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开篇•历程:从国家工具形态逐步演变为大众媒介形态;从政治产品演变为文化产品,从国内走向国际,从民族走向世界,从个人行为走向社会行为的过程•视角•敬畏-反思-平视-审视•国家统一的话语权;群体化的话语权;个人化的话语方式;市场占据的话语权•主题:•国家政治;民族精神;人;多元化•三次转变:•第二时期,在技术和观念的共同作用下,完成语言的纪实化,同时确立了真实乃是纪录片的生命的命题;、•第三时期,人成为中心•第四时期:关注社会现实并且步入市场化•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社会发展是•中国电视纪录片的观念发展史•技术发展史•政治化纪录片时期•背景:•创办的对外宣传目的:•题材: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国家领导人的外事活动•和国外定期交换专题纪录片节目的机制•——新闻纪录片时期:只是时间长度上的变化•创建北京电视台:•原因:大跃进;宣传工具的作用•作为早期重点扶植并且采用最多的节目类型,在很长一段时间采用了报道方式,这一时期的电视台被称为新闻纪录片时代•社会形态:•在集体主义和国家利益的观念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那个年代,人们总是处在一个无我、忘我的状态。•三堂会审:中央广播事业局、电视台和电视新闻部三级领导共同预审将要播出的电视新闻纪录片的三堂会审制度,被认为是安全播出的重要保障体系制作方式•声画两张皮:•原因:1、创作设备硬件的制约•2、纪录片观念的影响:格里尔逊,苏联纪录片“形象化的政论”•3、社会功能所需•“中国纪录片总是同新闻报道联系在一起,同时也经常紧密的和政治联系在一起,所以就很难从艺术上获得很大的发展。我在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同行们,长期从来过于受到这样的限制,在纪录片里总是一个模式。总是从上来就解说,上来就规定你怎么想,总想通过语言告诉你应该怎么想,应该怎么做”•——伊文思传播态度•单向性的灌输方式,我说你听,我播你看,自上而下的姿态。•作为一种宣传鼓吹的工具。浮夸之风盛行、形式主义泛滥、政治口号弥漫、空话套话成灾,背离了纪录片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真实原则。•1961年中央命令法文:•“新闻纪录片一定要严格遵守完全真实、完全是真人真事的原则。这是新闻纪录电影区别于故事片的根本特点,违背了这个原则新闻纪录片就完全丧失了机制。组织拍摄的方法是最易助长弄虚作假,今后应停止这种方法”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1992)•纪录片和社会的关系:•1、全国电视的普及,从精英变为大众•2、中国社会百业待兴,要一种精神力量•3、媒介生态环境,电视节目匮乏•——高潮•具有民族精深象征意义的大山大河成为拍摄主体,集体化的人性化的符号•纪实风格的产生和流行:•原因:和日本的合作;伊文思的思想传播•社会环境:1、1978,原动力——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提出求真务实;•2、电视媒介的大众化,传播日常化,从精英到大众的转变,导致传播姿态的转变•3、第一次转型:人文观念的确立•——用正常的平视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现实的世界。•拍摄手法:ENG技术的应用;和国外的合作,纪实美学的传入——将镜头对准了普通人•《望长城》:“长城要拍,但更重要的是拍长城两边的人,长城本身,只不过是一堵奇长的强,象征中国人的脊梁。因此,要舍得把笔墨泼在长城两边的人身上。简言之,就是借长城说国人。”•技术和语言:•技术ENG——纪实语言的物质技术基础。•和日本的合作《丝绸之路》除了带来技术上的新奇感之外,更主要的是带给了我们一些新观念——求真朴实——90年代中国纪录片成为纪实主义的天下•主题:民族精神•社会原因——一次全方位的对民族文化的重新关照和深层反思•纪录片包括:《丝绸之路》、《话说长江》、《话说运河》、《唐蕃古道》、《让历史告诉未来》、《黄河》、《河殇》、《望长城》•创作方式:群体创作•处于探索阶段的纪录片呈现多样化,但未形成风格或者流派,不够贴近真实和现实•播出方式:系列化播出•从《丝绸之路》到《话说长江》:系列化播出就是引导人们形成收视习惯,成为不成文的约定。•传播视角转变:角色互换•《话说长江》:答观众问•《望长城》:每周三次固定播出时间;对记录过程、同期声的重视、对人性的关爱,主持人带领观众……地方台50分钟•1978,《祖国各地》;1989,《地方台三十分钟》,第一个固定的纪实性栏目,面向地方台的纪录片播出平台。•原因:精品意识;系统意识•给地方台一个播出纪录片的渠道和展示他们成就的平台。•作品获奖:《方荣翔》、《两个孤儿》、《半个世纪的乡恋》、《回家》、《龙脊》。话说长江•和日本合作,1983年开播•第一次在我国的大型系列电视片中设立固定的节目主持人•固定时间播出,给观众一个约定•规范化的播出,使观众产生与节目一起成长的感觉。•调动观众参与并和观众进行交流望长城•与日本合作,1991年开播•康庄定调:•1、所有的拍摄素材都必须带有同期声和现场效果声,拍摄意图、主题思想都要尽可能的通过被拍摄体自己表达出来,不允许后期人为地再配声音•2、要重视记录过程•3、长城要拍,但更重要的是要拍长城两边的人,借长城来说国人;•4、对于长城这样的宏大题材,要舍得用篇幅,以免零打碎敲;•5、使用主持人,而且应该是节目中的一个角色,即是观众的眼睛,又是摄像机的镜头,同时还能和被摄体打成一片,完成编导的意图•重要原则:•对声音位置的扶正•对过程的偏爱•对解说的轻视伊文思•特点:1、参与世界最基本的事件,重视对社会主流现实的直接关注和参与;•2、对纪录片语言和风格的不断创新两讲•一、中国纪录片开始,背景、原因,没有解说的创作。•《河殇》、《西藏的诱惑》•二、纪实风格的开始•《望长城》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1998总论•纪录片编辑室•个人化话语阶段•纪录片回归本体,对纪实风格的研究•散文体的纪录片•固定纪录片栏目的出现。《纪录片编辑室》、《生活空间》•对纪录片真实的价值认识一致•然而,过分的纪实风格,损害了纪录片的多样性•关注人,美学、哲学意味加强,然而社会性功能消减,一味的关注小人物和边缘题材,•国际化意识,人类的视角•独立制作的纪录片•1993年:分立•制片人制度•成立纪录片编辑室,中国第一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运作的纯纪录片栏目。•《东方时空》的《生活空间》栏目,老百姓成了电视中的主角•学术界:纪录片的界定、纪录片学术委员会成立•创作视角:平民视角、百姓意识•——超越国家意识、阶级意识、民族意识、阶层意识、去考察人的最为本真的东西,探讨人类共同存在的问题。•《毛泽东》《邓小平》走下神坛•话语方式:个人化•个人化的创作方式,引发个人化的话语方式•——选择一个点、一个人或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作为拍摄对象•——缺少社会责任,纪录片的影响力下降•主题表征:个人的生存状态成为题材最主要的关注点。但选取为社会底层或者边缘人群,社会承载意义不够•创作风格:纪实•淡化观念表达。第一个层面要尊重生活的原貌,谨慎的记录;第二个层面,用素材表达一个观念、传达一个主题。•叙事的背景是隐含的,虚化的社会背景,不带有明确的特定情境•制作群体:群落现象和个人小作坊•纪录片人名利淡泊、崇尚精神独立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表现为小作坊制作的方式。正因为此,纪录片人把拍摄融入自己的生活方式,变成了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形成了非社会化的取向,用个人化的手法和理念,进行一些个人化的表达,导致纪录片在这一时期具有的特点,题材、创作手法等•民间创作群体、独立制作群体•1990年吴文光的《流浪北京》为初始•纪录片栏目•1993年上海电视台成立“纪录片编辑室”栏目,是一档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运作的纯纪录片栏目。“聚焦时代大变革,记录人生小故事”。•1993年,《生活空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要通过一个个老百姓的故事来串联和勾勒中国当代整个社会发展的轨迹•格里尔逊非常强调电影应该反映社会问题,他对被他尊称为世界纪录片之父的弗拉哈迪沉迷于偏远的非现实社会非常痛心,他呼吁,让人们的眼睛从天涯海角转到眼前的生活上,转到家门口发生的与自己有关的事情上•格里尔逊:声音加画面•弗拉哈迪:纪实•伊文思人文化一、人文化纪录片时期——作品的年代•纯纪实,关注小人物和边缘群体、独立创作:《沙与海》、《最后的山神》、《神鹿啊神鹿》、《流浪北京》、《北京的风很大》•二、回答:纪录片到底有没有观点?•《英与白》、《幼儿园》、《阴阳》社会化纪录片时期•对主流社会的重新关注•市场因素,现实的传媒环境•社会责任•变化:小家碧玉到大家风范;从个人独守的闺房到充满活力的现实世界;个人小作坊到栏目流水线;从小农的小本经营到现代意识的模式化和规模生产•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前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主要价值取向;而文献价值和社会价值则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价值取向•媒介环境的变化:节目日益丰富、社会日益娱乐化——市场因素的思考和挑战•谁为纪录片频道投钱?凭什么要为纪录片投钱?•特点:非纪实因素的采用,非纪实作品的出现。•对真实再现的讨论•选题:纪录这个时代的变迁,影响所记录的时代•2003年:归一•2003年《纪事》和《见证》栏目的出现•“坚持以纪实的影像关注时代热点的社会变革事件,关注事件中人物的命运,在对事件负载型的描述中,完成对时代的深刻记录。”•2003年,《鸟的迁徙》首部引入中国的数字纪录电影•第三次转型:社会化的观念•社会化:用社会化的意识重新走入社会;社会责任;影响力的社会化;制作方式的社会化;制作人员的社会化;传播渠道和范围的社会化•主题表征:多元化•从边缘和非中心回归到主流的现实中来•1、关注人:主流的,承载了社会环境的人•2、社会学纪录片•3、动物纪录片•纪录片之大众化•题材选择上,开始考虑受众的口味•拍摄上讲究信息含量•叙事策略上,注重节奏的营造和故事性•注重大众参与和多渠道沟通•纪录片创作风格的多元融合:•1、扮演重现开始大量的使用,虽不乏反对之声,但总体上学界和业界基本认可了这种创作形态。•2、用事实说话,以故事为核心,贯穿悬念,也是一种多元融合的形态;•3、3D数字动画技术、高清设备等新技术在纪录片中被广泛应用。•4、中西融合,用西方的语言风格讲述中国的故事,真人秀式的全景纪录仪式化的事件•三种题材纪录片•新闻价值•历史题材和怀旧题材•人类共同兴趣•——行进中的影视中国。纪事•关注现实:最富有价值的一次回归•纪录片的价值•人文价值•文献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市场化•要求,原因•障碍•纪录片栏目的市场化生存:《见证》•制片人制度和模式化制作•流水线的制作方式,节目的拍摄控制在两周之内,节目的思想内容要靠前期策划来完成•外国纪录片机构落户中国产品阶段•题材回归主流:对社会的责任见证影像志《我们身边的三十个细节》《百年中国》:开始记录历史,体现社会责任纪录片纪实等不等于真实?——创作风格的进一步探讨比较研究《故宫》《紫禁城》自然类纪录片:《森林之歌》《圆明园》、《故宫》——纪录片的市场化运作政论纪录片:《大国崛起》和文献纪录片:《百年中国》
本文标题:纪录片发展历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885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