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解题(1)《春秋》《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极其简括地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隐公元年,终于哀公14年(前722-481),记事特别简单,类似新闻标题。《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以史解经)儒家经典:十三经•《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种,因为历代将它们尊为儒家经典,故称为“经”。一、解题(2)《左传》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记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十三年。②《左传》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叙事详细完整,故事性强,善于用极少的笔墨来刻画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个性化。③司马迁、班固都说作者是左丘明,比较可信的说法是,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后来经许多人增益。一、解题(3)《郑伯克段于鄢》•《左传》的首篇,《古文观止》的首篇。•原书本无篇名,篇名为后人所加。•本篇记述郑庄公与自己的弟弟、母亲之间的斗争,表现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社会的一个侧面具有一定的价值。二、课文串讲“寤生”历史上有三种解释:一、东汉应劭《风俗通》云:“凡小儿堕地能开目视者,谓之寤生。”二、晋代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云:“寐寤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三、明代焦竑《笔乘》云:“庄公盖逆生,所以惊姜氏。”“即”的甲骨文字形:袭,偷袭。《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三、文言要点小结(一)文字1、古今字:(1)“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避(2)“姜氏何厌之有?”厌——餍(3)“公赐之食。食舍肉。”舍——捨2、异体字:(1)“佗邑唯命。”佗——他(2)“不义不暱。”暱——昵3、通假字:(1)“庄公寤生。”寤——牾(2)“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阙——掘(3)“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4)“无生民心。“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无——毋(5)“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锡——赐(二)词汇(结合串讲内容,掌握重点词汇。)(三)语法:1.词类活用现象⑴“庄公寤生,惊姜氏……。”惊,使动用法,使……惊。⑵“今京不度,非制也。”度,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合乎法度。⑶“无生民心。”生:使动用法,使……生⑷“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隧,名词用作动词,指挖掘隧道。2.宾语前置句式⑴“姜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用代词“之”复指宾语“何厌”。⑵“敢问何谓也?”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充当动词“谓”的宾语。⑶“君何患焉?”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充当动词“患”的宾语。⑷“其是之谓乎?”宾语前置句。用代词“之”复指宾语“是”。3.习惯句式⑴“佗邑唯命。”“唯命”是“唯命是听”的省略形式。⑵“君将若之何?”“若……何”是一种固定格式,意为“把……怎么样?”或“对……怎么办?”“若之何”即“把它怎么办?”4.虚词用法举例(1)焉①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应理解为“于此”。如:“虢叔死焉。”“君何患焉?”②疑问代词,怎么,哪里。如:“姜氏欲之,焉辟害?”(2)其句首句中语气词。如:“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其”在句中加强反问语气。又如:“其是之谓乎!”“其”在句中表示推测语气。谢谢!
本文标题:郑伯克段于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666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