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儒家思想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
儒家思想在学校管理者中的运用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以“仁”为核心和“人贵”的思想体系,反对“过”与“不及”,崇尚“中庸”,崇尚和谐。长期以来,学校管理侧重于各种创新型的管理方式,很少从儒学伦理本质上对学校管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如何把儒家思想和学校管理者的理念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领导者的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成效,这是我校近年来不断探讨研究的课题。一、以儒家思想定位学校管理者自身孔子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通过儒家思想的学习和研究,我校管理者运用“道德正身”的内控功能和自律功能,把各种各样的思想和行为导向到一个共同的目标。认识到在管理过程中,放纵个人愿望,让其无限膨胀,那么必然会破坏组织内部的平衡和有序,一切管理制度都难以实施,管理目标也就流为泡影。学校领导必须用“正身”的儒家思想为自己准确定位,以自己的人格来影响带动教师。1、领导者要勇于承担责任。孔子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说明领导要勇于替百姓、下属承担过错责任。大多数员工都有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有做好本职工作的良好愿望,若未做好就追究他们的责任,往往就会因为怕承担责任而处于被动状态,工作难以取得成效。因此,我校领导首先无条件承担责任。特别作为负有最高决策和管理责任的学校领导——校长,其承担的责任和工作难度可能更大。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时代的校长,不再是计划经济下的守成式的干部,即完成执行上级命令和任务的领导,但也不是私营业主,应该准确称为“学校经营家”,即首先应当是教育战略家,具有独特的办学思路,较强的成就欲望和追求开拓进取精神。其次是学校其他领导作为上下级的中介,应有组织和协调能力。第三要求既要能把握学校全部复杂工作,又要能超脱对外,大胆放手给教职员工施展才华的机会,当出现问题或者风险时,领导要敢于承担责任。2、领导要坚持严于律已,以身作则。孔子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教化,而教化的主要形式是管理者的身教,强调管理者要以身作则首先为员工做出表率。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明领导者自身首先做出表率,它在管理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用现代管理学中的量化标准来衡量的。其次,孔子认为,领导要得到群众拥护、卓有成效开展领导工作,必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所谓“赦小过,无求备于人,宽则得众”。这就要求学校的领导必须领会儒家思想中先管好自己,再管别人的管理准则。孔子把“忠恕”之道用来对待他人的道德准则和管理的规则。“忠”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这样才能提高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感情融洽,共同实现工作的目标。当然孔子也指出不是任何时候都有应该迁就职工,讨好员工,那样只能使员工得寸进尺,工作被动,而应采用“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恕与严格管理相互结合的原则。作为一个学校领导,一旦自己的身份地位发生变化,尤其是当自己处于机构或部门的最高负责人的时候,你周围的人会改变对你的看法,非但你的部属,甚至连原来一起工作的同仁,也会改变对你的看法。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被管理者关注的热点。因此,领导更应该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克已奉公,宽以待人,才能以自身的榜样影响和带动你周围的员工,实现管理的最大效应和最好效果。因此,学校领导应时时事事做到“以身作则”。二、用儒家思想的“重人、爱人”管理好领导干部“重人”思想是儒家人本思想的重要内容。“仁”是儒家人本管理思想的理论基础。“爱人”是仁的中心含义,爱人就是要承认人的地位和尊严,要考虑他人的需要和利益,要关心和尊重他人。管理是一种复杂性劳动,管理水平的成效不仅取决于管理者个体的努力,及思想、知识、业务水平,还取决于管理对象的特点、水准,学校教育教学设备条件,管理者的沟通协作,家长与社会的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赋予的进修提高机会的多少等因素。因此,考核学校管理者特别是考核管理者的工作实绩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和费力的事情。为此,我校努力提高管理干部考核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就成了对管理者考核实践上迫切性高的课题。从一定程度讲,对某个部门或一个领导者的评价,直接涉及到一个学校的凝聚力问题,甚至影响一个学校发展、兴衰的问题。近年来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不发达地区的优秀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流动性比较大,他们流动往往不仅因为待遇,更多是因为在原单位待遇不公,评价不公,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作为学校主要管理者,我们把对部门和教师的评价作为一个长远问题来抓,改变以往学校管理中采用指标评价法,而且往往采用因果法的多级指标评价,如果继续采用这样一种时时、事事、处处量化的方法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正确处理好部门或教师劳动成果的迟效性和评价个别性的矛盾。从长远出发,解决好了这些矛盾,学校的管理效果就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校就不断走上新的台阶。三、以“任贤使能”的儒家思想掌握用人之道儒学的思想家们把任用贤能之士看作是治国之首要任务,为政之根本。在学校管理者选拔和提升人才也要任人唯贤。在任人时,我校注重从个人能力、修养、个性、责任心等诸多方面考虑和考察,其中最重要的是考虑任用者的能力和水平,使他们能在适宜的位置上充分地发挥作用。1人得其位才当其事“知人”即人才识别是人才管理的起点。孔子认为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要掌握人才的特点,须多层次、多渠道对人才进行考察和评价,不能光听片面之言。要“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才能保证对人才考察的全面性。我们学校领导者在选拔各类人才时,全面分析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做到人得其位,才当其事,能职相等。2用人之长容人之短在人才使用上,我们根据量才使用的原则,知人而善任。孔子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上说:“子路可使治赋,冉有可使为宰,公西华可使与宾客言”。孔子就是根据不同人才的特点,建议委以不同的岗位。学校领导使用人才时破除了“求全责备”的观念,在知人的基础上,根据人才的特点,用其所长,避其所短。3人事相随相因发展人才培养是造就和提高人才素质的基本形式和途径。人才并非天生存在,“我非生而知之”,任何人的技能都来源于后天的学习和实践。孟子说:“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孟·梁惠王上》)。”各种潜在的人才和“准人才”,只有加强后天的培育和塑造,才会脱颖而出。近年来,我校重视领导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水平的提高,适时安排管理进修、培训、外出学习和交流经验,不断提高管理者的文化和专业素质,让他们觉得事业有前途,工作有奔头。四、以的儒家思想构建和谐校园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即所谓“人和”。孔子讲:“君子求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就是有原则的和睦相处;同,就是无原则的同流合污。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角度来讲人与人之间要相爱互敬,密切团结。只有上下和谐、人际和谐、组织和谐才能使管理措施顺利实行,创造和谐的社会生态平衡氛围。我校在深入研究儒家思想的同时,加强管理者同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和谐关系.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上下同心,共同实现学校发展计划。学校中每一位教师都有相互联系的行为,都执行一定的任务。学校目标的实现,需要依赖全体教师间的相互配合、支持。因此,教师间友好、融洽相处,不但使教师心情舒畅,精神焕发,形成宽松、愉快的团队气氛,而且可使教师激发出灵感和创造性,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共同完成学校目标。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它可减少管理者与教师因人际摩擦造成的内耗,保证管理者和教师把精力最大程度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儒家“和为贵”思想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社会性心理需要,而且也造成一种团队归属感、认同感,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学校无形的财富。学校管理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促进“人和”,是否能够关心人,引导人,激励人。具体地说,就是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的同时,能否促进师生精神质量的提高。因为人的高层次精神需要是人们改造世界强大的推动力量,也是能动地调节个人物质需要的控制力量。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在管理中因势利导,教育、引导教师的需要由低层次升华到高层次,不能只停留在满足人的物质需要上。同时,对教师中已产生形成的高层次的精神需要,管理者要给予爱护、鼓励和支持,并创造条件使其得以保持、拓展。五、对学校管理的决策和过程要着眼长远,反对急功近利现代学校也有大、中、小、幼的层次之分和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类别之分。但是,由于受到商品经济的利益的驱动,目前我国不少同一层级的学校往往急功近利,互相争夺生源,导致办学定位错位、盲目趋同,人才培养没有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到社会一检验便失去竞争力,导致人才浪费甚至学校倒闭。因此,学校领导者在进行教育决策发展时,应该首先郑重考虑的学校和人才的定位问题,使每一份投入能得到最大的教育产出,不应该追求教育方面的千篇一律,而应该是培养有特色和个性的学生,适应各方面建设的需要。
本文标题:儒家思想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733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