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议论文中素材的运用一、高考作文的材料哪里找?①从各科教材中。②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找。③从平时的阅读中找。历史典故、名人逸事都可以通过阅读获得。④从语言复习资料中找: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材料等。⑤除此之外,网络、电视,甚至手机短信等都是写作材料的来源之处。二、素材分类1.哲理故事:指一些寓含了人生哲理的小故事如龟兔赛跑、坐井观天、和尚挑水等2.历史典型:指我们熟知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如霸王别姬、苏武牧羊、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文天祥、陆游、谭嗣同、鲁迅、毛泽东、爱迪生、贝多芬、梵高等3.现实典型:指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件如感动中国人物、“西单女孩”走上春晚舞台、“路灯下写作业女孩”感动山城、“绿色”“低碳”等等三、怎么运用有限的素材?(1)用富有文采的语言运用素材巧妙地运用富有文采的语言对素材进行阐释。语言一旦亮起来,文章一定会异常耀眼,与众不同。思考:下面议论文片断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1、一位考生在阐述“适合自身才是王道”这一主题时,列举了史蒂芬•霍金、巴尔扎克、司马迁三个人。他写道:“一部《时间简史》诠释了史蒂芬•霍金这位呕心沥血的科学家的整个生命历程,一部《人间喜剧》演绎了巴尔扎克这位孤独而热烈老人的全部心声,一部《史记》升华了司马迁这位受宫刑老人的尊严,他们都因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而成功。”(考生优秀作文《适合自身才是道》)排比列举。用排比句的形式列举一组素材,让这些事实“胜于雄辩”。一篇文章里若能安排一两处排比句,不但会加强语势,突出内容,加重感情,而且会更有力度地表达自己的观点。2、一位考生在阐述“拥有豪迈慷慨的双翼去飞翔”主题时这样写:“豪迈慷慨的人生态度让人生充实、快乐。但凡有名留世者,无不是拥有豪迈慷慨人生态度。‘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李白自信的豪迈慷慨;‘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王昌龄杀敌报国的豪迈慷慨:‘胡未灭,鬓先秋,尘暗旧貂裘’是陆游壮志未酬的豪迈慷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是毛泽东英雄人生的豪迈慷慨……这些彪炳史册的人,哪一个不是拥有豪迈慷慨的人生态度?”名句串联。就是将一些名言名句、诗词歌赋按照需要镶嵌在文句中,串联成文,造成一种前呼后应、排山倒海的气势。有一点要注意,只能作为一种必要的辅助形式,要把“引”与“证”结合起来,光“引”不“证”,会使文章成为经典言论的堆砌。3、一位考生在阐述“扬长避短”这一主题时这样写道:“短跑冠军,兔子莫属,为避狼追,强学游泳,重短轻长,此路不行。小溪没有大海的伟岸雄壮,但它发挥出自己清秀灵动的特长,谱出了高山流水的乐曲。梅花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但它发挥特长演绎了傲雪的经历;由此而悟,扬长避短。”(考生优秀作文《扬长避短》)参差句式。我们根据表达内容的不同需要,有变化地使用不同句式,以变换节奏,可以使语言抑扬有致,变化而不呆板,丰富而不单一。这样,文章既摇曳多姿,又朗朗上口。4、一位考生在阐述“拼搏方能成功”时,举了铁人王进喜的例子,他这样写道:“是谁,让自己的画像和雷峰、焦裕禄等名人并列在一起?是谁,让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外国友人面前多次提起自己的名字?是谁,连续打破钻井的记录?是他,号称铁人的王进喜。这一切成功都是他靠拼搏取得的。”妙用设问。运用设问句式自问自答,既能有力突显文章的观点,又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收到良好效果。(2)把素材运用得与众不同上面几种方法能够把素材用准、用好,但我们还要对素材有独特的感悟与加工能力,做出个性化的分析,使其与众不同。思考:下列片断各从哪些方面做出了个性化分析?1、“刘邦之所以成就千秋大业,那是因为他拥有一个优秀的团队。在激烈险恶的斗争中,好的团队凝聚的力量无可抵挡。张良的智慧、樊哙的勇猛、刘邦的缜密,组成了一支力挽狂澜、绝处逢生的力量。然而项羽的团队缺乏沟通、人心涣散,项伯夜会刘邦、项羽优柔寡断、范增怒言相斥,四面楚歌的结局已露端倪。团队的力量可以决定个人命运,甚至可以决定历史的走向。”从现实切入。就是用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已有的素材,对素材进行现实意义的分析,来完成文章观点的阐发。这位学生从现代人团队理念切入,写出刘邦成就千秋大业的原因。2、“庄子因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而坦然生活。茫茫大雾中,依稀看见一叶扁舟,一位老人正持竿垂钓,他就是放弃楚相的庄子。河水汤汤,庄子静坐,脸上挂着微笑,他清楚自己不是当官的人选,并且当官也不是自己所长,要不然,今天所看到的庄子将是一位官场中的庄子。非宁静无以致远……他走适合自己的路,过着淡泊宁静的幸福生活。”(阐述“全面诚可贵,适合价更高”这一主题)合理演绎。有很多素材所写的人物往往是粗线条的,对这些素材,我们可以在忠实原文的前提下,运用想象,合理演绎,以表述文章的观点。例如庄子,他的故事有“鼓盆而歌”“庄周梦蝶”“濠梁之辩”“钓于濮水”等,我们可以依据文章的主旨,灵活变通素材并进行叙述、描写、议论,达到应有的目的。这位考生在阐述“全面诚可贵,适合价更高”这一主题时,演绎了“钓于濮水”这则素材。3、例如司马迁受累于李陵一案,现有两种分析:①死可以明志,生则可以践志。司马迁受累于李陵一案,就算死,也不枉一个铮铮之臣,但他选择生,让朋友亲人都感到难堪的生。也许只有那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才能证明这一行为的价值:虽斗转星移,仍不失为与日月争光的鸿篇巨制。有一个流传的“退麝临岩”的故事,当麝鹿被猎人追赶至岩边时,麝鹿会将麝香取出,还与大地。司马迁隐忍痛苦,开后世史书先河,无异于将自身宝贵的“麝香”交还中华文化。②面对李陵被俘降敌的消息,朝堂上下瞬间凝固了。“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敢在万众一声的局面下说公道话,他敢在众口一词的局面下讲出真话,刘彻震怒了,结果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你依然是一个敢说真话的男子汉,一个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多角度审视、运用发散性思维。多角度挖掘素材的内涵,寻找材料之间的交叉点,对材料进行边缘化处理,写出个性化的材料。同是写司马迁受累于李陵一案的素材,但不同的是例(1)写出了司马迁“死可以明志,生则可以践志”,例(2)写出了司马迁“敢说真话”,同一个素材是可以多角度分析的。◆◆发散性思维:对同一个材料,我们可以选取它的不同角度应用于不同的话题之中。怎么把现有的材料转化成高考作文的材料呢?给你真诀:拉一拉,靠一靠。但要拉、靠得自然,不露痕迹。如果“靠”过来别扭,那就是失败了。同是一个材料《曹刿论战》: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对这则材料你能获得哪些观点(感悟)?关心国家大事,要有强烈的参政意识。位卑末敢忘忧国要积极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论点不同,你怎么“拉”?怎么“靠”?思考讨论:下列例文选取材料与论点的契合点分别是什么?①“春秋时代的曹刿是个普通百姓,属于“非肉食者”一类。就是说,他无职无权。但他关心国家命运,在齐国军队来进犯自己的国家之际,他不放心光让那些“肉食者谋之”,于是挺身而出,主动要求“入见”鲁庄公,阐述对怎样打仗的看法。”观点:关心国家大事,要有强烈的参政意识。契合点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②“曹刿论战是发生在二千多年前的事,那时候,平民百姓要见国君,说句话,参与商量国家大事,似乎还是很容易的。曹刿和他同乡说的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对鲁国统治者的尖刻的批评,但也没有遭到“穿小鞋’’的打击报复。相反,鲁庄公还诚心诚意地请教曹刿,并按曹刿的正确意见发布军令,确实是很有民主气度的。可见,曹刿能积极参政,发表意见,恐怕不仅仅因为他有这方面的才能,还因为当时有一个允许参与的民主环境。如果曹刿贸然找上门去,却被一顿军棍轰出来,也就不会有什么求见论战之事了。”观点:要积极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契合点是“曹刿请见,并能入见。”③“‘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人应该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政议政,发挥主人翁的精神。我们不能像春秋时代那个曹刿的同乡,面临国家遭受侵犯,却说什么‘肉食者谋之,有何间焉’的话。如果抱着让少数人去‘忧天下’而自己‘何必去参与’的思想,来对待当前的改革和开放,那就丢失了自己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资格了。”观点:位卑末敢忘忧国。契合点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由此可以看到:同一个材料,通过拉拉靠靠,你可以巧妙地运用到不同的话题之中。这样就大大地拓展了作文素材的运用空间。“怎么拉?怎么靠?”步骤:①找准材料与论点的契合点。②通过合理想象和扩充来强化和突出这个契合点,从而有力地证明论点。③“只抓一点,不计其余”,对材料中无关的内容大胆舍弃。2012江西高考作文题目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也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拥有什么,要想到你没有什么。对上述说法,你有何感悟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快意于现实,珍惜现有的东西。执着于理想,不满现状。立意方向•知足常乐,安享人生美好。•不满于现状,努力进取,锐意突破自我。•学会知足,摆脱欲望带来的蛊惑;永不满足,永不停下进取的脚步。莫言史铁生捏泥人——同一作文材料在不同文题中的运用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人中有一种捏泥人的手艺,艺人可以根据不同的题材内容,将一块泥巴捏成不同的人物或形状。写作文中也有一种“捏泥人”的方法,将同一则作文材料运用于不同的作文题目中。他用残缺的身体,唱响了不屈的进取之歌。史铁生曾经说过:“困难的本质对于人的伤害是一样的,如果不去寻找意义,生命就真的没有意义了。”五十九年的生命历程,近四十年在轮椅病榻度过。长年的透析,无穷尽的针刺,血管成了蚯蚓状躯体犹如蜂窝。但残酷的病魔并没有使他退缩。他不懈地读书、思考、写作,不断地反思、进取。在病榻上花了近四年时间完成了著名的《病隙碎笔》。从不屈获得骄傲,从苦难提取幸福,从虚无创造意义,他总是在坚忍中不断进取,生命怎能不挺立挺拔。契合点抓住细节、想象扩充分析材料、及时扣题人物语言,真实深刻知足常乐,是一种生活的智慧。著名作家史铁生21岁时双腿瘫痪,三十岁那年患上了严重的肾病,1998年恶化为尿毒症,开始做透析。对于他来说,生命的意义更加特别。他却说,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正是这份坦然接受,这份处之泰然,这份知足不怨,使他乐观地面对苦难,从容地面对死亡,用文学的笔墨构筑了一条明亮而深幽的生命。身体虽残疾,精神却饱满,没有一丝阴郁与怨气。因为知足,他活得快乐、洒脱。精确数字的罗列人物语言的选择分析使材料话题结合双腿瘫痪,终身只能与轮椅相伴,史铁生终究只是个普通的人。他不是神,有过迷惘,想过轻生,但他终究是战胜了自己。尽管自己不能像刘易斯那样在赛场上跨过鲜红的终点线,但自己还有头脑,还可以畅所欲言。他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化作一泓沁人心脾的清泉,浸润着世人那干渴的心灵。正因为知足,他乐观地面对苦难,从容地面对死亡。如果当初他屈服于苦难,不懂知足,又何来今天。然而,面对苦难要知足,却不代表凡事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锐意进取,不满足于一点小小成就,才可能绽放人生的光芒。2003年,史铁生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奖,同年,《病隙碎笔》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走向了后人无法企及的高度。《要知足也要不满足》两面的辩证结合想象扩充事实材料,大胆舍弃参考莫言素材,进行合理运用。•知足常乐,安享人生美好。•不满于现状,努力进取,锐意突破自我。•学会知足,摆脱欲望带来的蛊惑;永不满足,永不停下进取的脚步。学以致用
本文标题:议论文中素材的运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736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