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23自杀行为与危机干预
自杀行为与危机干预概述现代社会中,自杀已成为人类的10大死因之一,是第五位的死亡原因。WHO统计数据表明,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平均40秒左右有一人死于自杀,每三秒有一人自杀未遂。自杀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寿命的主要问题《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简单地将自杀定义为“有意或者故意伤害自己生命的行动”。Scheindman将自杀定义为“有意识的自我毁灭,其行动者有多种多样的痛苦,且把这种行动看做是解决某种问题的最好办法”。Kaplan等在《精神病学概要》中认为:“自杀是有意的自我伤害导致的死亡”。另一有学者认为,自杀是指有害生命的一切人类行为。持这种广义的自杀论者则强调行为的结果,而忽视行为的动机。自杀是指故意伤害自己生命的行动一般将自杀分为:自杀意念,自杀未遂,自杀死亡。自杀方法因国家、年代、民族、年龄、性别等有所不同自杀发生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自杀相关因素和动机自杀相关因素自杀者的心理特征1.认知功能方面:非此即彼和以偏概全角度看待问题,相信问题所带来的痛苦是无法解决的,是不可避免的;应对应激机制单调生硬,缺乏耐心,从阴暗面看问题。2.情感方面通常有各种慢性的痛苦、焦虑、抑郁、愤怒、厌倦和内疚的情绪特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不成熟的神经质倾向。3.人际关系方面常缺乏持久而广泛的人际交往,回避社交,适应新环境能力差。(二)精神应激重大的负性应激事件可能成为自杀的直接原因或诱因。这些应激事件大多具有“丧失”的特色社会文化因素性别与种族、年龄家庭、婚姻关系:独身、离婚、丧偶者中自杀率高职业地域社会经济状况:凡政局动荡的地区自杀率相对较高。躯体疾病:在自杀死亡者中患有各种躯体疾病者占25-75%疾病导致的功能受损,不能参加正常的职业和社交活动疾病导致的难以耐受的慢性疼痛毁形带来的痛苦因疾病系“不治之症”导致的悲观、绝望情绪其他如经济负担、累及他人等精神疾病50%~90%的自杀死亡者可以诊断为精神疾病患者,以心境障碍最多见自杀未遂者中,精神疾病的诊断却要低得多,只是一些心理健康问题遗传学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脑前额叶皮质5-HT活动降低,尤以腹侧前额最为明显其他因素:以往的自杀经历,社会支持系统及社会交往,教育年限,战争,移民,社会经济状况及社会认可度等。单一因素不足以引起自杀Mann等提出一个应激----素质自杀行为模型应激因素包括精神障碍、物质的滥用、负性生活事件或家庭危机等素质涉及遗传、人格特征等自杀行为的发生是应激与素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杀危险性评估与判断自杀的动机Farberon将所有自杀动机分为两类:人际动机,个人内心动机自杀前的心理特征:心理活动呈矛盾状态,处于摆脱痛苦与求生欲望的矛盾之中自杀行为多具有冲动性,可被日常生活的负性生活事件所触发,且自杀冲动常常仅持续几分钟或几小时自杀者在自杀时的思维、情感及行动明显处于僵化中,常常以悲观主义的先占观念看待一切自杀危险性的临床评估自杀的危险因素人口学特征年龄大于45岁,独身、离婚或丧偶,无固定职业或失业者。健康状况既往的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个人资源缺乏内部的包括事业无成就,外部的资源包括:人际关系不良。自杀的基本线索近期内有过自伤或自杀未遂行动。向亲友、同事或医务人员或在个人日记作品中流露出消极、悲观。近期遭受了难以弥补的严重丧失。和有医学知识的朋友讨论自杀方法,慢性难治性躯体疾病病人突然不愿接受医疗干预。精神病患者人格改变自杀预防一级预防:针对一般人群及潜在人群(一)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卫生常识,矫正不良的认知及行为。(二)普及有关预防自杀的知识(三)减少自杀工具的可获得性(四)提高对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物质滥用、人格障碍等精神疾病的识别和防治(五)对各种媒体报道进行规范的必要的限制,避免不良诱导二级预防:对有自杀危险的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相关医务人员的心理咨询工作者进行培训,提高对自杀危险信号的识别和正确处理能力加强高危人群的心理健康维护,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醒和教育照料着提高对自杀的防范意识建立自杀预防机构对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杀预防三级预防:降低死亡率及善后处理建立自杀的急诊救治系统,提高对自杀者的救治水平,降低死亡率发现和解决自杀未遂者导致自杀的原因,必要时采取药物和心理治疗,消除原因,预防再次自杀同情和理解有自杀行为者,不要歧视,帮助其重新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重新适应社会适当解决环境不良因素的影响,避免不断受到影响再度自杀危机干预危机的定义:正常个体多维持在与其环境相平衡的状态,当个体碰到一个他自认为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这种平衡就会被打乱,个体心理反应将变得越来越无目的性和无组织性,最后进入情绪危机的不平衡状态。就是从心理上解决迫在眉睫的危机,使症状得到立即缓解和持久的消失,建立新的平衡危机活动状态一般不超过6~8周。危机的类型发展性危机:人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急剧的变化和转变境遇性危机:遭遇罕见或异乎寻常的事件存在性危机:人生的重大问题危机的结局有效的应付和渡过危机,获得经验和成长暂时渡过危机,但并没有真正将危机造成的影响解决好,而是遗留下来一些认知、行为、人格问题等,以后在一定条件下再次浮起心理、生理崩溃,导致物质依赖与滥用、自杀、攻击或精神疾病等危机干预概念对处于心理失衡状态的个体进行简短而有效的帮助,使他们渡过心理危机,恢复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水平。短程、紧急心理治疗,以解决问题为主通过倾听、关怀、弄清问题实质、鼓励当事人发挥自己的潜能,重建信心,恢复心理失衡,属于支持性心理治疗方式:电话热线、咨询门诊、家庭和社会干预、信函和网络、现场干预等危机干预的措施与步骤1.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鼓励当事人开口描述危机发生经过及目前感受,取得当事人信任2.危机评估:认知状态;情绪状态;意志行为;应对方法、资源和支持系统。在了解上述情况后,应回顾所有问题,判断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需要紧急处理的等,为下一步制定干预计划做准备3.制定干预目标:最高目标是帮助当事人度过危机,恢复心理健康,并实现促进成长。但在具体制定目标时,应根据当事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可操作的、可实现的目标4.实施在具体实施干预之前,需要当事人理解,问题的解决和渡过危机需要当事人的积极配合与共同努力,在激发动机的前提下,帮助当事人了解接受创伤性事件的含义需要时间及可能面临各种困难等在短期目标达到,新的应付技能发展起来后,可以确定下一个目标通过不断强化积极变化,症状明显改善,成功解决危机具体实施干预措施包括向当事人解释情感活动是对危机的正常反应鼓励当事人讨论目前的感受鼓励当事人谈述过去和现在帮助当事人理智的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及痛苦增进当事人对现实世界的了解,分清幻想与事实提供应对的策略,帮助当事人建立新的支撑点,从丧失性情绪问题中走出来强调当事人对行为和决定的责任心等5.实现目标和随访经过积极有效的干预,大多数当事人都可以顺利渡过危机,恢复心理健康水平。在实施干预时要根据不断了解到的情况、当事人的反应及干预的进程对干预目标进行验证和必要的调整,并调整干预策略回顾总结时,使病人感到这些新知识已变成他应付技能中的一部分,使他感到现在的他变得比以前更强健,从而增强了他对处理将来应激事件的自信心。
本文标题:23自杀行为与危机干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870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