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朝花夕拾名著阅读指导
《朝花夕拾》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至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创作背景:鲁迅的《朝花夕拾》中的10篇回忆文章,写于1926年2月到11月。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章,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在北京寓所的东壁下创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一起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外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分篇了解及常见考题(一)《阿长与山海经》主要情节有:①阿长名称的由来。②切切察察的毛病。③睡相不好,在床上摆成一个“大”字。④令人烦恼的规矩。⑤讲长毛的故事。⑥给“我”买《山海经》。文章主体在于围绕《山海经》,写“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由最初的我不大佩服她,到最后我对她又有新的敬意,是因为她给“我”买了《山海经》。《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鲁迅表达了他对阿长的爱,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让阿长安息。•如何考:•1.选文(A)中的她指的是谁?她为我做了什么事令我一生难忘?•2.“我”为什么把阿长送的《山海经》看做“最为心爱的宝书”?•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这句话中“发生敬意”的原因是什么?•4.选文(B)中画线的第一个句子属于人物的什么描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5.综合全文内容,说说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答案:1.她是“我”的保姆长妈妈,她为童年的“我”买回了渴望已久的《山海经》。2.《山海经》是“我”渴慕已久、念念不忘的书,它承载着阿长对“我”的关爱和“我”对阿长的敬意。3.原因是阿长给“我”买回了渴望已久的《山海经》,她做到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4.心理描写;夸张。形象地表达了“我”听到这个消息时震惊的情态,强化了“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5.因为“我”非常喜欢而且想得到一本《山海经》,长妈妈很想满足“我”这个想法。这表现了长妈妈朴实善良的性格特征。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关于藤野先生的六个典型事例:①藤野先生的第一节课——表现先生中规中矩,学究气,略有些古板;②上讲堂忘记带领结——对外表不拘小节;③添改“我”抄的讲义——先生对学生关心,认真负责;④先生纠正“我”绘的解剖图——表现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循循善诱;⑤先生关心“我”的解剖实习——表现他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关心学生思想意识的进步;⑥先生想了解中国女人裹脚情况——表现他严谨求实的精神,对骨学的浓厚兴趣。(二)藤野先生•如何考:•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A)中“我”和藤野先生相处的四件事•2.选文(A)注重表现藤野先生哪些特点?其中蕴含作者怎样的情感?•3.选文(B)画线句中,“正人君子”运用怎样的修辞手法?又指代谁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请结合选文之外的其他情节,谈谈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1)添改讲义(2)纠正解剖图(3(4)了解裹脚2.治学严谨、正直热诚、毫无狭隘的民族偏见;表现了作者的敬爱、感激、怀念之情。3.“正人君子”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是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或为统治者服务的反动文人),表达了作者对此类人憎恨与讽刺的思想感情。4.作者经历了匿名事件、看电影事件,认识到中国人的麻木不仁。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痛苦,要真正解救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使民众的思想觉悟。正如作者所言:“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本文的故事情节如下:第一部分:“东京相识”,所写的主要事件有二:①徐锡麟被杀,②“同乡会”争执。第二部分:“故乡重逢”,所写的主要事件有二:①绣花鞋事件,②让座风波。第三部分:“绍兴共事”,主要事件是“报馆案风波”。第四部分:“绍兴诀别”,主要写范爱农之死,抒发了作者思念哀悼之情。(三)范爱农•如何考:•1.“那一天你专门反对我”句中“那一天”发生了什么事,请简述事情的经过。•2.选文写了鲁迅的两次摇头,各是因为什么?•3.范爱农后来的结局怎样?作者揭示其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的目的是什么?•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范爱农是个怎样的人?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范爱农的老师被害,同乡会的学生主张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清政府,写文章悼念。但是范爱农反对。“我们”认为他冷酷,懦弱。2.第一次是因为关吏从范爱农等人行李中翻出绣花弓鞋,有损国体。第二次是因为火车上让座,“雍容揖让”分出尊卑,显得封建。3.溺水身亡。在当时浑浑噩噩的国度里,范爱农的死在于不满现状、不屈不挠而又无力改变现实的心志,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控诉,揭露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4.范爱农是一个孤傲、正直、倔强、追求革命的爱国者。文章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范爱农的同情和悼念。本文包括两个部分,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作者先从百草园生活写起,点出那里曾经是“我的乐园”。慢慢地,“我”长大了,家里人要送“我”去读书,“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了。文章接着写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鲁迅曾经在三味书屋生活了七年,他对当年三味书屋的陈设记忆犹新,对老师的“和蔼”、自己的“恭敬”历历在目,从中不难体会到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同时对封建教育束缚儿童身心发展做出了批判。(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如何考:•1.选文写了作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哪些事情?•2.从选文看,你觉得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作者对他有怎样的情感态度?•3.通过对典型细节的叙述和描写来把握和表现人物个性是全书的一大特色。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4.散文常常将作者的人生感悟蕴含于字里行间。读了选段后,你认为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答案:1.拜师行礼,向先生请教“怪哉”,读书、习字、对课,小园中寻找乐趣,课上做游戏、画画。2.先生是一个方正、严肃、渊博、守旧的人。作者对他怀着恭敬之情。3.作者选择了富有个性的情节和细节刻画人物的性格,使作品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选文中写寿镜吾老先生读书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寥寥几笔,把老先生那种酷爱读书,痴迷入神的情态表现得惟妙惟肖。4.示例: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让儿童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应该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主要回忆了作者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品中描述了隔壁家的衍太太表面对别人家孩子好,其实是在暗中使坏,让孩子做种种危险的事,如给“我”看不健康的图片,教“我”偷妈妈的首饰,但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格。表现出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作者还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以及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作者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五)琐记•如何考:•1.文段(A)中描述的衍太太令人印象深刻,你认为鲁迅笔下的衍太太是个怎样的人物?请简要阐述。•2.《朝花夕拾》中还有些什么人物给你的印象比较深刻?请你写下其中两个人物,简要说说他们的特点或事例。•3.分析选文(B)中画线句子的作用。•如何考:•4.(A)段画线句子中觉得是对父亲的最大错处的原因是什么?•5.两个文段各写了衍太太的什么事?从中可以看出衍太太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请简要阐述。•6.《琐记》中还写了其他一些“琐”事,请你列举一二。答案:1.示例一:衍太太是一个令人讨厌的人。《琐记》里写“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而这所谓好,却是怂恿别人家的孩子在冬天比赛吃冰,或者比赛打旋,而在有的孩子旋得跌倒,被自家大人看见时,衍太太却说:“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而且,她还教唆“我”去偷母亲的首饰变卖,“我”并没有偷,她却放出流言来了。这些就表现出衍太太的坏品德了。示例二:对衍太太要辨证地看待。她虽然怂恿别人家的孩子冬天比赛吃冰,或者比赛打旋,教唆“我”去偷母亲的首饰变卖,甚至背后散布流言,但从文中可以看出,她毕竟还是喜欢孩子,如孩子头上碰肿了,衍太太立刻给他搽药止痛。因而只能说衍太太是一个有不少毛病的小市民,还不能说她就是一个坏人。2.示例:喜欢多事、粗俗愚昧,却又真诚地关爱儿童的长妈妈;热心教诲弱国学生、毫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在三味书屋摇头晃脑读书、“极方正,质朴,博学”的老师寿镜吾;去看迎神赛会即将出门时还要“我”背书的严厉的父亲;要用原配蟋蟀做药引的“名医”陈莲河……3.汉文教员居然不知道华盛顿是谁,惴惴的神态突出了内心的不安,足见当时的教育有多么落后封闭。答案:4.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5.文段(A)在作者父亲病逝前,衍太太不顾父亲的痛苦催促他叫父亲,让父亲死不安宁的故事,文段(B)写了衍太太教唆作者去偷母亲的首饰变卖,并造谣的故事。她是一个懂烦琐礼节,品德败坏,会诬陷人的令人讨厌的人。6.《琐记》还写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记述了作者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以及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五猖会是鲁迅儿时的一件罕逢的盛事。这篇文章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以及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鲁迅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自己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六)五猖会•如何考:•1.请概述选段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说说随着事情的发展,作者心情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从选文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3.根据选文,请你简要分析这篇散文的艺术特色。•4.请根据作品的内容,简要说说这篇散文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读完本文后你有什么感受?•如何考:•5.上文节选自()(作者)的散文集《》中的《》一文。初中课文《》也是出自这部散文集。P219(二)1•6.选段中“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细致地刻画这些有什么用意?P219(二)2•7.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评价文段中父亲让“我”背好书才看戏的行为。P219(二)3答案:1.在即将出发去看五猖会时,“我”被父亲强令背《鉴略》,艰难地背诵出一段不懂的文字后,先前兴奋的心情全没有了。心情变化:高兴地“笑着”“跳着”“催”——“忐忑”“担着心”地强记——梦幻“铁钳”的帮助——热闹却“没有什么大意思”。2.选文体现了父亲刻板、严格、权威的特点,从选文中勒令儿子背书可以看出。3.不是简单的对童年的回忆,而是
本文标题:朝花夕拾名著阅读指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670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