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漫谈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的有效策略的依托是什么?支撑教师有效教学行为或策略的是教师的专业素养一、对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认识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适合于现代历史教育所需要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相应的教学与研究技能历史教师的史德史学史识史才二、历史教师的“史德”二、历史教师的“史德”1、什么是“史德”?能具史识者,必具史德,史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章学诚心术端正……乃是对于过去毫不偏私,善恶褒贬,务求公正。——梁启超求真求实是史德的根基二、历史教师的“史德”2、坚持求真、求实,筑牢史德的根基•求真、求实决定于历史的客观存在性•求真、求实是史学的终极目标•求真、求实是历史新课程的基本要求•遵循治史原则,探究历史的真实敬畏历史尊重历史问题探讨1、历史研究能不能假设?2、什么是“反设事实”?“反设事实”的前提是什么?3、“反设事实”的价值和作用如何?4、“反设事实”教学中存在什么问题?5、如何使用“反设事实”?问题探讨1、历史研究能不能假设?2、什么是“反设事实”?“反设事实”的前提是什么?3、“反设事实”的价值和作用?4、“反设事实”教学中存在什么问题?5、如何使用“反设事实”?问题探讨“反设事实”的价值和作用对于历史研究而言,反设事实(或称假设历史)在进行因果分析、区分偶然和必然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并且是史学鉴戒功能的逻辑基础。——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宁博士问题探讨假如林则徐没有去禁烟,中国近代史将会怎样发展?问题探讨如果中国的好东西不传到欧洲去,中国不就比欧洲先进了吗?假如董存瑞拉开的炸药包没有炸,那会是什么原因?该怎么办?你能不能为董存瑞设计出一个更好的炸碉堡的方案?问题探讨如何使用——“反设事实”?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的“假设”:“假使初进北京时,自成听了李岩的话,使士卒不要懈怠而败坏了军纪,对吴三桂等及早采取了牢笼政策,清人断不至于那样快地便入了关。又假使李岩收复河南之议得到实现,以李岩的深得人心,必能独当一面,把农民解放的战斗转化而为种族之间的战争。假使形成了那样的局势,清兵在第二年决不敢轻易冒险去攻潼关,而在潼关失守之后又决不敢那样劳师穷追,使自成陷于绝地。假使免掉了这些错误,在种族方面岂不有就可以免掉了二百六十年间为清朝所宰治的命运了吗?”假如没有苏联的存在,假如没有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假如没有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假如没有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出现,假如没有东方各被压迫民族正在起来斗争,假如没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等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人民大众和统治他们的反动派之间的斗争,假如没有这一切的综合,那么,堆在我们头上的国际反动势力必定比现在不知要大多少倍。在这种情形下,我们能够胜利吗?——毛泽东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罗斯福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除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替代,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这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即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恺撒、克伦威尔等。——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结论】“反设事实”的教学设计,一定要尊重历史,要以求真求实为底线,反设事实是有限度的,或用于探究历史发展的必然与偶然,或用于历史事件的因果分析,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历史的鉴戒功能三、历史教师的“史学”三、历史教师的“史学”1、明确知识对历史认识的作用,提高主动阅读和研修的意识2、明确历史知识的分类,建立合理的历史知识结构三、历史教师的“史学”历史知识的分类第一类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第二类以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第三类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四、历史教师的“史识”四、历史教师的“史识”1、什么是历史观?——人们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四、历史教师的“史识”2、明确历史观的地位,确立科学的历史观史学之核心和指南做人之必须编写教材和把握教材之依据章学诚在《文史通义.史德》说:“史所贵者,义也,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四、历史教师的“史识”3、全面认识全球史观,科学运用全球史观全球史观的基本内涵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全球史观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全球史观是当今社会人们认识世界的需要全球史观在历史课标中的体现四、历史教师的“史识”•全球史观的基本内涵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基本特征:将世界视为一个整体,从宏观的视角、联系的视角考察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演变走向。四、历史教师的“史识”全球史观形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最早提出这种史观的是欧美学者,以英国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美国历史学家L.S.斯塔夫里阿诺斯为代表四、历史教师的“史识”全球史观于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对我国的历史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主要表现在:打破了阶级斗争史观、社会经济形态史观的束缚,克服了“欧洲中心论”等的局限,也改变了过去用国别史、地区史拼合世界历史的历史编纂方法。四、历史教师的“史识”我国著名史学家吴于廑教授通过深入研究,构建起“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体系。四、历史教师的“史识”•全球史观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人类对“世界”范围的认识“大致概括为‘周边’——‘(更大范围的)地区’——‘全球’。”(何燕珊)四、历史教师的“史识”•全球史观是当今社会人们认识世界的需要四、历史教师的“史识”•全球史观在历史课标中的体现全球观整体观平等观全面观初中课标的整体观:一是注重阐述人类的交往联系以及世界历史从分散逐渐形成统一整体的过程;二是从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角度划分历史阶段。从人类文明出现到15世纪,亚洲、非洲和欧洲之间的接触和交流逐渐加强,美洲和大洋洲则与亚洲、非洲和欧洲处于基本隔绝的状态。——初中课标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世界各地区前资本主义文明的相对孤立和相对隔绝状态,被广阔的资本主义市场和血腥的殖民扩张所打破,人类逐渐步入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世界一体化阶段,进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初中课标进入现代以来,世界日益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历史进程渐趋国际化,世界各国发展模式则呈现民族化和多样化,这种全球化和多样化的矛盾统一,构成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初中课标“从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角度划分历史阶段”,表现在:“世界古代史始自三四百万年前人类的出现,止于约公元15世纪”;“世界近代史是16世纪前后至20世纪初”。——初中课标以全球史观指导教学运用全球史观评价分析历史问题和认识历史现象。以全球史观指导教学问题:为什么明代早期郑和的舰队能够在南海和印度洋一带畅通无阻?五、历史教师的“史才”五、历史教师的“史才”1、历史教师“史才”的丰富内涵五、历史教师的“史才”2、明确史学研究之才的内涵,科学搜集、鉴别、组织和运用史料(1)对史料的认识A.明确史料的作用、类型和承载形式史料的作用——人们认识客观历史的中介,是关于过去的证据史料的类型——文字、实物、口碑与风俗习惯史料的具体承载形式——十分丰富,多种多样五、历史教师的“史才”B.明确史料用于教学的意义五、历史教师的“史才”(2)对史料的搜集、鉴别、组织和运用A.明确鉴别史料的必要性B.搜集、鉴别、组织和运用史料五、历史教师的“史才”徐赐成老师对详细占有材料的一些看法辨别材料的真伪、轻重研究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通过材料反映出来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研究材料与学习主题和学习目标之间的关系推荐书目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姜义华、瞿林东、赵吉惠:《史学导论》庞卓恒:《史学概论》严耕望:《怎样学历史》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全球通史》马克·布洛赫【法】:《为历史学辩护》谢谢福建教育学院余小明
本文标题: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718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