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庄子四则》(庄周梦蝶、相濡以沫、屠龙之技、呆若木鸡)
《庄子》四则•(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人。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庄子曾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开宗祖师,视其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这部文献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庄子其人•《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庄子》其书•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庄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浑飞越,想象的奇特丰富,情致的滋润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地位和影响•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子的文章结构,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词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富表现力,极有独创性。文章特点典故:屠龙之技《庄子·列御寇》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于:向单:通“殚”,耗尽千金:虚指而:表转折,但是无所:没有什么地方巧:学到的技巧翻译?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朱泙漫向支离益学习屠龙的技术,耗尽了家财,学了整整三年才把屠龙的本领学到手,但没有什么地方用到学到的技巧。译文原文这则小故事背后的大道理是什么?“屠龙之技”比喻无实用价值的技术,如果脱离了实际,再大的本领也没有用。告诫我们学习必须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学以致用。“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既然“无所用”,那么支离益的“屠龙之技”从何而来?脱离了实际理论,龙乃神物,屠龙之技当属高大上,但龙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是想象中的,甚至是被忽悠出来的。想出屠龙之技的人和教授屠龙之技的人都是心怀叵测之人,而那些像朱泙漫那样被忽悠的年轻人则是牺牲品。这里涉及到社会风气和教育问题,社会风气应该是正能量的,教育应该是学以致用的才对。典故:呆若木鸡《庄子·外篇·达生》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景。”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景。”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为:替已:动词,停止。这里指训练完毕的意思。方:正。恃:凭着,依靠。响影(yǐng):通“响”,声响。通“影”,影子。几:副词。可译为“几乎”、“差不多”。似:好像。其:它们的德全:精神具备。全:备全。应:应战。反走:转身逃跑。翻译?纪渻先生替王养斗鸡。十天后王问:“鸡训练好了吗?”他说:“没有,正在凭一股血气而骄傲。”十天后王又问:“鸡训练好了吗?”他说:“没有,仍然对其他鸡啼叫和接近有反应。”十天后王又问:“鸡训练好了吗?”他说:“没有,仍然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十天后王又问:“鸡训练好了吗?”他说:“差不多了,现在即使其他鸡啼叫,也没有反应了。看着它,好像木头鸡一样,它们的精神全部收敛,别的鸡没有敢应战的,转身逃跑了。”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景。”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译文原文本则寓言《呆若木鸡》的寓意你是如何理解的?“呆若木鸡”这个词,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有些痴傻发愣的样子,或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是一个贬义词。然而它最初的含义正好相反,是一个最高级的褒义词。斗鸡是经过很长时间的训练才成功的。经过磨练,去除了它们身上的浮躁心理,使它们褪去的虚火,凝聚了斗志,最终成为合格的斗鸡。人也这样,玉不琢不成器,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经历磨练,去达到一种心神合一的精神境界,心平气和,以静制动,心不浮,气不躁,才会无懈可击、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典故:庄周梦蝶《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为:成为,变成喻:通“愉”,愉快。适志:合乎心意,心情愉快。觉(jué):醒来。蘧(qú)蘧然:惊动的样子。分:区分、区别。物化:事物自身的变化。此处意思为,外部事物都会与自身交合的,即,万事万物最后都是要合而为一的,指大道时而化为庄周,时而化为蝴蝶。翻译?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荡荡,十分轻松惬意。他这时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庄周。过一会儿,他醒来了,对自己还是庄周感到十分惊奇疑惑。他认真的想了又想,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周与蝴蝶一定是有分别的。这便称之为物我合一吧。原文译文这则故事的寓意背后的大道理是什么?这则故事的寓意背后的大道理是什么?简单的一个故事,即表现了一种人生如梦的人生态度,又把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庄周与蝴蝶的关系揭示出来。形而下的一切,尽管千变万化,都只是道的物化而已。庄周也罢,蝴蝶也罢,本质上都只是虚无的道,是没有什么区别的。这叫“齐物”。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这则故事到底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抑或是庄周与蝴蝶都在一个虚幻的梦里?你如何看待这种“梦”?这个故事一般称作“庄周梦蝶”。在一般人看来,一个人在醒时的所见所感是真实的,梦境是幻觉,是不真实的。庄子却以为不然。虽然,醒是一种境界,梦是另一种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庄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但庄周看来,他们都只是一种现象,是道运动中的一种形态,一个阶段而已。这则故事体现了庄子的什么写作风格?注重表现生活理想和人生境界,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达到了哲理与诗意的交融;运用浪漫的想象力和美妙的文笔,通过对梦中变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蝴蝶复化为己的事件的描述与探讨,提出了人不可能确切的区分真实与虚幻和生死物化的观点。典故:相濡以沫《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于:在相:互相呴:吐口水,吐沫以:用濡:沾湿、浸润沫:唾沫誉:称誉、赞颂非:非难、诋毁翻译?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泉水干涸了,鱼就共同困处在陆地上,用湿气相互滋润,用唾沫相互沾湿,就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而自在。与其称誉尧(仁慈)而非难桀(斗狠),就不如恩怨两忘而与大道化而为一。原文译文“相濡以沫”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与本文的含义有和不同?试分析原因。在本文中,相濡以沫用的是原义,即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现代汉语中的成语相濡以沫,用的是比喻义,即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相濡以沫实质上是并没有感情色彩的本能性求生行为。第一:鱼是无法自我湿润的,第二:鱼拥有最原始也最单纯的善良本性和求生本能。可见这是下意识行为,庄子提及这一自然现象是将它作为一个动物的行为来陈述,以平静淡定的口吻来借以喻人,表达他一种无心无情绪无牵扯的心灵境界和见解。现常用于比拟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患难不弃,互相依赖、互相扶持,多用于形容中年一代与老年一代的亲情、老年一代夫妻之间的爱情,也可用于比喻绝对的坦诚相待,或是极单纯的互相依存、如小时候的青梅竹马。当代这个成语已经被广泛地运用,相濡以沫在撇去庄子的个人观点之后,借喻到人的身上来比拟人的感情,需要在同处困境或者同处一个并不太好的境遇的背景之下使用。这则故事背后的大道理是什么?“相濡以沫”,或许令人感动;而“相忘于江湖”则是另一种境界,选择放弃强烈的感情来换取平稳的生活。这或许需要更大的坦荡、更淡泊的心境吧。谢谢!
本文标题:《庄子四则》(庄周梦蝶、相濡以沫、屠龙之技、呆若木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802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