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称“太上老君”。他所撰的《老子》被尊奉为《道德经》,内藏的哲理使不少迷茫的心灵得到解脱。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其人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妙;古道西风瘦马。兵者,诡道也。道:方法计谋《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选自南怀谨《老子他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一章(2)“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合作、探究梳理文意、领悟观点及意义本章旨在说明:1、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妙;2、道是万物的初始和根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道是绝对的、永恒的,但是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动的。——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阐述其辩证法的观点。由此推论出圣人应该遵循的治国之道——无为而治。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自然万物相对的、变动的。圣人治国应顺其自然,不恃功而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探究】怎么看待“清静无为”?人有思想、知识、情欲、作为,“有为”本是人类生活的自然趋势。而有意地不作为以求回归自然原始,实乃违反人之自然天性。“无为”悖乎人类生活的趋势,逆乎生活创造进步的主流。受其影响,国人生活萎靡不振,道家之流毒亦难辞其咎。然叫人减低欲望,保养自身,亦可救弊,亦可养人。3、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具体论述治国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以“水”为喻,阐述“以柔克刚”的思想。“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探究】以柔克刚的意义及现实运用:1、“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教导统治者要谦虚谨慎,民贵君轻。2、韬光养晦,“守雌”、“贵柔”、“知足”,这样就能持久而有韧性,保全自己并转化劣势。3、后发制人、骄兵必败、哀兵必胜、胯下之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十年不鸣一鸣惊人、大勇若怯、能屈能伸等。4、清醒冷静的理智态度,是一种中国式智慧。5、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阐述“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和政治措施。总的措施是:弃用各种器具,让百姓安土重迁。具体做法是:不用船车,使百姓出行困难;不用武器,避免战争;不用文字,把事情简单化,让百姓无忧无虑,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与清静无为的政治思想有关。回到远古并永远停滞,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也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你同意吗?总论老子立说的最大动机,是要缓和人类社会的矛盾。而人类冲突的根源,就在于剥削者肆意扩张一己之私。所以老子提出“无为”“质朴”“无欲”“谦退”种种观念,莫不是在想求得减少人类占有的冲动。因人的私欲而产生了多少争战和屠杀,有多少无谓的牺牲,老子说“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这是多么伟大的人道主义,多么深沉的悲悯情怀。从此也可知老子具有积极救世的情怀,而不一定是消极悲观出世的。他倡导“为而不恃”“弗居”“不争”,是要人们去创造去养育去贡献。他也并不反对人们成就功业,只是反对那种光想出风头占便宜贪利益、无功而争功、有功而居功的行为。老子的“静虚”观念犹给人启迪。它表明着人的心灵保持凝聚充实的状态。唯有这种心灵,才能培养出高远的心志与天真朴素的气质,才能导引出浓厚了创造能量。这对于现代之喧嚣浮华,无异于清醒剂。老子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他教人无为、无我、居下、退后、清虚、自然……他的思想乍看很难让人接受,因为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正面,而老子却看到了反面;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外表,而老子却看到了内涵。老子的思想,扩大了人类文化的广度,增加了深度与韧性。他反对无止境的追求物欲的满足,讲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升,反对以人为的方式扭曲,主张体法自然,正是化解今日危机的良丹妙药。研读探讨: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儒家:孔子:道德上主张“仁”,政治上主张“礼治”孟子:主张“仁政”道家:老子:强调“道”,主张“无为而治”庄子: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主张无为而治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儒家:A、偏重社会伦理,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强调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强调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B、侧重人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态;C、古代知识分子同有儒道思想(苏轼、李白、陶渊明)D、古代帝王同用儒道思想治国道家:A、偏重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B、侧重天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态;C、古代知识分子同有儒道思想(苏轼、李白、陶渊明)D、古代帝王同用儒道思想治国儒家论“天道”:荀子的思想里,也明显吸收了道家思想,如《荀子·天论》篇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汉宣帝: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每一个朝代,在其鼎盛的时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简言之,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南怀瑾儒道互补在治国上的体现:讨论:在治国、求知、为人、处世等方面,我们可以怎样去实践“儒道互补”呢?入世之态,出世之心:“有所为有所不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们如果把积极的人生观念和消极的人生观念适度地配起来,我们便能得到一种和谐的中庸哲学,介于动作和静止之间,介于尘世的徒然匆忙和完全逃避现实人生之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哲学中,这一种可说是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完美的理想了。——林语堂儒家思想——粮店道家思想——药店课堂检测1下列红体词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见:看见B道可道,非常道常:永恒的C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文:文字D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居:居住【B(A表现C法律条文,原则D占有)】2下列红体字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无,名天地之始B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涉D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B两个“虽”都作即使)】3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组是:A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无,名天地之始B天下莫柔弱于水仕宦于台阁C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天下莫不知,莫能行D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前者是宾语前置句,后者是否定陈述句】4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第一章提到的“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具有不可说性,不可以概念化,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根源。B第二章强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反映了一种消极的人生观C第七十八章说”受国之垢,是社稷之主”,只要能够蒙受国家的屈辱,就可以做君主.D第八十章里.老子认为,让百姓不用各种器具,不去冒险,只要满足他们的温饱需要,就可以使国家太平发展.【A(B此句并非消极,而是主张个人要消除掉私欲;C绝对化的表述D这种主张是一种倒退,不能使国家发展)】
本文标题:《老子》五章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856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