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中国船舶行业信息化健康状况全解析
中国船舶行业信息化健康状况全解析毋庸置疑,近年来,随着造船行业景气周期的不断持续,伴随长兴、龙穴、环渤海湾世界级造船基地的崛起,信息化在中国船舶企业战略决策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许多企业都为未来发展制定了详尽的信息化蓝图,许多大系统、大规划、大思路逐渐变得清晰起来。——题记2005年,中船集团花费数百万元请IBM进行了一次企业信息化咨询诊断,这次历时3个月的咨询诊断后来形成了一份厚厚的报告,虽然这份报告的具体内容始终没有公开,但据透露,IBM报告的核心是建议中船集团建立一个由上至下、大型而全面、囊括绝大多数主要下属企业的统一信息化平台,规划中,这一平台的投入将以数亿元计。于2005年6月正式开工建设的中船江南长兴造船基地,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目前,这个在上海长兴岛占据了8公里岸线的、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现代化船舶总装厂手持新船订单已超过1500万载重吨,合同金额超过600亿元,生产任务已安排至2012年。借江南造船整体搬迁的历史机遇,江南长兴已规划、建设了具备当前最先进信息技术水平的信息化基础平台,包括万兆网络平台、完备的数据中心、完备的安全控制系统等,目前公司正在规划设计引进一套完整的ERP系统平台,对整个企业的信息平台进行大规模的调整、整合,其信息化胃口不言而喻。正在建设中的华南地区最大规模的现代化造船基地——中船龙穴造船基地,首制船已于2008年3月28日正式开工,目前,龙穴造船基地手持订单16艘,生产任务已排至2011年底,正在迅速崛起为又一处世界级造船基地,目前,龙穴基地大型CIMS信息系统建设正在紧锣密鼓的规划实施之中,据悉,仅2008年一年,龙穴基地的信息化预算就达到3000万元。同样被列为重点造船发展中心的环渤海湾地区船舶工业,正在结合大连、葫芦岛、青岛等地区船舶工业的结构调整和部分企业搬迁,加紧描绘蓝图。大连船舶重工、渤海船舶重工等老造船基地旧貌换新颜,青岛海西湾、中远旅顺造船等新造船基地呼之欲出。它们同样离不开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持。而随着企业信息化需求的不断深化,老船企的信息化改造要求也不断提出。可以说,中国造船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信息化热情投入到前所未有的造船信息化大潮之中。毫无疑问,伴随造船行业历史罕见的长周期景气,中国造船信息化也迎来了历史最佳建设时机。而要具体分析中国船舶行业的信息化健康状况,船企信息化主管们的视角和观点无疑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因此,本期造船信息化专题,我们特别采访了8位国内主要船舶企业的信息化主管,请他们站在造船信息化的前沿,谈谈各自对中国船舶行业信息化健康状况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中国船舶行业信息化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中国船舶行业信息化健康程度●开发、应用范围广、程度深中国船舶行业信息化的健康状况究竟如何?江南长兴信息中心主任郑冬标认为,中国船舶行业的整体信息化状况是较为健康的,主要原因有:首先,中国船舶企业的基础信息化平台建设一般都达到了较为先进的水平,而新造船基地的建设起点则更高;其次,中国船舶行业的数字化设计平台建设基本处于世界造船行业的领先方阵,开发、应用的范围广、程度深;再次,在数字化管理方面,中国船舶行业目前已经处于从企业里单个部门的应用向整个企业大集成应用过渡的阶段,中国较大型船舶企业近几年都在有计划地进行流程的优化革新及整体管理信息平台的集成应用工作。●CIMS工程应用程度参差不齐广船国际副总工程师麦荣枝认为,我国造船企业在信息化方面起步较晚,直至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大部分船厂还在致力于CAD/CAM的开发和推广应用,进行的是企业初级信息化工作。早期信息化应用是一些自我开发的小程序,后来八大骨干船厂引进了瑞典的TRIBON系统,从而使CAD应用有了一个集成平台。但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推进,还是始于90年代中后期国家863计划的CIMS工程,当时广州广船国际、上海沪东造船厂、渤海造船厂等单位参加了该项计划,对造船CIMS进行了多个项目的开发和应用。从项目的进展和应用效果来看,各船厂的进展和应用效果各有不同,有的企业应用深度不断加强,有的则由于资金及其他技术条件的限制,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应用深度远远不够,有的企业仅对CIMS的部分模块或子系统进行了开发,还没有覆盖到造船的各个业务过程,离真正CIMS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与日本、韩国等造船先进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然而,无论如何,从总体上来看,我国造船信息化还是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近年来,水平确实有了显著提升。信息化已成为造船生产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611研究所薛曾丰和谢子明认为,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将计算机用于船舶线型放样开始,中国船舶行业信息化已历经三十多载,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造船工业的发展越来越有赖于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经过国内造船业界不懈的努力,目前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造船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从初步设计、性能计算、详细设计、生产设计、物流供应到生产计划、生产控制、质量保证、成本核算等各方面均引进或开发了各种各样的信息系统,并已逐步应用于船舶设计、生产和管理过程中,明显地增强了中国造船的国际竞争能力。回顾国内造船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造船信息化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至八十年代末,开展了以船舶数学放样为主要内容的研究和开发,当时集中了包括苏步青、钱令希、董光昌等一批数学家、力学家在内,产学研结合,在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批沿用至今的软件产品,如船舶线型的三向光顺、外板展开、套料切割、管系综合放样等等软件,这些软件经过不断的改造和完善,在实际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二阶段从九十年代初至本世纪初,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和CAD技术的普及,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在船舶设计和建造领域广泛使用了造船CAD系统,通过建立三维数字化船舶产品模型,大大提高了设计质量、加深了设计深度、缩短了设计建造周期。同时,一些企业开始在生产管理层面和企业经营管理层面开发用于一定业务范围的管理信息系统,如计划管理、物料管理、成本管理等系统,这些系统的使用在技术层面解决了不少问题,提高了管理数据采集、分析、统计的准确度和及时性,在局部应用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第三阶段从近几年开始,目前可以说正处于高潮期,该阶段是在以往信息化基础上的深化和提高,以信息集成化和管理精细化为主要特征。多年来,由于多数企业在初期的信息化建设中往往缺乏对企业信息化整体战略的考虑,各系统平台不一、信息模型不一,导致各系统间形成信息壁垒,信息的流动不顺畅、信息的一致性不能保证、信息的重用性差,难以推行造船设计生产的并行和协同,较大地妨碍了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效益。为此,一些骨干造船企业开始引进和实施PDM系统,以图通过PDM加强产品设计过程的管理,以及对产品信息的统一控制,为设计的协同以及设计信息和制造信息的集成奠定基础。薛曾丰和谢子明认为,中国与日、韩、美、欧等造船强国相比在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能力方面、在快速制造能力方面、在企业的柔性应对能力方面、在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方面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要缩短与先进造船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推进造船信息化无疑是必由之路。尽管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必定会遇到重重困难和阻力,但事实证明,信息化、特别是CAD技术的应用,明显缩短了设计建造周期、提升了产品质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目前CAD技术已经成为造船设计生产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CAD系统生成产品信息图文档已成为了产品信息交换和产品交付的基本条件。在生产管理方面,有的企业通过国外管理信息系统的引进,结合本地化应用开发和实施,使企业的生产管理和生产效率得到较大的提升;有的企业通过自主开发,在一些业务部门和生产过程中提高了管理数据采集、分析、统计的准确度和及时性,在局部应用范围内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正是由于信息化成效显著,国内主流造船企业中的一把手和大多数中高层管理者对企业信息化的认同度都比较高,特别是一些新建企业,在企业筹建阶段就将信息化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企业的总体建设规划,使企业在初创阶段就具有一个高的起点、一个先进的发展平台。●设计强、管理弱大连船舶重工信息化建设部信息开发管理科科长于涛告诉记者,总体来讲,他认为中国船舶行业信息化状况基本健康。船舶行业信息化应该说起步比较早,尤其是在设计信息化方面,绝大多数船舶企业在计算机辅助设计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从CAD到现在应用的TRIBON、CADSS5等软件的引进和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二次开发都比较深入,也比较到位,基本上能够满足生产及生产准备过程的要求。与此同时,各大船舶企业在生产管理、自动化加工设备等方面也有很多相应的开发与应用,但是,这些方面的总体应用水平与设计信息化还有一定的差距。●信息化投资与基本建设投资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南京中船绿洲机器信息中心主任叶天元告诉记者,从了解到的并不全面的情况来看,应当讲,船舶行业信息化的基本面是健康的,特别是近几年,信息化对于中国成为造船大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支持作用。从几个侧面分析,首先,从领导层面来讲,对信息化建设更加重视,比如在集团公司机构中设置了专门的信息化领导部门,指导企业信息化发展。第二,各企业实施的信息化项目越来越多,与业务的结合更加务实,更多地引进了商品化软件。第三,企业已经将信息化投资与基本建设投资或科研投入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考虑,比如近几年很多企业提出的研发项目或保障条件建设,比以往更多地考虑了信息化投资的需要。第四,近年来随着中国造船总吨位和接船定单量逼近日、韩,世界造船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对于船厂和配套厂来讲,都面临着更快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更大地降低生产成本等挑战,因此,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和信息化能力也成为各企业突出考虑的重点问题。●信息化工作有了牢固根基,但应用深度及广度仍然不够谈到船舶配套企业的信息化健康状况,镇江中船设备有限公司经理办公室主任彭泉生和经理办公室信息管理室主任陈志炯认为,经过多年多方多层次的不懈努力,船舶配套行业的信息化工作已经有了牢固的根基,比如,企业高层对信息化有了更高的认识和了解,对信息化越来越重视,越来越支持,成为成功实施信息化的有力保证。又如,信息化整体规划的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有了显著提高,早期,船舶配套企业的信息化项目主要为单项系统,信息系统应用与业务结合不够紧密,存在“信息孤岛”,现在,船舶配套企业基本上都能够按规划有步骤地进行信息系统集成,避免了信息系统的反复实施和重复投资。不过彭泉生和陈志炯同时也指出,目前,船舶配套行业信息化系统应用的深度及广度仍然不够。虽然CAD、PRO/E等工具软件的使用状况比较令人满意,但是PDM/ERP系统的应用多数尚停留在浅层,水平不高。大多数单位实施PDM主要应用了图文档管理,能达到部分协同工作的效果和提高设计效率等功能,而对设计开发项目的管理、控制能力还不够。很多单位的ERP系统在基础数据管理、库存、采购、销售及财务等物流系统方面实施得比较完整,但在生产计划、作业控制及成本管理等方面还有很多待完善的地方,信息化项目(PDM/CAPP/ERP)各个环节间的集成还有很多问题,特别是在数据接口上,如何提供规范、及时、准确的数据,以及上游信息数据更改后的下游数据如何处理等,种种问题都还有待于深入探讨与研究。船舶行业信息化存在问题及解决之道虽然记者采访过程中,几乎所有的企业信息化主管都认为中国船舶行业信息化的整体层面是基本健康的,但毫无疑问,在我们肯定中国造船信息化取得的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必须看到船舶行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只有找到并解决这些问题,中国造船信息化才有可能继续大踏步迈进,尽快缩小与韩、日造船发达国家的差距。●设计系统与生产管理系统之间联系不够紧密谈到国内造船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广船国际副总工程师麦荣枝认为,首先,企业信息化是建立在管理模式变革基础上的,没有成功的现代造船管理模式就不可能有先进的信息化系统。目前国内很多船厂都在进行造船模式转换,逐步采用“中间产品导向”、“区域预舾装”、“区域涂装技术”、“壳舾涂一体化”等先进造船技术。但由于各个船厂在应用模式上摇摆不定,应用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要想建立一套通用的信息化系
本文标题:中国船舶行业信息化健康状况全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8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