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招聘面试 >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和答
《学前心理学》历届自考及统考案例题参考答案2003年1月学历文凭考试某幼儿园一位新教师在教学生10以内减法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她用非常形象的语言讲述“3-1=2”:“森林里有三只漂亮的小白兔,一天,来了一只大灰狼,把其中一只小白兔给叼走了,最后只剩下了两只。”老师刚说完,有个孩子突然大哭起来了,整个课堂一下子乱了套。请你根据这一案例分析幼儿理解发展的特点。答:1、根据《学前心理学》,我们先来看一下幼儿理解发展的总体特点:幼儿的理解主要是直接理解,幼儿期逐渐出现间接理解。幼儿对事物的理解有以下发展趋势:(1)从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2)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发展到开始依靠词的说明来理解。(3)从对事物的比较简单的、表面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的比较复杂的、深刻的理解。(4)从理解与情感密切联系,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5)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发展到逐渐能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2、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1)幼儿在听完老师所说的问题后,立即哭了起来。他对于小白兔被大灰狼叼走感到非常难过,这体现了幼儿的理解与情感密切联系。也就是说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而不是从客观的问题出发。2)另外,从案例可以看到,幼儿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表面,而并没有把这个问题转化成一个比较抽象的数学运算过程。2003年7月学历文凭考试琪琪和表姐小薇差半岁,同时上了幼儿园小班。由于小薇爸爸妈妈工作忙,不久她被送到了小镇上奶奶家。小镇幼儿园的老师非常强调知识学习,一年后,小薇已经能认许多字,而琪琪却整天沉浸在游戏中,几乎不用学习,一个字也不认得。爸爸妈妈开始为此担心,怕幼儿园这样的教学会影响琪琪今后的学习。你觉得琪琪父母的担心有必要吗?为什么?答:1.我觉得琪琪父母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根据学前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游戏本身就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适当开展游戏活动,对于幼儿心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游戏对于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具体说可以促进幼儿感知、观察、记忆、想像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2)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1)游戏可以丰富、深化幼儿积极的情感。(2)有利于幼儿消极情感的疏导。3)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因为在游戏过程中幼儿的兴趣、能力都能得到充分表现,特别是在角色游戏中,还可以发展其交往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3.根据案例所提供的情况,小薇所在幼儿园对小班儿童进行识字教育,并不符合心理学基本原理。对于语言教育来说,整个幼儿期主要是发展儿童的口头言语能力,并且培养其对书面言语的兴趣。让小班幼儿花费大量时间,用于识字,必然会减少其游戏和户外活动的时间,不利于身心各方面的和谐发展。4.综上所述,琪琪所在幼儿园的这种教育方式有利于儿童心理的发展,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其父母完全不必为此而担心。2004年1月学历文凭考试小南今年5岁,已经上大班了。妈妈对他总是百依百顺,爸爸对他却非常粗暴。虽然家里的玩具很多,但在幼儿园里,小南看到别人玩什么,他就要什么。因此,经常和小朋友打架。一开始,幼儿园老师非常严厉地批评他,但他仍我行我素,久而久之,谁也不高兴去管他。妈妈开始为这事感到烦恼。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小南行为的特点及其成因。答:1.根据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小南的这种表现属于攻击性行为。而且其行为属于生理性攻击、工具性攻击和主动型攻击。2.根据案例可以看出,小南的这种行为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1)妈妈平时对他百依百顺,所以对小南的这种行为可能经常不加制止。这种听之任之的做法事实上构成了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的强化。2)小南的父亲对孩子很粗暴,很有可能造成孩子的挫折感。而挫折感是造成孩子攻击性行为的直接原因。3.为了纠正小南的这种问题行为,家长必须要改变原来不良的教育方式,父母亲要采取共同的教育策略。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应该加以及时制止,并用说理的方式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不是采用粗暴的方式。2004年7月学历文凭考试案例:有一名实习生在幼儿园进行了一次简单的“幼儿×××水平测验”,他设计了两个题目:I“设AB,BC,请小朋友说说A和C哪一个大”;II“小王同学比小李同学高,小李同学比小张同学高,请问小王和小张两位同学谁高”。他选用“随机取样”方式在大班选用了题目I,在中班使用了题目II,可出乎意料,他发现中班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高于大班。他满意地把这个新发现告诉老师,老师说他可能弄错了。……据以上案例,回答下列问题:1.该同学测验的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哪个方面?2.老师为什么说他可能弄错了,请你给他指出来。答:1、该实习生进行的是儿童思维发展水平测验。2、该实习生的错误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儿童思维的发展经历三种水平。最初是直观行动思维,整个幼儿期主要处于具体形象思维,而到了大班年龄段,逐渐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2)本题中的实习生所用的I题要求学生比较的是抽象的符号,即字母A、B、C。而II题比较的是孩子的身高,是比较具体形象的问题。两者的难度明显不同,I题对幼儿思维发展的水平要求更高。3)该实习生让中班幼儿做II题,正好符号该年龄段儿童的思维水平,所以成绩较好。而大班儿童仅仅是处于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期,整体上仍然属于具体形象思维水平。所以做I题的成绩不理想。3、用不同难度的题目测试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的幼儿,导致了中班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反而高于大班的水平。2005年7月学历文凭考试佳佳今年4岁,是个非常听话的小女孩。可是有一天吃午饭时,由于心爱的小狗不见了,佳佳哭了很久。起初妈妈还耐心地劝她,可后来妈妈有些不耐烦了,就说:“你再哭,小狗就永远也不回来了!”佳佳一听,越哭越凶,使平时一向认为佳佳是个乖女孩的妈妈觉得无法理解了。请根据这一案例分析幼儿理解的特点。答:1、根据《学前心理学》,幼儿理解发展有这样一些特点:幼儿的理解主要是直接理解,幼儿期逐渐出现间接理解。幼儿对事物的理解有以下发展趋势:(1)从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2)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发展到开始依靠词的说明来理解。(3)从对事物的比较简单的、表面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的比较复杂的、深刻的理解。(4)从理解与情感密切联系,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5)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发展到逐渐能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2、佳佳听到妈妈说“你再哭,小狗就永远也不回来了!”以后哭得更凶了。因为她只听到“不带你找妈妈”,他不理解妈妈那句话反过来的意思是不哭小狗就会回来了。如果妈妈从正面直接告诉她“你不哭,小狗就会回来的”,佳佳可能渐渐就不哭了。3、总的说来,这个案例中,佳佳的表现明显体现了幼儿理解的直接性、表面性和情绪性等特点。2002年4月自考卷(2005年1月学历文凭考试)最近,一位母亲来信反映她3岁半的孩子患口吃至今已整整一年多。表现为一说话便高度紧张,言语断断续续,尤其是在人多的场合更是如此。虽然夫妇俩经常提醒、纠正孩子的说话,有时甚至还吓唬、惩罚孩子,但收效很小。孩子已变得十分沉默、自卑。据这位母亲反映,他们夫妇俩及孩子的直系亲属的言语能力均属正常;孩子的听觉、发音等器官及相关的言语系统经医院检查也无异常。这位母亲十分焦虑、苦恼,但再也不知怎样做才好。请你帮这位母亲就其孩子患口吃的原因进行准确的分析并提出有效的矫治方法。答:(1)对该孩子口吃原因的分析:造成口吃的原因有生理性的,但更多为心理性的。从来信可推断出该孩子患口吃的原因为心理性的。具体的原因有:①孩子说话时过于急躁、激动和紧张,2—3岁儿童在急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②父母急躁、简单而又粗暴的处理方式加剧了孩子的紧张;③模仿口吃患者。(2)矫治方法:①为孩子创设宽松的言语氛围,解除孩子的紧张情绪;②教育孩子说话时不要急躁,想好后再慢慢说出;③教育孩子不模仿别人的口吃;④对孩子说话的每一点进步,父母都应及时强化、鼓励。2002年7月自考卷方明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爸爸妈妈虽没文化,但也勤劳聪明。李强则出生于一个富裕的知识分子家庭。两人同时进了一所较好的幼儿园。在幼儿园的学习、游戏中,两个孩子都表现得很出色。但幼儿园老师总认为李强将来会比方明更有出息。你认为这种想法有道理吗?为什么?答:1)老师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这位老师认为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一定比农民家庭的孩子有出息,过度强调了家庭环境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是过分强调客观环境中的某个方面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这种以家庭出身作为儿童个人发展的先决条件的观点是不科学的。2)影响一个人成长的因素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其中生物因素主要是指遗传和生理成熟。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的社会环境,其中家庭和幼儿园环境的作用都非常重要。3)除了客观因素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我们也不能忽略主观因素的作用。主观因素笼统地说包含儿童的全部心理活动,以及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即新的需要和旧的心理水平或状态之间的矛盾。这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是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动力。儿童自身对学习的兴趣和努力将会大大促进儿童的发展。4)这位老师只重视客观因素中的父母亲文化程度的作用,而忽略了家庭教育其他方面的影响,更忽略了幼儿园环境以及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所以我认为他的看法是不科学、不全面的。2003年4月自考卷在一次语言活动中,某教师给幼儿讲“小猫钓鱼”的故事。为了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教师利用活动玩具“猫”和“鱼”作为教具。她边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地讲解故事情节,边演示活动教具,同时伴随相关的轻音乐……假如你旁听了这节课,请用感知觉规律理论对这次活动进行分析、评价。答:我认为这位老师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符合感知觉规律的基本理论。具体分析如下:1、根据感知觉规律理论,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来,受以下几种条件的影响: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2)对象的活动性。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对象。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4)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相结合2、1)这位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利用“猫”和“鱼”作为教具,并在讲解的过程中演示这些活动教具,较好地突出了对象的活动性。因为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对象。2)这位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容易突出重点内容,便于儿童感知并加以把握。3)这位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能同时结合教具进行,符合“言语与直观材料相结合”的要求。这样做,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3、总体来说,这位老师较好地把握了语言教育的特点,能够将教学过程和儿童感知觉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较好地维持儿童对活动的兴趣和注意力,并使儿童能够充分把握整堂课的教学重点。2003年7月自考卷某幼儿园来了一位实习教师,她的任务是小班的音乐课和中班的绘画课。她初步计划第一堂音乐课以自己的示范表演为主,每隔15分钟休息一次;绘画课主要让孩子们画太阳,每隔20分钟休息一次。虽然她作了精心准备,但效果不理想。孩子们有的讲话,有的跑出去,不理会她的要求,使这位实习教师非常沮丧。试分析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你觉得怎样做效果会好些?答:1.这位老师在上课中遇到这样的问题,主要原因是没有考虑到幼儿注意稳定性的特点。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单调的活动不利于维持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在小班儿童的课上,尽管老师为自己的示范表演做了精心准备,但是儿童却只是观看,脱离了自身的实际活动,所以很难维持其注意的稳定性。2)活动的难度与注意的稳定性也有密切关系。让中班儿童画太阳,这种活动的难度远远低于这个年龄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所以也很难维持他们的注意。3)虽然老师总体的时间安排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但根据实验研究,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3岁幼儿只能集中注意3~5分钟,4岁幼儿只能集中注意10分钟,所以例子中的老师很难使这些小班、中班幼儿长时间保持注意。2.针对上述情况,这位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老师应适当减少单纯的演示活动的时间
本文标题: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和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770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