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港台文学导读河池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温存超教授2014.9.自我介绍:温存超,广西宜州市人,河池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1981年毕业于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今河池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1986年毕业于广西民族学院(今广西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先后结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文艺学骨干教师进修班、广西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学者班、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为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理事、河池市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广西先进文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出版有专著《秘密地带的解读――东西小说论》《追飞机的玉米人――凡一平的生活和创作》《地域·民俗·家族――黄佩华的文学之路》《边缘地带的解读――广西当代文学批评》《三月雨》《连天烽火化春风――竺可桢在宜州》等6部;主编《广西新时期文学作品选读》《本土文学的解读与阐释》《南方故事》《大学语文》等著作和教材4部;主编“桂西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资源研究丛书”一套(共8本);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文学作品百余万字。先后获“丹泉杯”《南丹文学》年度文学评论奖、广西文艺评论奖、广西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广西高校优秀教材奖、广西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广西高校先进教育管理工作者、广西高校教学名师奖等奖项。本人授课向来受学生欢迎,师生关系亦向融洽。现在也希望能与大家成为忘年之交的朋友。联系方式:电话:13737959883邮箱:hcxywcc.men@163.comQQ:747018362关于本课程:台湾和香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港台文学属于中国文学的范畴。按历史时期划分,中国文学分为三大部分: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港台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的原因,香港在回归之前曾为英殖民地,而台湾为国民党统治,与大陆的政治体制不同,所以,港台文学跟大陆文学不太一样,有着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其发展过程和情况也有别于大陆文学。同时,大陆文学与台港文学又存在着母体渊源关系。教学目的:介绍中国香港和台湾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概况,导读鉴赏代表作家作品。通过学习,了解港台文学的相关知识,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提高文本的阅读分析和写作能力,培养和提高文化素养与综合素质。本课程为任意选修课程。教学计划:开课16周,每周2学时,共32学时。考核方式:平时作业课堂考核卷面考查第一章台湾当代文学发展概况第一节“日据期”的台湾文学(1920--1945)1915年9月5日,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由此为起点,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的中国文化,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由此而引发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台湾的现代文学也就是在大陆新文学运动直接影响与推动下发展的。1920年7月,受大陆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影响,台湾的新文学运动随之兴起。当时留学日本的台湾学生成立了一个“新民会”,仿效大陆的《新青年》,在东京创办了《台湾青年》月刊(蔡培火主编),其主旨在于:“研究台湾革新,谋求文化向上”,以此引发了台湾的新文化运动。台湾的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一方面要谋求传统文学的新生,同时,还要抵制日本殖民主义文化的同化。文学创作主要聚焦台湾在殖民统治下的灾难,兼而批判旧的传统习俗,呼唤不屈的民族魂。从1937年到1945年,日本完全占领台湾,进行种族同化政策,妄图用日本大和文化泯灭华夏文化,这段时期是台湾文学的凋零期。由20年代到40年代,台湾进步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有赖和、杨逵、吴浊流等。赖和(1894-1943)赖和,台湾彰化人。其生活的时代,正是日本占领台湾、实行殖民统治时期,面对日本统治者实行的政治上的高压统治,赖和以笔做刀枪,揭露和控诉日本侵略者给台湾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热情歌颂台湾人民的反抗精神。赖和除行医外,从事抗日活动与文学创作,是台湾新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台湾新文学之父。其创作以现实社会批判和乡土寻根为基本内容,为台湾现代文学指引了方向。主要作品有:《斗闹热》《丰收》《善讼人的故事》等。1943年,赖和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终年仅50岁。赖和的坟墓在台湾八卦山上,墓地始终保持干净整洁。原来当地群众中流传一种传说,说是赖和的墓草可以治病,所以人们争相去拔,以致墓地上的草都被拔光了。体现了台湾人民对他的深深怀念和敬仰。杨逵(1905-1985)杨逵坚持抗日爱国运动,为民族解放事业不懈斗争,其一生经历和创作都与台湾同胞的反帝抗日民族解放运动紧密相连。他先后被日本人逮捕十余次,从不屈服。其创作坚持现实主义原则,反对“吟风弄月”、“无病呻吟”,强调文学应有“控诉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压不垮、打不倒的硬汉精神。被称之为台湾文学史上充满昂扬的民族意识和抗争精神的“文学斗士”。代表作品有《送报夫》《泥人形》《鹅妈妈出嫁》《模范村》《春光关不住》等。吴浊流(1900-1976)本名吴建田,生于台湾新竹,毕业于台北师范学校,被日本当局认为思想偏激,从由原来的台湾公学校主任改调到偏远的苗栗四湖公学校,1937年,转任关西公学校首席训导。1940年,因日本督学肆意凌辱台籍教师,抗议无效,愤而辞职,只身到了大陆,任南京《大陆新报》记者。抗战末期,返台从事地下文学。1964年,吴浊流独资创办《台湾文艺》,并创立“台湾文学奖”,以奖励文艺后进,《台湾文艺》以纯文学的定位,成为影响台湾文学发展的重镇与关键,培养许多台湾乡土文学作家。在台湾近代文学史上,吴浊流是一位承先启後的人物,是台湾文学历史的见证者,是台湾有良知知识份子的代表性人物。吴浊流的小说,在思念乡土的情结中构架爱国反日主题,表现台湾人失根的痛楚,反映台湾的大动荡,揭露台湾社会的黑暗面和政客的丑恶,尤其是长篇小说《亚细亚的孤儿》,记录了台湾人在二战前最深刻的生活经验和命运。“亚细亚的孤儿”一词,生动地体现台湾人民无法掌握自我命运的无奈与哀戚。其代表作品有:《黎明前的台湾》《台湾连翘》《无花果》《先生妈》《亚细亚的孤儿》等。第二节“光复期”的台湾文学(1945--90年代)由1945年8月日本投降,到1949年12月国民党政府迁台,这是台湾文学的“光复期”。一、“反共怀乡”文学思潮1949年12月,国民党迁到台湾后,实行所谓的“战时紧急戒严令”,造成台湾与大陆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隔绝。为了达到政治目的,台湾当局大力倡导所谓的反共的“战斗文艺”,台湾文坛被反共的“战斗文学”、“大兵文学”所把持,实际上是国民党所谓“反攻大陆”政治口号的产物。与此同时,一些怀乡文学作品、表现人情人性的作品依然存在,代表作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聂华苓的《台湾轶事》等。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50-60年代,台湾文学的主流是现代派文学。包括受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宣扬悲观主义、虚无主义、颓废主义思想情绪;受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提倡写人的意识、潜意识、性本能、恋母情结、恋父情结、梦境等;受超现实主义的影响,提倡自动写作、梦境纪录、意象的随意转换;受意识流小说的影响,专注人的内心生活,刻画人的变态心理;受象征主义的影响,大量运用象征、暗示、神秘主义等手法。台湾现代主义思潮强调文学表现自我,具有鲜明的反理性倾向。50年代初,纪弦将大陆现代诗的火种带到台湾,创办《现代诗》杂志,成立“现代诗社”,强调诗歌的张力,推动诗歌的现代化;痖弦、洛夫、张默发起成立“创世纪诗社”,创办《创世纪》杂志,提倡和引进超现实主义,高举现代主义的旗帜,一直延续到70年代。。60年代,现代主义思潮在小说领域兴起,白先勇、王兴文、陈若曦、欧阳子等创办《现代文学》杂志,系统地翻译和介绍西方现代派作品,强调小说的多角度叙事和多层次结构,在整体上富有实验精神,他们集合一批作家,形成创作高潮,推动台湾文学创作发展。同时,随着意识形态的专制减弱,大众轻松的文学形式出现,琼瑶的言情小说、古龙的武侠小说、高阳的历史小说掀起了通俗文学的热潮。三、乡土文学思潮70年代,具有强烈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的乡土文学成为主要文学潮流,取代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地位,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回归传统,关注现实,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台湾乡土文学作家多为台湾本土作家,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反抗侵略和殖民主义,继承我国传统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具有鲜明的台湾本土特色。在众多的文学刊物中,《台湾文艺》《文学季刊》《葡萄园》《笠》为具有代表性的刊物。代表性作品有:陈映真的《将军族》《华盛顿大楼》,黄春明的《儿子的大玩偶》,王拓的《金水嫂》,李乔的《寒夜三部曲》等。四、多元文学思潮80年代,台湾文学呈现出多流派、多风格、多题材的多元化格局。出现了政治小说、都市文学、新女性主义文学、探亲文学、后乡土文学等品种,杂文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90年代,后现代主义成为注目的文学潮流。情色文学得到解禁,女性写作受人关注。文学出现精致文学通俗化,通俗文学精致化的倾向,文学的消费性日益显著,作品注重包装,作者的明星化商业炒作,内容偏于“软、浅、甜”。具有大众消费文化的品格。从50年代到90年代,台湾作家不断涌现,影响较大的作家不少:小说代表作家主要有:白先勇、陈若曦、欧阳子、王文兴、陈映真、黄春明、王祯和、李昂、黄凡、张大春、琼瑶、古龙、高阳等。代表性诗人主要有:余光中、洛夫、郑愁予、于右任、杨牧等;散文代表作家主要有:梁实秋、琦君、王鼎钧、张晓风、简媜、席慕容、三毛、柏杨、农应台等人。
本文标题:台湾文学发展概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726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