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REGULAR行书结字的规律行书概述张怀瓘说:“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兼草者谓之行草。”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较之楷书更加简约、流畅;较之草书则容易辨识和学习。所以,行书的实用性比楷书和草书更强,备受大众喜欢。行书脱胎于隶书,萌生于东汉而成形于魏晋,至东晋趋于成熟。历代行书大家辈出,个性不同,风格多样,但在结字上也有一些共同规律可循,主要是结字的和谐变化,其核心在于变化,其规则在于变化的和谐。其规律一般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大小与长短;2、平正与欹侧;3、牵丝与省略;4、收放与伸缩;5、疏密与匀豁;6、开合与向北;7、让与就;8、错落参差;9、凡同求变。以《伯远帖》为例《伯远帖》原文:“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羸患,志在優遊。始獲此出意不剋申。分別如昨永爲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1、大小与长短首先,我们要注意字形的大小和长短变化,写字最忌大小划一,“状如算子”。把握好这一规律,我们在临摹和创作的时候即可对每个字的字形进行适当的调整,对整篇作品有一个中体的把握了。例如上面《伯远帖》中的“顿首”、“伯远”、“实自”、“从之”等上下字大小的变化都是很大的。1长短、大小的变化:“实”长、大,“自”小、短。2“从”大,宽,“之”小、短学习书法,不会一蹴而就,贵在坚持,切记、切记!——省斋2、平正与欹侧根据章法、行气的需要,行书的字体时而为平正之态,时而取欹侧之势。如三四行的首字“志”、“不”等字欹侧之态非常明显,又各不相同。“古”、“获”、“峤”则稳定、平正。1“志”的“士”正“心”斜。再看,左点做左下支撑,右点分量加重,“士”的短竖还是留在整个字的重心线上,字势欹侧,实则稳定。加上下面“志在优游”左右错落,也进一步起到了稳定的作用,使整行重心稳定。2重心平稳,姿势平正3、牵丝与省略行书中的牵丝也是区别于楷书的一个主要特点,它加强了笔画之间的连绵,提高了书写的速度,例如:“远”、“群”、“为”等字;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就是行书中还经常省略一些笔画!将汉字的部件儿简单化、省略化,例如:“顿”、“胜”、“业”、“瞻”、“永”等字。燕燕莺莺爱眉札,一笔好字亦风流。康桥一吟留宿债,华洋共融惊世情。——徐志摩徐志摩出生在浙江一个缙绅之家,其父徐申如对儿子教育尤为偏重徐志摩上小学的时候,为让他写毛笔字走上正途。专程去上海投师于书法大家郑孝胥门下。徐志摩楷法深的郑孝胥遗绪,力道很足。徐志摩这“第一口奶”使他一入笔墨之门即步康庄之途。初入书法之门,拜师与步拜师是绝然两翻天地的!因此,我们学习书法,取法要高,路子要正,这是很有必要的。4、收放与伸缩收放、伸缩都是相对的。收、缩是指让笔画缩短、紧凑,笔画缩短;放。伸是指让笔画疏朗,舒展,笔画加长。也指在一幅作品里面的某些字写的紧密,让另一些字写的疏朗。例如:“远”、“从”、“游”的捺画伸展,其他笔画缩短,收住;“在”、“不”、“岭”的撇画向外放开、伸展,其他笔画收住、缩短;“古”、“相”的横画伸展,其他笔画收缩。撇捺伸展横竖伸展05、疏密与匀豁在楷书当中,布白均匀是一大特色,而在行书中,笔画的分布变化就丰富的多了。讲究的是“密不透风,疏可走马”在一个字中,有的地方笔画极度紧密,有的地方留有大块空白;有的字非常疏朗,有的字特别紧凑。例如下面的几个字。1“永”整个字非常疏朗;“如”的撇折紧密,长横和口断开,写的非常疏朗。2“隔”字左耳旁和右边的部分距离较远,右面的方框比较宽阔,里面的几个小笔画又写的紧密,留下左右两边的空间。“珣”左右两部分紧密,句字头里面的“日”靠左而不靠右,使句字头里面的右边留下大面积空白。06开合与向背开,是指字的笔画有向外拓展的趋势“)(”;合,是指字的笔画呈向内聚拢的趋势“()”。开合也称“向背”,开为背,向为合。每位书家的结字都会有开有合,或开中有合,或合中有开。颜真卿以合为主,欧阳询以开为主,米芾行书中宫收紧结字以开为主。王珣的这篇作品大开大合,疏朗飘逸。例如上图中的“如”、“隔”、“相”等字分外开张,又左右顾盼,生动可人。字内部之间有让有就,笔画才能穿插呼应,团结一体。需要指出的是行书的让就较楷书的程度大。楷书的就还保持字内笔画的不重叠,行书的就有时会几笔相接,有重叠的部分。例如:“珣顿”的左偏旁收缩,右偏旁占据较大面积的空间;“岭”字山字头写扁,让给下面足够空间,而下面的左右两部分“令”向左紧缩以让给“页”足够空间。再比如“峤”、“瞻”、“优”、“获”、“从”等字。8.错落参差类楷书结字的规律,为了忌讳字的平齐,字的各部分适度错开位置,反而重心安稳,生动有趣,从中也体验到书法家创造性的表现。在这幅作品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字体呈左低右高之势,这样来增加字的生动、活泼。例如:“相”、“伯”、“出”等字。9.凡同求变一字内有相同的点画要处理得不雷同,如“顿”字;一字内有相同的部分也要变化;有相同偏旁部首的字在一起,该偏旁部首也要有变化;在一件作品中,同一字多次出现,也要求变化,如《苕溪诗》中几个“好”字的变化;《兰亭序》中“之”的变化。
本文标题:行书的结字规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856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