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公共组织学(第二版),张建东主编,第七章-公共组织行为
公共组织行为的含义、类型与特征公共组织行为的发生机制公共组织行为的自矫机制一、公共组织行为的含义1、组织行为组织行为是由组织中的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对组织的理解:1)作为器官、机构的“组织”2)作为有机体的“组织”3)作为系统的、行动的“组织”组织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目的而开展合作活动的,由两个或更多人员所构成的一个系统。对行为的理解:1)指态度、举止2)指行动或作用的方式2、公共组织行为含义:公共组织主体基于公共组织自身的角度,为实现公共组织的目标,对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刺激所作出的反应二、公共组织行为的类型行为主体政府组织行为“第三部门”组织行为公营部门组织行为1、按照公共组织行为的主体类别,可将公共组织行为划分为:政府组织行为、公营部门组织行为和“第三部门”组织行为。2、按照公共组织行为的主体构成,可将公共组织行为划分为: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主体构成个体行为组织行为群体行为2、按照公共组织行为的发生范围和影响力,可将公共组织行为划分为:内部行为和外部行为。范围和影响力内部行为外部行为三、公共组织行为的特征1、公共性1)公共组织行为主体的公共性。代表性公务性权力的法定性2)公共组织行为主体价值观的公共性。3)公共组织行为手段的公共性。4)公共组织行为对象及目标(即发生领域)的公共性。2、源法性1)公共组织行为主体资格的源法性。2)公共组织行为规范的源法性。3)公共组织行为结果的源法性。3、公益性1)公共组织行为目标导向的公益性。2)公共组织行为价值评价的“公益性”。3)公共组织行为结果的公益性。4、功能性1)公共组织行为主体的组成功能。2)公共组织行为实现的对内功能。3)公共组织行为实现的对外功能。一、领导行为1、领导行为的合法性基础领导的定义:影响组织中的群体和个人以达成组织目标的能力,是组织基于领导权力,发挥着组织、决策、激励和协调等功能。领导的特点:首先,领导必须具有影响力;其次,领导必须具有指导和激励能力。领导行为的定义:指领导者对追随者施加心理和行为上的影响,促使组织、群体和个人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和过程。领导的权力和领导行为如何有效的运行这种有效性的范围、基础和来源领导行为的合法性基础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2、领导行为模型1)领导行为的连续一体模型以领导为中心的领导方式以下属为中心的领导方式领导者职权区下属职权区领导作出决定并下命令领导说服下属接受命令领导征求下属意见领导同下属交换意见领导与下属一起作出决策领导确定范围下属作决定下属在规定范围内自由发挥2)领导方格模型高低高对人的关心程度对生产的关心程度1.11.99.95.59.1贫乏型管理:庸庸碌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重任务型管理:有效控制下属,努力完成各项任务中庸之道型管理:乐于维持现状乡村俱乐部管理:内部一团和气,效益差战斗集团型管理:上下一心,积极进取3、公共组织中的领导和服从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试受测者,在遭遇权威者下达违背良心的命令时,人性所能发挥的拒绝力量到底有多少。(一)实验的基本过程1963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S*米尔格拉姆着手试验一向服从试验,以探讨个人对权威人物的服从情况。这一试验被视为有关服从试验的典型性试验,并在社会心理学界产生了强烈反响。米尔格拉姆首先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公开招聘受试者,每次试验,付给4.50美元的酬金。结果有40位市民应聘参加实验,他们当中有教师、工程师、邮局职员、工人和商人,年龄在25-50岁之间。实验时主试告诉这些应聘者,他们将参加一项研究惩罚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的试验。实验时,两人为一组,一人当学生,一人当教师。谁当学生谁当教师,用抽签的方式决定。教师的任务是朗读配对的关联词,学生则必须记住这些词,然后教师呈现某个词,学生在给定的四个词中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如果选错,教师就按电钮给学生施以电击,作为惩罚。由于事先的安排,实际上每组只有一个真被试,另一个是试验的助手,即假被试。抽签结果,真的被试总是当教师,假被试总是充当学生。试验开始,充当学生的假被试与教师的真被试分别安排在两个房间里,中间用一堵墙隔开。在“学生”的胳膊上绑上电极,这是为了在“学生”发生错误选择时,可由“教师”施以电击惩罚。而且,实验者把“学生”用带子拴在椅子上,向“教师”解释说是为了防止他逃走。“教师”与“学生”之间不能直接看到,用电讯传声的方式保持联系.给"学生"施以电惩罚的按钮共有三十个,每个电钮上都标有它所控制的电压强度,从15伏特开始累计,依次增加到450伏特,每四个电钮为一组,共七组零两个,各组下面分别写着“弱电击”、“中等强度”、“强电击”、“特强电击”、“剧烈电击”、“极剧烈击”、“危险电击”,最后两个用XX标记。事实上这些电击都是假的,但为了使作为“教师”的被试深信不疑,首先让其接受一次强度为45伏特的真电击,作为处罚学生的体验。虽然实验者说这种电击是很轻微的,但已使“教师”感到难以忍受。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故意多次出错,“教师”在指出他的错误后,随即给予电击,“学生”发生阵阵呻吟。随着电压值的升高,“学生”叫喊怒骂,尔后哀求讨饶,踢打墙壁,最后停止叫喊,似乎已经昏厥过去。“教师”不忍心再继续下去,问实验者怎么办。实验者严厉地督促“教师”继续进行实验,一切后果由实验者承担。在这种情况下,有二十六名被试(占总人数的65%)服从了实验者的命令,坚持到实验最后,但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另外十四人(占总人数的35%)作了种种反抗,拒绝执行命令,他们认为这样做太伤天害理了。米尔格拉姆在实验结束之后,把真相告诉了所有参加实验的受试者,以消除他们内心的焦虑和不安。(二)米尔格拉姆对服从问题的进一步研究米尔格拉姆在第一次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服从行为的产生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从服从的主观和客观两个维度操纵实验条件进行了探索。米尔各拉姆操作的客观条件包括: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师生双方的距离分为四等,各等级的距离均有四十名被试参加,分析“教师”与“学生”距离的远近与被试服从的相关,结果发现“学生”越是靠近“教师”,被试越是拒绝服从,而距离越远,越容易服从。2.主试与被试的关系。双方的关系分为三种情况:主试与被试面对面地在一起;主试向被试交待任务后离开现场,通过电话与被试保持联系;主试不在现场,实验要求的指导语全部由录音机播放。实验结果表明,在第一种情况下,即主试与被试面对面地在一起时,被试的服从次数多于其它情况下的三倍。3.主试的地位因素。在主试的年龄、职务、权威性等不同情况下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主试的地位越高,被试用最强电压电击“学生”的人数也越多。米尔格拉姆研究服从的主观因素包括:1被试的道德水平道德水平与服从权威两者呈现负相关,即道德判断水平越高,服从权威的可能性越小。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命令一个道德水平很高的人去干不道德的事,往往是行不通的。2被试的人格特征米尔格拉姆于是1966年对参加实验的被试进行人格测验,发现执行主试的命令,对“学生”施加电击的被试,其人格特征有权威主义倾向。权威主义人格特征有一系列的特征:世俗主义,十分重视社会压力以及个人行为的社会价值;权威式的服从,表现为毫不怀疑地接受权威人物的命令;权威式的攻击,对于那些违反社会习俗和社会价值的人十分蔑视,主张坚决制裁,严厉惩罚;反对内省,强制压抑个人内在的情绪体验,不敢流露出真实的情绪感受;具有迷信意识和刻板现象,倾向于把责任从自已身上推卸给非个人所能控制的外在力量,经常采用简单化的二分法思想方法,表现为个人迷信和盲目崇拜;追求权力和使用强硬手段,从对权威人物的认同中,满足个人企图掌握权力及服从于权力的心理需要,否认个人的弱点。影响决策行为的因素:客观条件-组织自身情况、组织外部环境主体性因素-需要、气质、能力(1)需要、动机和态度人的行为过程:达标-满意感需要-动机-目标导向行动-未达标-挫折感-需要-。需要是行为发生的“原动力”,刺激需要的是“内驱力”。动机对行为有激活、导向、维持和调整作用。需要是产生动机的基础,但动机并不必然产生行为。条件是:需要的强化程度和主题态度态度对行为有指导性和动力性影响,可支配和决定行为在需要和动机之间“刺激”和“态度”在起着作用。需要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奥尔德弗E.R.G理论、麦克利兰成就需要理论激励理论: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亚当斯公平理论、斯金纳强化理论、伯特尔与劳勒尔综合激励理论、罗伯特.豪斯综合激励理论;动机理论:卡特.卢因团体动力理论、伍德沃德内驱力理论、赫尔驱力减少理论态度理论:凯尔曼态度理论(顺从、认同和内化)(2)决策主体的个性、气质和能力----就决策行为机制来说,组织需要的压力程度、决策动机的强化程度、对决策主体的态度感知均对决策主体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个完整的决策行为包括:决策的触发阶段、决策的决定阶段和决策的组织化阶段,也即实现决策影响对组织成员的内化过程。(3)公共组织的决策行为通常面临是个体决策还是群体决策的问题。二者在决策的速度、准确性、创造性、效率、风险和参与度上都有差别。方式个人决策群体决策速度快慢准确性较差较好创造性较高。适于工作不明确、需要创新的工作较低。适于有明确、固定程序的工作效率由任务的复杂程度决定。通常费时少,但代价高从长远看,费时多,但代价低风险性是个人气质、经历而定视群体性格而定参与度较低较高群体决策与个人决策差异比较图3、参与(participation)(1)治理(government)与参与治理理论认为: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及认同的共同目标等方式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过程。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社会组织化是现代社会的三大产物。社团成为公民参与管理和治理的重要渠道和有效途径。良性社团的发展可使公民根据自己需要找到合理、合法的社会参与途径。有效的社团管理能实现社会个体、全体和组织的自我管理,大大降低政府治理社会的成本。(2)决策民主化与参与传统公共组织决策行为是单一性决策,具有决策权集中、决策行为个体化、决策机制经验化和决策效果低等特点;现代公共组织决策是复合型决策,具有决策权分散、社会力量参与决策、全体决策制度化、决策机制科学化等特征。决策民主化是公共决策行为的发展趋势,要尽量避免参与决策的缺点和弊端(3)学习型组织与参与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圣吉提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特点:A组织及其成员能保持持续的系统学习;B创新的、可分享的知识体系;C批判的、学习的、整合的组织文化;D灵活的、宽容的组织氛围;E以人为本的组织理念。参与的精神贯穿于学习组织基本特征的内涵之中。传统组织与学习型组织的差异比较组织类别比较项传统组织学习型组织权力的控制严密的等级性非等级性组织文化隔阂封闭、因循收旧、开放参与、挑战反思领导者注重决策主观性、秘密性注重决策的客观性、透明度被领导者行动的被动(消极性)行动的主动(积极性)互动过程被动等待主动创造管理思想强调集中控制、管理中心上移注重参与式管理、管理重心下移管理效果管理效益低下:学习能力、创造性降低,组织更新能力降低管理效益突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提升,组织更新能力加强二、竞争、冲突和合作(非对称性社会互动行为)1、竞争机制指社会组织中的个体、全体和组织之间基于利益归属而展开的竞赛行为。(1)社会竞争机制的条件A因学习、工作、生活而结成的竞争统一体;B一致的竞争目标(物质或精神)C竞争资源的相对有限性D约束竞争的有效机制。(2)激励和竞争机制决策层利用法定性权力、奖酬性权力、专家性权力、以及合法性权威来设定有限的竞争资源,以使竞争机制得以运转而实现决策目标。这还受竞争者对竞争资源期望值的影响。(3)竞争与博弈game博弈论:博弈现象四要素:具体的竞争目标、自主的竞争对手、合理的竞争对策和坑的竞争结局。博弈的四种情况:“零和”对策、“非零和”对策、“合作”对策、非合作对策。2、冲突机制(1)冲突:conflict是指行为关系的一方意识到另一方将要或正在发生的行为危机自己的目标实现,从而做出相应对
本文标题:公共组织学(第二版),张建东主编,第七章-公共组织行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592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