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语文:4《特写:镜头式的新闻片段》课件(1)(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
1.了解新闻特写的概念、特点、分类。2.把握人物特写、场景特写的不同特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洲少雨,连年干旱,成千上万的人民在饥饿中、在瘟疫中备受折磨而走向死亡。一个对比强烈的镜头——丰润的大白手和枯瘦的小黑手,从而表达出记者对于干旱恶果的强烈感受和向社会呼吁的热望。1989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希望工程。两年后,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拍摄了这张照片,很自然地给了希望工程一个形象代表,加快了这个工程的进度。照片主角叫苏明娟,她手握铅笔头,在蓬乱的头发下是一双充满渴望与求知的大眼睛。这张“大眼睛”照片究竟被印刷了多少次已经无法统计,其冲击力是如此强烈,照片发表后的8个月间希望工程就收到了一亿元捐款,许多汇款是点名要捐给照片上的“大眼睛”。塞外的春天乍暖还寒。4月的一个早晨,天空飘洒着纷纷扬扬的雪花。一个中年男子的菜摊车上坐着一个小男孩,孩子用给菜保温的被子围着,父亲不时用手给儿子掖掖被子。在阴暗的背景和漫天飞舞的雪花的衬托下,儿子稚嫩红润的小脸与父亲饱经沧桑的脸形成对比,父子俩面对生活的艰辛相依为命,特别是父亲使劲发出叫卖声时,脸部表情感人力度之大,使人看后心灵为之震颤。这张照片是凯文·卡特赢得九四年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的作品。那是一个苏丹女童,即将饿毙跪倒在地,而兀鹰正在女孩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等候猎食女孩的画面。这张震撼世人的照片,引来诸多批判与质疑。当人们纷纷打听小女孩的下落,遗憾的是,卡特也不知道。以新闻专业者的角色,按下快门,然后,赶走兀鹰,看着小女孩离去。在他获颁这一生最高的荣誉两个月之后,卡特自杀身亡。道德良心上的遣责,可能是卡特无奈结束生命的原因之一吧?在我们周围,正有无数这样的图像在形成、在发生,你我是否也仅止于按下人生镜头的快门,然后,漠然地擦肩而过?时针指向十四时二十八分,这里是北川老县城。一年前的此刻,来自地底的巨力撕裂了山河,土石崩塌,建筑倾覆,奔逃的人群被无情地吞没……这里是十四时二十八分的北川,一座大部分时间被封禁的废城。残垣倾颓,断壁狼藉。滚落的巨石突兀地横亘在道旁,一些未被毁损的商铺招牌尚未褪色……浩劫的痕迹在这里凝固。这里是十四时二十八分的北川,虽然没有任何官方组织的活动,却有数万人涌入此地,更多的车辆和人群此刻还堵塞在通往这里的路上,无法如愿抵达。没有太多人在这里维持秩序,密集的人流自然分成两路缓缓地行进。或观望驻足,或口中呢喃,蜀地的乡音盈耳。这里是十四时二十八分的北川,没有汽笛长鸣,没有钟声响起。人们在心里默数着,然后鞠躬,静默地伫立良久。这里是十四时二十八分的北川,纸钱在火中化为灰烬,香烛点燃,鞭炮声响起。有人纵声哀嚎:“哥哥、姐姐我又来看你们了……”有人将满是泪痕的脸深深地埋进臂弯,静静地啜泣。这里是十四时二十八分的北川,巨大的石碑上镌刻着“二00八、五•十二、十四•二十八”,黄白的菊花丛中,端放着一位女子的照片,上面印有这样的诗句:“如果在天堂里遇见你,你是否还像过去;如果在天堂里遇见你,你是否还那样熟悉地依偎在我的怀里;我知道我必须坚强……”落款:“老公”。这里是十四时二十八分的北川,县城核心区街道两旁的丁香花,散发着如同去年一样的沁人芬芳,它们也是那场灾难的幸存者,无人照看却依然生长。这里是十四时二十八分的北川,距此二十多公里外,新北川中学正式开工建设,大批建设者已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集结,一座安全、宜居、融合羌族文化特色的北川新县城将拔地而起,它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名字——“永昌”。新闻特写是截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或细节,通过以描写为主的表现手法做具有强烈视觉及情感效果的着力刻画,使其产生立体感,从而更集中、突出地表现新闻事实和主题的一种新闻体裁。“特写是什么?是艺术品!”放大并定格瞬间永恒一般分为:人物特写场景特写消息通讯特写主题虽然有一定的思想倾向,即体现一定政治、经济利益的新闻导向,但主要是为了突出报道的新闻事实。有鲜明的主题和思想倾向。有鲜明的主题和思想倾向。选材重事件,“何事”最重要。纵然是人物消息,也主要是写人做的事,以事显人。偶尔有细节,是点化式的。(纵剖面)注重写人或写事中之人,即使重在写事,也不仅仅以交代清楚“何事”为最终目的,而是力图展现事件的全貌。没有细节不会有好通讯。(纵剖面)描写事件局部并放大细节。(横断面)表达方式以叙述为主,较少出现直接的抒情或者议论,看不到报道者明显的态度、立场或者评论。融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于一体。描写为主,适当穿插议论抒情。结构一般采用“倒金字塔”结构,突出主要事实。结构灵活,类似于散文,有纵式结构、横式结构、层层递进式。结构灵活,如同讲故事,怎样好听怎样讲。“文无定法”形容最恰当。语言客观、冷静,简洁明快。生动形象,富有文采。生动形象,富有文采。较通讯集中,精炼时效性讲究传播的时效。较消息时效性差些。讲究传播的时效。篇幅短小(如电报)长(如平信)较短阅读小链接P55了解特写与消息及通讯的区别[考生档案]莫天池,男,湖南师大附中0706班,中南大学自主招生资格。]高考分数]卷面分604分,语文108分,数学121分,英语144分,理科综合231分。[学习秘笈]数学要注意巩固基础,多做习题;英语要提高阅读能力。主要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高考前,本报率先报道了湖南师大附中脑瘫少年莫天池乐观求学的故事,感动了许多市民。昨日高考成绩出炉,乐观的小莫创造了奇迹——理科604分,比理科一本录取分数线足足高出37分。懂得感恩的小莫说,奇迹是最爱的爸爸妈妈、老师一同创造的。小莫数学考了121分,英语更是以144分的成绩获得全班第一,小莫的父母直呼小莫这是“超常发挥”。要知道小莫刚进高三时,英语数学成绩并不好,第一次考试数学只考了53分,英语也只有90分。为什么数学和英语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小莫介绍,他成绩的提高除了自己异乎常人的努力,与老师的指导、同学的帮助分不开的。高三时,小莫的数学老师指导小莫,要学好数学就一定要先巩固基础,所以小莫一直坚持多做习题,争取把基础打好;而班上的同学,则经常教小莫做一些他不会的难题。小莫一说到班上帮助关心他的同学们,脸上马上就流露出开心自豪的笑容,“我跟同学们的关系很好,他们为了帮我提高英语成绩,每天都督促我背单词表,帮我讲解语法,所以我的英语才能提高这么多。”因为通过了自主招生,目前小莫的第一志愿定在了中南大学。在问到他大学想要学什么专业时,小莫表示,他希望能学习他一直都很喜欢的生物和物理。(长沙晚报)毛泽东先生到重庆彭子冈一、时代背景毛泽东赴重庆参加国共和谈,是60多年前那个秋天里最大的新闻,举国瞩目。据说当时有130多位中外记者前往机场报道,本文作者彭子冈时为《大公报》记者,也参与了这场新闻报道。在当时的国统区,有3份比较有影响的报纸。一是国民党的《中央日报》,秉承蒋介石的指示采取低调淡化处理,妄图缩小影响;一是共产党的《新华日报》,则浓墨重彩,积极开展宣传;一是较为中立的《大公报》,虽然站在中立的立场上,但是他们真诚的呼吁和平,希望避免内战,所以在他们的最初报道中,充分表达了对这一事件的欣喜之情。二、层次结构1.作者的心情(1-2)①喜悦的情绪:“一种新的体验”。②事件的意义。2.机场欢迎的场面(3-12)(3)写到机场欢迎的人。(4)写同机到达的人。(5)毛泽东的外貌和赴渝经历。(6-7)毛对欢迎者的答谢。(8-12)各自的不同表现。3.张公馆面对面的采访(13-19)(13)毛的表现(14-18)与记者的交谈。(19)人们的期待:一次胜利与和平的握手。三、思考探究要说这篇特写在写作艺术上给我们的启迪,那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我以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作者恰当而娴熟地运用了“客观报道”这一高妙的宣传策略,在字里行间巧妙地表达了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从而机智地突破了国民党的新闻检查,使爱好和平的人民“听”到了作者煞费苦心地“弹”出的弦外之音。(选自黄惶《一篇运用“客观报道”手法的典范之作──毛泽东先生到重庆赏析》)你从这篇特写的“客观报道”中听到了哪些弦外之音?请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四、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毛泽东赴重庆谈判这一特定瞬间的采访和描述,客观展现了毛泽东这位朴实无华,然而却有着丰富的斗争经验和文化修养的共产党领袖形象,从而彻底击破了国民党的歪曲宣传,也吐露了作者深藏心底的对领袖的敬仰和对国共和谈的兴奋与担忧。挥手之间《人民日报》(2001年06月27日第五版)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命运又一次走到了抉择的关头。出于策略和时间的需要,蒋介石“技术性”地摇起橄榄枝,于1945年8月14日、20日和23日连发三封电报,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对时局有着清醒认识、对和平有着真诚渴望的中国共产党,沉着应对,出乎意料地接受了邀请。1945年8月28日上午,延安东门外机场,人们带着复杂的心情依依惜别“一身系天下安危”的领袖毛泽东。“主席伟岸的身形,站在飞机舱口;坚定的目光,望着送行的人群;宽大的手掌,握着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慢慢的举起,举起,然后有力地一挥,停止在空中……”这是作家方纪为我们记下的无比鲜明的经典时刻的历史纪录;摄影师也为我们留下了这刹那间的、永久的形象(见上图)。在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会晤了大革命时期的老友柳亚子,并应柳的要求,在一张“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信笺上,抄录了自己1936年所作的词《沁园春·雪》相赠(见下图)。该词一经传出,山城震动,洛阳纸贵,人们争相传阅。一个特定的、历史性的动作;一首不经意间挥洒的大气磅礴的词,这两个“细节”堪称毛泽东在重庆谈判这个历史转折关头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记,一代伟人的伟大性格和雄才大略由此可见一斑。背景链接没有皇冠的女皇“我这辈子在跑道上输比赢要多得多,所以,输我是最不怕的。大家都因此而同情我,但不知道,其实输给我人生的收获比赢还要多。”——近三十年的跑道生涯让奥蒂多了另一层感悟。7届奥运会,3银、5铜;9届世锦赛,17枚奖牌。在奥运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女子田径短跑选手能在48岁的“高龄”依然在世界赛场上奔跑,也没有任何一个世界名将遭遇到比奥蒂更多的莫明其妙的不幸。看着自己身边的对手换了一茬又一茬,奥蒂却依然没有停下来的打算。这么做,她到底图啥?她说,她已到了不跑不痛快的地步。现在距离北京奥运会还有不到半年的时间,玛莲•奥蒂正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向自己的第八次奥运之旅发起冲刺。如果可以成行,她将成为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个“八朝元老”。千分之一的遗憾你可以说奥蒂生不逢时,你可以说她运气实在太差,因为在奥蒂7届奥运经历中她被命运戏弄了一次又一次。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奥蒂崭露头角,但谁都不会想到,在此后的几届奥运会上她却沦沦为田径场的“伴娘”,即使是在她最辉煌的时候。1988年汉城奥运会,“花蝴蝶”乔伊娜用比男人还生猛的力量和速度,在百米上抢了奥蒂的先。之后,“金发魔女”克拉贝又冒了出来,压她一头。接着,美国100米栏怪才德弗斯客串100米,在1995年世锦赛和1996年奥运会上,奥蒂和她同时撞线,最后,德弗斯以千分之一秒的优势把金牌从她手中抢走,而为她赢得这千分之一秒优势却是她那超长的长发。之后,奥蒂又遭遇了当时如日中天的琼斯……47岁女将演绎不老传奇奥蒂还想参加北京奥运2007年8月26日新浪新闻在本次大阪田径世锦赛的赛场上我们再次吃惊的看到了一个老面孔,那就是目前代表斯洛文尼亚参加比赛的老将奥蒂,不过她的年龄说出来大家可不要被吓到,奥蒂现在的年龄是——47岁。……奥蒂这一次报名参加了100米的比赛,不过她在小组赛中以11秒64获得第四,无缘第二轮,对此奥蒂看得很开,她说:“我还战胜了她们其中的几个人,所以我没什么可抱怨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博尔特先后打破100米、200米世界纪录……2009年8月17日,博尔特卷土重来,在柏林世锦赛跑出9秒58的世界纪录,再次震惊世界!这个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接受采访时,主持人问:“你作为世界上比法拉利还强的‘发动机’,你不断突破自己的动力是什么?”博尔特回答:“因为我的心是由爱组成的,我爱我的母亲,爱这个世界上关心我的每一个人。”牙买加的短跑运动员身上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骄傲
本文标题:语文:4《特写:镜头式的新闻片段》课件(1)(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783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