加物,最有效的是加入纤维物和木屑。1(5)毛刺由于砂型(芯)受热膨胀导致开裂成缝,金属液渗入缝中所形成的刺状金属突起物,称为毛刺。砂型(芯)的工作表面开裂缝呈网状时,所形成的网状金属毛刺称为脉纹。硅砂的受热膨胀,是产生毛刺与脉纹的根本原因。型砂组成不合理(如颗粒筛号比较集中)会增加砂型的宏观膨胀量;铸铁的碳、硅和磷含量高,金属液的流动性好,都会加剧铸件表面的毛刺量;砂型局部过热,冒口太接近砂芯头部位等都易使砂型(芯)开裂成缝而形成毛刺。为了防止毛刺,要求浇注时,芯砂或型砂有较高的热变形量。砂型热变形量过低时,可采用下列措施改进:1)控制细粉含量,使之低于8%~12%;2)加木屑1~2%;3)对水分和型(芯)砂混碾质量应严加控制;等等。4、充填缺陷金属液充填铸型型腔时,充填得不完整,或金属液机械冲击或冲刷而导致铸型损坏所产生的铸件缺陷,称为充填缺陷。充填缺陷可分为:金属液流动缺陷、金属液机械致损缺陷两类。(1)金属液流动缺陷流动缺陷是指:金属液充填铸型型腔不完整,造成的铸件缺陷。流动缺陷主要包括:冷隔、皱皮与皱纹、浇不到、飞翅等。1)冷隔:冷隔呈“裂纹”状缝隙,但缝隙带有圆角的棱边,如图9-5所示。产生冷隔的原因是:金属液流动能力弱、浇注速度过慢、型腔内空气未驱赶尽。消除措施包括:提高浇注温度、增加金属液的流动性、改进浇注系统和排气能力。2)皱皮与皱纹:铸件整个表面布满绵延不绝的皱纹,这种表面缺陷称为皱皮。如图9-8、图9-9c所示。合金中有易氧化的元素,如Mn、Si且含量较高时(象硅锰低合金钢ZG20、MnSi),极易形成皱纹,又称水平流痕。其形成过程为:a.在钢液的充型过程中,随着型腔内上升液面温度的降低液面形成氧化膜,液面继续上升使氧化膜粘附于型壁上,钢液面漫过氧化膜留下痕迹;b.当液面温度下降到凝固温度范围时,液面结壳,更严重地阻碍型腔内液面的上升运动,但型腔内液面克服阻力,突破液面壳之阻力漫过它继续上升,结果在“金属/铸型”界面上留下痕迹,即:皱纹。铸钢薄壁件表面上易出现的这种皱纹缺陷,其防止的根本措施为:提高钢液在型腔内的上升速度(不低于18mm/s);采用还原性气氛保护上升的金属液面,使型腔中CO/CO2、H2/H2O的比值增大。3)浇不到:铸件不完整(如图9-10所示),有停止流动的流头残迹。浇不到缺陷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浇注温度不够、浇道过小,金属时排气孔数量不够。消除浇不到缺陷的措施有:提高浇注温度、加大浇道尺寸、改进排气系统。4)飞翅:垂直于铸件表面上的薄片状金属突出物,称之为飞翅,或称披缝。飞翅缺陷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上、下分型面或铸型芯座与砂芯芯头之间的装配间隙过大,浇注时造成液态金属钻入缝隙中。消除飞翅缺陷的措施有:控制上、下分型面或铸型芯座与砂芯芯头之间的装配间隙,对工艺缝隙进行填补等。(2)金属液机械致损缺陷金属液机械致损缺陷,是指液态金属对砂型型腔表面的冲击、冲刷,造成砂型被损坏而产生的铸件缺陷。金属液机械致损缺陷主要包括:冲砂、胀砂、抬箱、跑火、钻芯等。1)冲砂:是指充型金属液将砂型或砂芯表面砂粒或局部砂块冲刷掉。冲砂引起的缺陷,通常位于铸件的浇口附近。引起冲砂缺陷的首要原因是型砂的干强度太低、浇注时间过长。2)胀砂:是指铸件形状与图样不符,铸件外表面、内表面局部胀大的多肉缺陷,同时伴随缩孔、缩松、重量超差等缺陷。如图9-12所示。胀砂是砂型不能抵挡金属施加的压力,发生二次紧实而产生的缺陷。如铸铁件凝固时,共晶转变产生的共晶膨胀压力,在这种压力下,砂型被二次紧实发生型腔整体扩大。紧实度或硬度较大的铸型,如高压造型、干型、化学粘结剂砂等有较高的抗胀砂能力。3)抬箱:铸件在分型面处存在着极为严重的飞边,即有厚片状的、表面光滑的、周边不规则的金属凸出物,其厚度有时与铸件所增加的高度相等,这种缺陷称为抬箱。抬箱缺陷产生的原因是:砂型的压铁重量太轻;或上、下型夹紧不当,液态金属静压力过高等。4)跑火:又称型漏,“火”代表金属液,是指金属液充型超过分型面进入上砂型后,分型面处,由于种种原因有泄漏口使金属液决口流出型外。跑火缺陷的主要原因是:砂型浇注前泥封分型面不严、压铁太轻、落砂太早等。5)钻芯:型腔内金属液钻入砂芯内的通气道流入砂芯内部。钻芯缺陷的主要原因是:砂芯头与砂型芯座之间,或砂芯顶面与型壁之间的装配间隙太大、内浇道直冲砂芯,产生偏芯等。5、夹杂类缺陷(1)定义:在铸件内部或表面存在着化学成分、物理性能不同于基体金属的组成,这种组成物称为夹杂。由尺寸大小分类,可分为宏观夹杂物和微观夹杂物。由夹杂物不源分类,可分为内生夹杂物和外来杂物。由夹杂物成分分类,内生夹杂物主要是氧化物、硫化物、氢化物和低熔点渗出物,外来夹杂物主要是渣滓、型砂、芯砂、涂料等。(2)豆类夹杂物:铸件内部或表面有孔洞(气孔或缩孔),孔洞中有金属珠;或铸件表面有金属珠,这些金属珠类夹杂物,形似豆,统称为豆类夹杂缺陷。俗称“铁豆”。主要类型有:冷豆、内渗豆、外渗豆等。1)冷豆:铸件内部或表面有气孔,孔中有金属珠粒,豆与铸件本体不熔合但相连。如图10-1所示。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浇注充型时,发生飞溅,形成金属液珠,液珠表面氧化,有氧化膜;再发生反应:Fe+C→Fe+CO,形成包围着液珠的气孔、液珠凝固后,成为气孔中的金属豆。铸铁铸钢中称为“铁豆”。冷豆形成过程是:先为豆、后有气孔。正确设计浇注系统、控制湿度过高、浇注时不发生飞溅等,可克服冷豆缺陷。2)内渗豆:铸件的内部孔洞类缺陷(气孔、缩孔)的孔壁上,有金属珠,即金属豆附壁而生。其目视特征与冷豆相似,主要差异是:内渗豆的化学成分与铸件本体的不一致,是一种低熔点的熔体成分。灰铸铁件最容易产生内渗豆缺陷。其形成的原因,同冷豆的形成相反。它是铸件内部,在凝固时期,先形成孔洞类缺陷(如气孔、缩孔等);再在铸铁件凝固时,在共晶团晶间的含磷量高的低熔点共晶成分熔体,在铸铁内、外压力作用下,被挤入气孔或缩孔的孔洞中,渗在孔壁上,形成金属豆。即先有孔洞,后有金属豆。消除铸铁件凝固时形成内部自由表面的孔洞类缺陷――气孔、缩孔等,可以防止内渗豆缺陷。(3)夹杂缺陷:夹杂缺陷可分成:金属夹杂物、夹渣、砂眼、氧化膜夹杂等。1)金属夹杂物:主要是熔炼时中间合金未熔尽以小颗粒形式存在于合金熔液中;或炉前孕育或变质处理用的中间合金颗粒,未熔化浇注随着液流进入型腔而形成金属夹杂物。图10-7是灰铸铁件断口中的金属夹杂物。有色金属铸件中,常出现金属夹杂物缺陷。主要防止措施是:保证金属炉料的纯净度,防止混入外来金属。2)夹渣:是指铸件内部或表面有外来的非金属夹杂物,统称为“渣滓”。夹渣的目视特征是:形状极不规则的孔穴内,包容着渣滓。按形成时间的先后,有一次渣滓和二次渣滓两类:一次渣滓,是指合金冶炼或熔炼时的冶金熔渣(氧化渣、还原渣、酸性渣、碱性渣等)或熔剂所形成渣滓;或金属液同炉衬、包衬相互作用生产的渣滓;或金属液炉前处理(孕育或变质等)生成的渣滓。二次渣滓,是指金属液在浇包内挡住或除去一次渣滓后,进行浇注直至充型过程中,由于金属液的二次氧化或其它各种原因而形成的渣滓。图10-12为球铁曲轴在上型中的上表面产生的夹渣,这种夹渣声称为“黑渣”。黑渣由多种氧化物组成(MgO、FeO、Al2O3、SiO2稀土氧化物),是一种二次渣滓的夹渣缺陷,实际上是氧化膜的夹杂类缺陷。防止夹渣缺陷的措施为:i.金属液的过滤,净化金属液;ii.在熔炼工艺,控制金属炉料,尽少带入夹杂物。iii.合理设计浇注系统,具有挡渣功能,使金属液平稳充型。iv.提高浇注温度,良好地挡渣,可有效防止球铁黑渣。3)砂眼:铸件表面或内部包容着砂粒的孔穴,称之为砂眼。如图10-13所示。砂眼缺陷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金属液充填型腔的冲击力和紊流液流的冲刷作用,砂型的紧实度不足,砂粒间的孔隙大,金属液就易钻入;砂粒间结合力弱,钻入砂粒间的金属液就会把砂粒挤出来形成砂眼。4)氧化膜夹杂:铸件表面或内部有金属液充型时形成的氧化膜。易生成氧化膜的铝合金、纯铜、球铁(二次渣滓)。防止措施:浇注时,金属液应避免液流表面发生二次氧化;对于球铁,过高的残余镁量,会增大氧化膜夹杂形成的倾向。Thanks!
本文标题:铸造缺陷(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566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