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文学是灯》精编上课版
连云港生物工程中等专业学校20131219铁凝:(1957年—)当代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主要著作有:《玫瑰园》《无雨之城》《大浴女》《笨花》中篇小说《麦秸垛》《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永远有多远》。短篇小说:《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300余万字。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电影《红衣少女》(获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部分作品译成英、法、德、日、俄、丹麦、西班牙等文字。亦有小说在香港和台湾出版。文学是灯铁凝在首届东亚文学论坛的演讲《文学是灯——东西文学的经典与我的文学经历》2008年9月30日•很高兴在秋天这样一个收获的季节来到首尔,参加韩日中东亚文学论坛。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文学是灯——东西文学的经典与我的文学经历》。•这是我第四次访问韩国,第一次是在一九九八年,距今已经十年。之后的两次分别是二○○二年和二○○三年。前三次的访问和文学并无关系,因为我父亲在首尔举办个人画展,主办方也邀请了我作为陪同前往。不用准备演讲,也不必以作家身份和媒体见面回答问题,这使我的心情很放松,也使我得以更自然、更近切地体味首尔的美丽和雪岳山的神奇。而我学会的第一句韩文就是在飞机上听到的广播:“汉城到了!”•现在我把时间再向前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我的少年时代,中国的大门还没有向世界打开,多数中国人对当代韩国和韩国人所知甚少。作为一个少年的我,对于韩国的了解也仅仅来自当时朝鲜的一些电影。那时中国人习惯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北朝鲜,称大韩民国为南韩。南韩当然联系着李承晚“匪帮”,而李承晚“匪帮”背后是“万恶的麦克阿瑟”。在我的少年时代,一提起韩国,首先会想起某些朝鲜电影里的韩国“特务”形象。比如当时有一部名叫《看不见的战线》的朝鲜电影,影片中一位化装成教师模样的韩国越境特务手拿一本书,和朝鲜的暗藏特务对接头暗号:•问:你拿的是什么书?•答:歌曲集。•问:什么歌曲?•答:《阿里郎》。•我看这电影时正读初中,这段对话在中国的中学生中广为流传。上课时常有学生压低嗓音问旁边正在阅读课文的同学:你拿的是什么书……而女生们更感兴趣的是另一部反间谍电影,说一名韩国女间谍潜入朝鲜去冒名顶替一个名叫贞姬的姑娘,为此她在韩国做了面部整容术。这高超的整容术真的奏了效,使朝鲜人对两个贞姬真假难分。这样,在很长时间里,我以为间谍对于朝鲜的渗透和整容术的先进就是韩国的两大特点。•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特别是一九八八年汉城奥运会之后,中国人对今天的韩国有了新鲜而又具体的感知,这感知远不再是朝鲜电影中的戏剧化脸谱。韩国高速增长的经济,和由此带来的文明、发达,特别是这个民族对艺术不同寻常的尊敬和爱,给我的印象尤其深刻。二○○三年在首尔时,某位韩国画界友人同我说起韩国著名画家金基昌和他的弟弟——金基昌的弟弟金基万是北朝鲜著名画家,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中国留学时,成为当时也是大学生的我父亲的好友。•我问这位韩国友人,金基昌先生在韩国究竟有多高的地位多高的知名度,他说和齐白石在中国差不多。谈话间我和父亲及这位朋友正坐在出租车上,我于是试探地问出租车司机是否知道画家金基昌,司机回答说金基昌先生吗?那么有名的画家,哪个韩国人不知道呢。又说他弟弟也很有名,住在平壤。当我告诉他住在平壤的金基万是我父亲的朋友时,这位司机显得意外而又惊喜。他把我们送至目的地后,特意从车上下来,向我父亲深深鞠了个躬说,因为您本人就是艺术家,又是我们的大画家的朋友,我向您致意。应该说,这位普通司机和七十年代朝鲜电影里所提供的韩国人形象是那样的不同。2、什么是记叙文中的议论?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2、什么是记叙文中的议论?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字词积累苛刻()鄙视()忏悔()纯粹()自卑()不屑()扉页()鬼祟()炫耀()淹没()震撼()浸润尴尬()娇憨()醇厚()汀()凛然()璀璨()谦逊()酣畅kēbǐchàncuìbēixièfēiyèsuìxuànmòhànjìnrùngāngàhānchúntīnglǐncuǐcànxùnhān理解文章标题•“文学是灯”既是文章的标题又是全文的线索,将“我”作为一个文学的阅读者和创作者两个不同的人生阶段的文学经历贯穿起来。•【解题】1.通读全文,简要概括课文每一部分的内容。全文共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1~2):回忆作者的文学阅读。第二部分(3~4):从文学与生活、与人的关系入手说明文学的本质。提出“文学是灯”的观点。第三部分(5~6):正面论述“文学是灯”。第四部分(7~9):从广度和深度两个角度对“文学是灯”的进一步深化。并且再次重申对文学传统、对在我们之前就亮着的灯要谦逊,同时进一步说明文学之灯的光亮是永恒的,文学之美是永远无法抵达的,这正是文学不朽的魅力。探讨文章内容在第一部分中,作者在回答媒体提问时,首先回顾了自己少年时代的社会状况,当时的时代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当时是一个鄙视知识、限制阅读的文化荒凉的时代,文学作品中大多充斥着愤怒、仇恨以及对个体的不屑。此处运用反衬手法,以时代文化的“荒凉”突出好的文学作品的可贵,突出好的文学作品对我的鼓舞和指引作用。使作者的性格由沉默压抑紧张自卑变得解放昂扬率真因为这两本书(法*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让作者第一次真正领略到了文学的魅力。对作者的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它的丰富的想象力和不同寻常的思考,了她精神深处的幽暗之地,给了她身心的沉稳和力气。使她在那个文化荒凉的时代认识到人的自身价值,并敢于去追求个体的独特价值。(2)为她当时狭窄的灰色生活了一个秘密而有趣味,但又不可与人言的空间。给她带来了人生的趣味,使她敢于打破种种约束,去追求人的本质,去做一个真正的人。照亮开启作者说在青少年时期曾经有哪两本书对她产生了什么深刻的影响,为什么?怎样理解“这就是在我的青春期文学给我的恩泽和‘打击’,这‘打击’具有一种宝贵和难忘的重量,它沉入我的心底,既甜蜜又酣畅。”这句话?(第2节末)在那样的时代环境中,在青春期能读到一部两部经典是十分幸运的事,它让人体会到文学真正的魅力。所谓的“打击”其实是文学带来的陌生感,文学对作者心灵的震撼,它开启了一个未知的想象的世界。文学训练(1)文学阅读(2)“忏悔体”日记法*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特殊的时代背景将话题引入“文学”领略了文学的魅力,对其精神产生了重大影响沉默压抑紧张自卑性格解放昂扬率真变得回忆作者文学阅读第一部分为下文铺垫文学对一个人心灵的影响烛照人心观点:文学是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作者在农村生活时的一件事情。从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华北大平原的乡村”的村民具有怎样的品格?这件事情是:作者在农村勤苦劳动时,自然朴素的乡村女孩对作者的关爱。从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华北大平原的乡村”的村民光明坦荡,亲切热心,自然朴素。答:作者在农村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无一不体现出人性之美,正如文学作品所要反映出来的一样,也是作者日后对文学的态度的一种肯定,用作者的话说“那些醇厚的活生生的感同身受却成为了我生活和文学永恒不变的底色,那里有一种对人生深沉的体贴,有一种凛然的情义”对作者以后在文学发展的道路上有很大帮助。并且作者认为自己在文学上的成就离不开自己早年农村生活的熏陶,那些淳朴善良的村民让作者领略了真正的人性之美,完善了作者的人格,成就了作者在文学上的真善美。在第3、4段中,作者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去写农村生活,这和“文学”有什么关系?感同身受(成语讲解)•感:感激;身:亲身。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达谢意)•清·孙龙尾《轰天雷》第二回:“再者北山在京,万事求二兄代为照顾,感同身受。”•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如同亲身经历一样。•“此时,被压迫妇女的悲惨遭遇,使赵盼儿感同身受。”(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六编)•日本惨烈大地震,……要说的千言万语凝聚成一句话,就是3月14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对中外记者所说的,“我们感同身受。”(《齐鲁晚报》2011年03月21日)结合语境,品味下面的句子:“文学应该是光亮的,如灯,照亮人性之美。”(第4节末)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突出文学作品对人性的影响。古语有云:人性本善。只是人性之美处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中,不知觉的被湮没。文学作品恰如一盏明灯驱逐人性黑暗,照亮人性之美,给人更多光明、希望。提出观点第二部分第3、4节这一部分作者深入到文学的核心,从文学与生活,与人的关系入手说明文学的本质。生活中的人性光辉才是文学的本质,文学之所以能约束人以光亮,不是文学本身,而是文学对生活中人性之美的描绘。文学的本源都在生活,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唯物主义的立场解释文学)?作者在文中两次说“文学是灯”的说法是一种“冒险”,(第5节、8节开头)这是为什么?这样说是要说明从世俗的意义上讲,文学一直就不在社会生活的中心。尤其是在今天,信息的爆炸----包括各种文化信息的爆炸把文学“挤压到一个稍显尴尬的角落”,这反映出当代社会的一种状况。正面论述文学是灯作者在文中说:“文学其实一直就不在社会生活的中心。”试整合文章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的少年时代,正值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一个鄙视知识、限制阅读的时代,是文学和文化最荒凉的时代。(过去由于特殊时代背景,文学不是社会活动的中心)•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爆炸——也包括各种文化信息的爆炸,以及对财富孜孜不倦的追求,再次把文学挤压到一个稍显尴尬的角落。(现在信息爆炸和追求财富把文学挤到角落)“文学是灯,或许它的光亮并不耀眼,但即使灯光如豆,若能照亮人心,照亮思想的表情,它就永远具备着打不倒的价值。而人心的诸多幽暗之处,是需要文学去点亮的。”(第6节开头)怎样理解?文学的灯哪怕是微弱的,但只要给人一点感悟,它就光亮无比。具有不朽的价值。再次对作为“灯”的文学的涵义进行认定。怎样理解“从古至今,人世间一切好的文学之所以一直被需要着,原因之一是它们有本领传达出一个民族最有活力的呼吸,有能力表现出一个时代最本质的情绪,它们能够代表一个民族在自己的时代所能达到的最高的想象力。”(第6节末)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优秀的文学作品,阅读本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更容易引起共鸣,它对我们的精神世界的陶冶起到积极的作用。第三部分第5、6节正面论述文学是灯文学具有超越性,这是文学的广度,文学是灯,不管它的光亮是明是暗,是大是小,它超越了人类设定的各种界限,它可以超越民族、地狱、历史、文化和时间直抵人心。2、什么是记叙文中的议论?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理解“其实若把文学简单分为两类,只有好的和不好的。而所有好的文学,不论是从一个岛,一座山,一个村子,一个小镇,一个人,一群人,或者从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出发,它都可以超越民族、地域、历史、文化和时间而抵达人心。也因此,我对文学基本持一种乐观的认识。”(第7节末)优秀作品不在于它是鸿篇巨制还是玲珑小品,也不在于它是否跨越国界,只要它是好的,不管它是否写了你熟悉还是不熟悉的生活,它都会给人滋养,启迪人心。如何理解“坚持写作的难度,保持对人生和世界的惊异之情、和对人类命脉永不疲倦的摸索,以自己的文学实践去捍卫人类精神的健康和心灵真正的高贵”。作者主要在探讨文学的深度,这种深度既在于对文学传統的继承,又在于对文学未来的求索,在于创新。这两者并不矛盾。由于论题的限定,作者更多地将视点集中在传统上,即使创新也不能忘了传统,继承也好,创新也好,基本点是一样的,在这个基本点上,两个向度就可以统一了,而这种态度来自于对经典的敬畏。如何理解“当我们固执地指望用文学去点亮人生的幽暗之处时,有时我会想到,也许我们应该首先用谦逊把自己的内心照亮”。这实际上在说文学的发展,在说经典的力量。文学是灯,这盏灯是先于我们的,所以首先要尊重传统,对文学传统要有一种敬畏和“谦逊”。事实上,也没有人能绝对超越文学的传统,创新也是
本文标题:《文学是灯》精编上课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659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