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创业/孵化 >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华生的行为主义思想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生于1925年12月4日,他的出生给班氏家族带来许多的欢乐和憧憬,因为老班杜拉夫妇一直期盼着上帝能赐给他们一个儿子来继承祖业,为班氏家族来了荣耀。1969至1970年,受聘为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的研究员;1972年,获辜根海姆研究基金奖,及美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分会杰出科学家奖;1973年,获加州心理学会杰出科学成就奖;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并受聘为史丹佛大学约丹荣誉教授;1976年,当选为史丹佛大学心理学系主任;1977年,获卡特尔奖;1979年,获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荣誉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美国西部心理学会主席,并获得攻击行为国际研究会杰出贡献奖,及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同年当选美国艺术及科学院院士;1989年,当选美国科学院医学部院士。此外,他还应邀担任《美国心理学家》、《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等20余种杂志的编辑,并经常出入美国国会听证会。多项殊荣集于一身,充分表明了学术界对班杜拉的贡献与成就的认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主要关注的是社会化,即社会是如何影响个体以使他们掌握社会规范,并朝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班杜拉认为不仅环境决定人的行为,人的认知因素也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观察学习是人类最主要的一种学习方式观察学习•他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及其结果进行的学习。学习者不必亲自参与活动,也不须亲自体验到强化,而只是通过观察他人在观察学习又称替代性学习,指个体通过观察一定情境中的行为,以及他们接受的强化来学习。观察学习的过程•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表现为一定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四个环节: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1注意:注意过程决定着个体从大量的示范事件中选取哪些信息作为观察的对象,这种选择性注意在观察学习中起着关键的作用。•2保持:将注意到的示范信息进行编码并保存在记忆中,以待日后提取。观察学习的过程•3动作再现:将贮存的编码信息转化为成适当的行为。观察者为了重现示范动作和产生最佳的行为模式,必须具备一定的运动技能,这一方面需要机体的成熟,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实践。•4动机:这一过程决定了哪些习得的行为通过观察得以表现。班杜拉认为个体习得了某种新行为,并不一定会表现出来,因为个体还要受到强化引起的动机的调节作用。观察学习的榜样效应•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十分强调榜样的示范作用,认为人格就是在观察榜样、模仿榜样的过程中形成的,榜样的行为特征、行为动机、行为效果和价值,直接影响个体的学习行为、人格的性质和具体内容。•榜样效应有四种(杨丽珠,2006)•1替代反应的形成。在榜样作用下可以建立新行为、新的人格特征。•2替代消退。已形成的行为或人格特征也可以通过榜样的替代而消退。例如,一个儿童十分害怕玩秋千,如果先让他观看同样荡秋千的愉快情境后,再让其玩秋千,其恐惧心理就会减轻。观察学习的榜样效应•3反应抑制。榜样的行为结果影响已形成的行为的出现频率。当一个儿童观察榜样的行为受到惩罚时,虽然他自己并没有受到惩罚,他也会一直已获得的榜样的行为的出现。•4反应抑制的解除。当榜样做出那些先前被抑制的行为后没有受到惩罚的结果时,儿童已形成的对行为的抑制可以解除。班杜拉对强化的论述•班杜拉区别了三种类型的强化: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直接强化是通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直接进行强化。替代性强化是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在某种情境下的行为及后果,而使自己得到强化。自我强化指个体不是依靠外在的奖赏和惩罚,而是建立自己内在的标准,对行为进行自我调节。对班杜拉行为主义的评价•班杜拉的观察理论突破了传统的行为主义对行为的论述,而把人的行为看做是认知因素、个人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这具有积极的意义。•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习得是在观察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而习得的,并因此十分重视榜样的作用,这对于儿童良好行为的习得甚至习惯的形成都有积极的意义。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是美国当代发展心理学家,他主要致力于二通道的判断能力发展的研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反战理论受到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的影响,被称为是皮亚杰在道德发展领域的继承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主要是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论述道德发展的,他强调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强调道德判断同逻辑思维能力有关;强调社会环境对道德发展有着巨大的刺激作用。•科尔伯格继承了皮亚杰的理论,并开创了道德两难故事法来研究道德发展问题。•他编制了九个道德两难故事和问题,最常为人所知的一个故事便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在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可以挽救她。这种药是住在同一个镇上的一位药剂师最近发明的,药的成本为200美元,店老板却索价2000美元。在海因茨先生想尽一切办法只凑到1000美元,他求药剂师,希望把药卖便宜些,或者赊给他以后再还。药剂师回答说:“我发明这种药就是要用它来赚钱的。”海因茨没有办法,他半夜里打碎窗户为妻子偷了一剂药。“•科尔伯格让被试者听了故事后判断是非,然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再根据他们的回答划分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科尔伯格测试了十多个不同国家大量的六七岁至二十一岁的被试者,发现尽管种族、文化和社会规范等各不相同,但道德判断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趋势却是一致的。经过大量的实验,科尔伯格发现人的道德判断存在着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分为一系列不同的阶段。科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判断可分为三种水平,每种水平各有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前习俗水平(Preconventional)•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这一水平上的儿童已具备关于是非善恶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要求,但他们是从行动的结果及与自身的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的。规则真实地存在于自身以外,它不是内化的。儿童遵守权威人物制定的规则的目的是避免惩罚或者获得个人报偿。道德是自私的。公正的意义是一个人能够获得成功,或能得到使个人感到满意的东西。这一水平又分为两个阶段。•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Punishmentandobedienceorientation)•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一种行为的好或坏取决于它的后果。如果行为造成的伤害越大,或受到的惩罚越严厉,行为就越坏。凡是权威人物赞成的行为就是好的行为,遭到他们批评的行为就是坏的行为,道德判断的•理由是根据是否受到惩罚或服从权利,而从不考虑惩罚或权威背后的道德标准。•2朴素的利己主义倾向(instrumentalandrelativist)•儿童首先考虑的是,规则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有时儿童也会考虑别人的需要,并初步考虑到从人与人的关系,但儿童常把这种人际关系看成是一种交易的关系。•这一阶段儿童会为了获得奖赏或达到个人目的而遵守规则。儿童能意识到准则是与每个人的需要和希望有关系。正确的行为能作为手段满足自己和偶然满足他人的需要。对自己有利的就好,不利的就不好。好坏以自己的利益为准。人的道德判断可分为三种水平•习俗水平(conventional)•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一直到青年、成年,此时儿童为了赢得他人支持或维持社会秩序而遵守规则和社会规范。获得社会奖励和回避伤害已经取代奖励惩罚而成为道德行为的动机。这时候儿童已经能够明确地意识并认真考虑到他人的观点。这种水平又可分为两个阶段。•1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好孩子定向”(interpersonalandconcordance)•这一阶段的儿童认为道德行为就是让人高兴、给人帮助或受到别人认同的行为。个体按照人们所称“好孩子”的要求去做。以得到别人的赞许。•2维护权威或秩序阶段(authorityandsocialorder)•这一阶段的儿童尊重法律权威,服从团体规范。遵守法律不是因为害怕受到惩罚,而是因为相信规则和法律能够维持社会秩序。遵守法律的行为这就是对的,违反法律的行为就是错的,法律至上,法律重于个人利益。•人的道德判断可分为三种水平•后习俗水平(post-conventional)•这一水平是道德推理水平,处于该水平的个体会以更为广泛的公平原则界定是非对错,这种公平原则可能会与制定的法律或权威发生冲突,因为道德与法律并不总是一致的,道德上的正确与合法的并不总是一回事。这个阶段个体的道德水平已经超越显示法律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能广泛的公正原则来判断是非。这个水平是理想的境界,也只有少数人能达到。这种水平也可分为两个阶段:•1社会契约阶段(socialcontractlegalistic)•这一阶段的个体看待法律较为灵活,认识到法律、社会习俗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可以改变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来说,这一阶段个体不愿去违反大多数人的意愿和幸福,但并不同意用单一的规则来衡量一个人的行为。个体对道德判断是较为灵活的,能从法律上、道义上比较辩证地看待各种行为的是非善恶。•2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universalethnicalprinciple)•这个阶段的个体有某种抽象的、超越某些刻板的法律条文的、较确定的道德观念。在判断道德行为时,不仅考虑到适合法律的道德准则,同时也考虑到未成文的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准则。个体的道德判断已超越了某些规章制度,更多地考虑道德的本质,而非具体的准则。达到这一阶段的个体有自己的人生哲学,对是非善恶有其独立的价值标准。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科尔伯格重视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教育上去,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道德教育观点:•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科尔伯格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看做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儿童道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识的发展过程。儿童道德成熟的标志在于他能否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并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则的能力,而不是只具备服从他周围成人的道德判断的能力。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的成熟首先是道德判断,然后是与道德判断一致的道德行为上的成熟。儿童的道德成熟水平最明显地表露在他的道德判断中。因此,科尔伯格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判断水平与他的道德行为基本上是一致的。道德教育应以提高道德判断能力为重。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1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有阶段性的。科尔伯格认为,在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应随时了解儿童所达到的发展阶段。科尔伯格的研究表明儿童道德判断力在10岁以前大都处于第一种水平,13岁前后半数以上处于第二种水平,只有极少数进入第三种水平,16岁以上30%进入第三种水平。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2根据儿童道德的发展阶段的特点,循循善诱地促进他们的发展。他的研究表明,儿童的道德发展必须依次经过各个阶段,但不是所有儿童都能达到最高阶段的。尽管不能跨越各个发展阶段,但儿童总是喜欢超越自己已有的水平,达到较高阶段的道德判断水平。因此,要为儿童提供下一个阶段的模式,以利于儿童道德水平的反战。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3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创造良好的条件,广泛开展各种道德教育活动,提供略微超出儿童发展水平的社会道德问题让他们讨论,以激发他们去实现更高阶段的道德水平,使他们的思维模式向更高水平发展。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4同伴互动有利于儿童的道德反战。与皮亚杰一样,科尔伯格也认为同伴的交往比成人权威的单向讨论更能促进道德的发展。同样可以被看做是道德社会化的动因。儿童往往会深入思考自己和伙伴的道德观念,并且在与同伴而非成人的讨论中表现出更多的道德发展。对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评价•科尔伯格的到的反战理论是当今最有影响力的道德发展理论,该理论有助于人们对儿童的道德发展的了解,也促进了儿童道德培养实践的发展。•现在的研究表明,科尔伯格的理论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美国著名的道德研究专家吉列根认为科尔伯格的理论有性别的偏见的倾向,女性跟男性的道德评价标准应该是不一样的,女性更强调关心,男性更强调公正。其次,关于道德推理是否能够预测个体真实的道德行为,许多
本文标题: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621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