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文类学界定:研究如何按照文学本身的特点来对文学进行分类,研究各种文类的特征及其在发展中的相互影响与演变。一、研究范围文学的分类及其标准;对各种文类的界定及其认识;文类的兴起发展及其规律;文类理论的阐述及其演变;中外文类比较等等。1.文类划分(1)西方西方文论对文学的分类,传统上采用三分法。在19世纪之前,西方传统的文类三分法是“悲剧、喜剧和史诗”三大文类。19世纪后则是抒情诗、叙事文学和戏剧三大文类。自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起,一直通行到今天的是,倾向于把整个文学区分成三大类:诗歌类或叫抒情类(始终用第一人称叙述),史诗类或叫叙事类(叙述者先用第一人称,后让其人物再自己叙述),以及戏剧类(全由剧中角色完成叙述)。——阿伯拉姆斯《文学术语汇编》柏拉图西方最早对文学进行分类的是柏拉图,他在《理想国》第三卷中,是将说故事的叙述方式作为分类的标准,即“单纯叙述”、“摹仿叙述”和“混合叙述”三种方式,并据此把诗和故事分成三类:一是悲剧和喜剧,其特点是从头到尾都用角色对人物作摹仿叙述;二是合唱队的颂歌,其特点是只有诗人在说话,即单纯叙述;三是史诗,其特点是人物的摹仿叙述和诗人的单纯叙述掺杂在一起的混合叙述。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是以不同的媒介、对象、方式来作区别文类的标准。“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摹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的方式不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认识长期主导着西方文论,而他们诗学中对抒情诗的缺省,也同样左右了西方文类理论忽视抒情诗的传统。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个把抒情诗作为一大文类的是意大利的明屠尔诺。塞万提斯、弥尔顿、德莱登等都把抒情诗和史诗、剧体诗相提并论,巴脱把抒情诗纳入摹仿体系。歌德认为“真正的文学形态有三类”:抒情诗,英雄史诗和剧体诗。到了浪漫主义时期,三分法已成定局。对于抒情诗、史诗、戏剧这三种文类的承继顺序,施莱格尔和黑格尔都认为是“英雄史诗-抒情诗-戏剧”;而谢林却认为是“抒情诗-英雄史诗-戏剧”。现代的西方文类三分法。“小说、戏剧和诗歌”取代了“史诗、抒情诗和戏剧”。(2)中国古代指称“文类”的传统术语是文体或体;而现代叫体裁,指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古代传统的文学分类:诗文二分法。在先秦时期,中国已对文学作了初步的分类,但很少用“体”作为术语。《尚书》不收诗歌是因为《尚书》编者已认识到“诗言志,歌咏言,声依詠,律和声”的诗歌特征。《诗经》将诗歌分成风、雅、颂三类,基于经世致用的标准:“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到魏晋南北朝时,中国传统的文体诗文二分观开始形成。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次使用了“体”字,并对各类文体进行区分:“夫文本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理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惟通才能备其体。”陆机的《文赋》对曹丕的文体论述作了补充,把文体划分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类。挚虞的《文章流别志论》向来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文体论专书”和文体论的开山之作。对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学分类囿于诗文二分法及其标准起定型作用的,则是南北朝时的刘勰和萧统。刘勰的《文心雕龙》将各类文体依照语言形式的不同分为“文”、“笔”两大类,即有韵文与无韵文共计三十五种文体,然后从功能内容上对每一种文体作性质说明,接着把内容与形式相结合起来论述文体的历史演变和体制特点,最后再归结到涵盖这一文体的作家个性、时代风尚等的风格上。萧统的《文选》是文体划分的实践,先按体编排,依类收文,再照时代次序录入。全书分成三十九大类,大类中再分小类,在每一种类中按时代先后次序收入名家范作。此后各代只是在以上的基础上对文体分类进行增删与合并,依然局限于诗、文两大文体,没有收入小说、戏剧等。现代: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童庆炳的三分法: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2.文学体裁研究划分标准:手法、题材、效果、形象…缺类研究:悲剧、长篇史诗3.文类理论批评考察文类的美学问题张静二:《诗学》与《文心雕龙》比较4.文类实用批评给作品以归类辨识文类以了解作品5.文类风格批评佐藤春夫《田园的忧郁》与郁达夫《沉沦》关系:后者受到前者的影响相同:作品主人公均为忧郁症患者,都与作者的个人经历有关。相异(风格):精致优美和疏朗真切中西短篇小说比较一、性格塑造1.中:性格取胜。《忿狷》、霍小玉、崔莺莺、柳毅2.西:19世纪前以情节取胜:《十日谈》19世纪后期以后:重视性格塑造3.原因中:传统重视性格塑造。《史记》等西:早期文论重情节二、浪漫主义精神1.中:强烈的浪漫主义追求爱情、反抗恶势力的女性形象。变形:女鬼(《紫玉》《东海孝妇》《碾玉观音》)、狐鬼花妖(《任氏传》《聊斋志异》)2.西方较少浪漫主义《十日谈》《伊勒的维纳斯像》《驿站长》后来多反映女性悲惨的命运。三、类型和结构1.类型轨迹中:轨迹明显六朝志怪——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拟话本———清代文言小说西:不明显。2.结构西方:文艺复兴后明显的类型结构《十日谈》框型结构;依附型:如《堂吉诃德》等中国《豆棚闲话》《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国:结构简单。一件事到一生故事《古镜记》例外四、叙事手法1.中:传记体。人物一生,多第三人称。作者讲述人物故事。着重写人物语言动作。源于历史散文的叙事法。历史观大于文学观,求真求全。《域外小说集》初出的时候,见过的人,往往摇头说,“以为他才开头,却已完了!”那时短篇小说还很少,读书人看惯了一二百回的章回体,所以短篇便等于无物。——鲁迅2.西:非纪传体,多写片断。因小见大。如莫泊桑《归来》第一人称,倒叙手法。源于荷马传统。《伊里亚特》以小写大;《奥德赛》倒叙。历史观较中弱,纯文学产生早。“荷马是值得称赞的,理由很多,特别因为在史诗诗人中唯有他知道一个史诗诗人应当怎么样作……唯有荷马的天赋的才能,如我们所说的,高人一等……他没有企图把整个战争写出来,尽管它有始有终。……荷马却只选择其中一部分,……———亚里斯多德五、关于大团圆结局问题1中国古代短篇小说传统悲剧式大团圆式2.西方无“大团圆”原因(1)悲剧观第二等是双重的结构,例如《奥德赛》,其中较好的人和较坏的人得到相反的结局(好人得到好结局,坏人坏结局)。由于观众的软心肠,这种结构才被(有些人)列为第一等;而诗人也为了迎合观众的心理,才按照他们的愿望写作。但这种快感不是悲剧所应给的,而是喜剧所应给的。——亚里斯多德(2)“命运”观与“罪与罚”观(3)摹仿说3.不能一概否定团圆式结局。中外长篇小说比较一、演变轨迹1.西:脱胎于长篇诗体叙事文学。演变轨迹明显:路上小说(骑士小说、流浪汉小说、书信体)-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2.中:源于短篇和散文。演变轨迹不明显。五四前还算分明,传奇小说、写实小说、谴责小说、鸳鸯蝴蝶派小说。五四后模糊。1.西:一再更新。“戏剧类锁闭式结构”:《伊里亚特》“一条绳子”:《奥德赛》、《堂吉诃德》“系列小说”:《巨人传》、《痴儿故事》“书信体”:感伤主义心理小说机构雏形:浪漫主义小说二、结构“高级的系列小说结构”:《人间喜剧》、《福尔赛世家》、《卢贡—马卡尔家族--第二帝国时代一个家族的自然史和社会史》等“他没有想到把他的人物联系起来,协调成为一个完整的历史,其中每章都是一部小说,每部小说都描写一个时代。”——巴尔扎克“意识流结构”:《喧哗与骚动》“我先从一个白痴孩子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可是写它以后,我觉得我还是没有把故事讲清楚,我于是又写了一遍,从另外一个兄弟(即昆丁)的角度来讲,讲的还是同一个故事,还是不能满意。我就再写第三遍,从第三个兄弟(即杰生)的角度来写,还是不理想,我就把这三部分串在一起,还有什么欠缺之处就索性用我自己的口吻加以补充。然而总还觉得不够完美。一直到书出版了十五年以后,我还把这个故事最后写了一遍,作为附录附在一本书的后边,这样才算了却一件心事,不再搁在心上。——福克纳个人命运-时代-个人意识2.中:古代四种传统结构历史:《三国演义》短篇加短篇:《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家族小说”:《金瓶梅》“写实加神话”:《红楼梦》现代引进了系列小说结构:茅盾、巴金老舍等三、心理描写1.中:从政治、道德角度写。正统的统一观:《三国演义》忠义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官逼民反:《水浒传》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鲁迅2.西:从个人与社会的冲突角度写。爱情政治性反抗与反叛宗教角度生物学角度※学而优则仕(中)与改良(西)※纯心理描写与动作、对话描写四、环境问题1.中:人与环境不可分人际关系;社会环境。通过人眼所见来显现。情、境、人三者结合。2.西:写环境大约有三类通过人际关系。《战争与和平》写物化环境。《高老头》环境象征化。《呼啸山庄》《德伯家的苔丝》五、选材1.中:选材广泛2.西:爱情爱情是构成西方整个小说作品的中心题旨。六、倾向性的表现1.西:直接表现自己的思想《堂吉诃德》《汤姆琼斯》《战争与和平》2.中:少议论,多含蓄开首诗词序跋多由后人所作。3.内容中:儒道佛思想。忠义、出世与入世等。西:人道主义思想4.民族意识(1)民族意识的显现。中:古代明显,现当代模糊。西:一直非常明显(2)民族意识影响了小说写法。关于寓言性与思辨性。(3)民族意识的形成动因。西:开放;海洋文明,民族进取精神。中:封闭;农耕文明,由海到山。
本文标题:中西小说比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709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