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及广西省交汇处。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2960293。侗族使用侗语,属壮侗语系,分南、北部两个方言。原无文字,沿用汉文,1958年设立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誉。历史学家们普遍认为侗族源于古代百越,但具体源于百越中的哪一支,尚无定论。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古树、巨石、水井、桥梁均属崇拜对象。227Ⅳ-83侗戏380Ⅷ-30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384Ⅷ-34玉屏箫笛制作技艺473Ⅸ-25侗族萨玛节887Ⅷ-104侗锦织造技艺976Ⅸ-16侗医药59Ⅱ-28侗族大歌60Ⅱ-29侗族琵琶歌玉屏箫笛用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出产的竹子制成,遂因此而得名。玉屏箫笛是我国著名的传统竹管乐器,以音色清越优美、雕刻精致而著称,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工艺价值。玉屏箫笛,不仅是一种极好的民族乐器,同时也是一件高雅的工艺品,其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玉屏箫笛制作工艺传承意义国际地位文化标签玉屏箫笛制作工艺传承意义玉屏箫笛制作工艺传承意义溯源传说玉屏箫笛制作工艺传承意义三百年前,古时有位自称鹿皮大仙的道人,远路云游到玉屏,爱此水秀山青,竹茂林丰,遂停留下来,并与当地一位姓郑的侗族才子结成莫逆之交。道人善音律,每有感怀,便寄兴丝竹。可是当地佳竹虽多,却无箫管。有一天他从山上采来一根竹子,将它制成箫吹奏起来,引起知交的共鸣。不久道人要远游他乡,便把制作箫的技艺传给了这位姓郑的朋友。从那以后,郑家就开始自制自销箫。从那以后,玉屏便有了箫的生产。玉屏笛,民间无轶事流传。但据世守其业的郑家及箫业同行述:郑家以本地水竹制笛子,不缠丝,不上漆,只打白腊,保留竹子本色。式样新颖别致,音色远胜南北各地所产竹笛,遂以家乡玉屏之玉为名,称玉笛。并依其父所著《和声鸣盛》中的音律图说理论,将箫笛配对,合称平箫玉笛。玉屏箫笛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是传统手工箫笛的典型代表,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它以生长在玉屏县境内的一种特有的水竹为原料,经过取材、制坯、雕刻、成品四个工艺流程,制作工序繁多复杂,且均采用手工制作。从伐竹到制成,箫制作有二十四道工序,调音笛有三十八道工序。最后在箫笛表面刻以诗画,管身的古铜色彩刻上各种图案、诗词更显得古朴典雅。玉屏箫笛中尤以『龙凤屏箫』最受欢迎,它是雌雄成对的策管。雄的略粗,雌的稍细。吹奏起来雄箫音浑厚洪亮;雌箫又音色圆润含蓄而隽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手工技艺地区:贵州编号:Ⅷ-34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代表性传承人:刘泽松、姚茂禄1991年,玉屏浮雕和微刻龙凤箫笛新产品,又荣获北京第二届国际博览会银奖。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为纪念巴拿马运河开通而设的太平洋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玉屏箫笛厂是中国四大民族乐器生产定点厂家之一。玉屏箫笛是贵州的三宝之一,与国酒茅台齐名。1988年,邓小平的女儿邓琳订做了玉屏龙凤箫笛及牛角手杖作为对其父母的寿礼,深受邓小平同志的喜爱。1979年以来,玉屏箫笛接连荣获省优、部优、国优十余项奖励,年均一奖。1913年在英国伦敦国际工艺品展览会上,获得银质奖。50年代,周恩来总理将玉屏箫笛作为珍品,赠送来访的国际友好艺术表演团体。1949年后,箫笛制作技艺得到保护。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前期,是玉屏箫笛发展的鼎盛时期,产品连年获省、部优称号,最高年产量五十余万支,产值八十余万元。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族乐器受到很大的冲击,箫笛制作技艺的保护和发展形势严峻。目前,玉屏箫笛制作技艺面临人亡艺绝、后继无人的境地,箫笛厂连厂长及管理人员在内仅剩七人,城区从事箫笛制作的老艺人也不足十人。如再不对玉屏箫笛制作技艺进行抢救、保护,这项特色手工技艺很快就会在世间绝迹。侗族大歌,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所受影响主要分类价值传承荣誉价值内容特点历史发展侗族大歌“侗人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邝露《赤雅》解放后土地改革期间,才为老一辈音乐家发现。1959年黎平县侗族民间合唱团组织强大阵容晋京演出。“在亚洲的东方一个仅百余万人口的少数民族,能够创造和保存这样古老而纯正的、如此闪光的民间合唱艺术,这在世界上实为少见。”——约瑟芬·玛尔格维茨1994年春节文艺晚会和2001年的春节文艺晚会。“汉人有字传书本,侗族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民间谚语语言对侗族大歌的影响鼓楼文化对侗族大歌的影响“外嘿”、“外顶”对侗族大歌的影响行歌坐月对侗族大歌的影响对歌习俗对侗族大歌的影响侗族大歌的结构。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大歌的演唱场合是比较讲究的。大歌的分部合唱形式是领唱与众唱相结合。侗歌讲究押韵,曲调优美,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嘎吉:称叙事大歌。嘎听:称声音大歌。嘎嘛:称柔声大歌。嘎想:称伦理大歌。入选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盛典仪式前的表演。2005年已进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作为中国“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侯选项目”。2009年贵州省侗族大歌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委认为,侗族大歌是“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侗族大歌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而且是了解侗族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史、思想史、教育史、婚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然而,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侗族大歌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正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尴尬境地。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能对侗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理学院姚萌1033005
本文标题: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691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