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理论文章 > 第二讲 小组工作理论基础
华东理工大学EastChina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第二讲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小组社会工作的概述:小组社会工作是一种方法,由知识、理解、原则、技巧组成透过个人在各种社区机构包括个人在小组中以及在社区机构中的小组中籍着小组工作的协助,透过接纳、小组个别化、小组目标决引导成员在小组活动中互动策与方案活动、激励及辅导、组织与程序,以及资源的运用促使成员彼此建立关系,并如:参与、归属、决策、责任感、成就、以个人能力与需求为基础,自动自发,以及调适能力获致成长的经验旨在达成个人、小组、目的在于达成个人行为的改变;小组社区发展的目标民主化的形成;及社区的发展华东理工大学EastChina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社会工作理论参考:宋丽玉等著:《社会工作理论——处遇模式与案例分析》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版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之关系实务工作经验工作处方与指引实务工作验证理论归纳实践归纳演绎实务与理论建构之关系理论与实务相辅相成社会功能与社会职责哲学哲理意识形态知识基础应用科学艺术伦理实施原则基本助人模式与理论技术性实施原则助人的方法、过程、角色实务理论介入项目专业社会工作的实施模式影响理论形成的关键因素:社会工作自身的专业发展需求与专业使命;社会主流哲学思潮;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社会工作理论运用之脉络理论/与社会工作结合之年代主要观点1,问题形成原因2,处遇目标精神分析观点美国-1920年代英国-1930年代1,潜意识决定行为;童年经验对病态人格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个人问题乃源自于内在的精神冲突与防卫机制失败。2,治疗者作为一个案主思考反射的对象,经由自由联想、抗拒与情感转移的运用,使案主洞察潜意识的内涵,以及了解内在的核心冲突。认知行为理论1950年代1,思考决定情绪和行为,人的问题来自于非理性或扭曲的思考、信念、自我告知;过去的成长历程虽然会影响个人现今的生活形态,但是案主现在思考模式和生活形态才是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2,协助个人了解与改变其内在不合理性的思考模式和生活形态,并经由教育、示范和具体行动,促进案主获得正向经验以改变认知和增强正向思考模式。社会工作理论运用之脉络理论/与社会工作结合之年代主要观点1,问题形成原因2,处遇目标心理暨社会学派1950-1960年代1,个人生活的环境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系统,个人行为反应来自他对环境的知觉和感受,因此心理感受和外在行为同样重要;个人功能的丧失或功能不良同时受心理因素与社会环境之交互影响;2,增进个人社会功能,特别是人际关系方面;协助案主应对所面临的困境或问题;除了目前问题的解决之外,更要增加实现案主目的和期望的机会与能力,以促进个人健全的成长,获得心理暨社会适应。人本主义观点1960-1970年代1,未提及2,强调透过助人关系,协助案主发现自我,得以正向发展,达到独立自主和整合。社会工作理论运用之脉络理论/与社会工作结合之年代主要观点1,问题形成原因2,处遇目标危机介入模型1960年代1,当处于压力情境中,个人过去惯用的问题解决方式失灵时,个人将产生焦虑或困扰的情绪,并且处于脆弱状态,若加上其他促发事件,个人即处在当下的危机中。2,协助个人找出引发危机的根源,处理案主的情绪感受并帮助案主学习适当的压力因应方法,以避免未来再次落入危机状态。任务中心模型1970年代1,人是理性的且具有解决问题的潜能,人之所以陷入问题状态乃是因能力暂时受限或环境资源不足。2,协助案主厘清相关的问题优先顺序,并决定欲改变的目标(任务),以及达成改变的具体步骤、方法和执行;透过签约的订定确保案主改变的动机和具体行动,以及具体任务的演练和实施达成问题的解决。社会工作理论运用之脉络理论/与社会工作结合之年代主要观点1,问题形成原因2,处遇目标系统理论1970年代1,系统的生存与平衡需要能量的输入、运作、产出和回馈,并且次系统之间的运作会相互影响;问题的产生乃因个人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的交流不足或失衡,包括资源供给的机会不足或限制;系统除了需维持平衡之外也需要保持开放以与外在系统交流,带来动态的成长,过于封闭的系统将引发能量不足,趋近灭亡。2,协助案主由外在环境获得适切的资源,以确保个人系统的生存;促进个人与环境系统的配适度,增进环境对个人的支持;协助个人在维持静态平衡与动态成长间作抉择和调适。生态观点/生活模型1970年代1,个人的问题乃是个人与其所在空间的生态系统间不协调,个人的生命发展历程中会遭遇一些可预测或不可预测的压力,调适的状况视个人运用环境资源与环境对个人支持的程度而定。2,协助个人提升压力管理的能力;影响社会及改善环境条件以满足个人发展所需;增进个人运用环境资源的能力,协助重建或建立个人与环境的良好交流。社会工作理论运用之脉络理论/与社会工作结合之年代主要观点1,问题形成原因2,处遇目标社会网络干预模型1970-1980年代1,个人社会网络欠缺与社会支持不足会导致人的社会疏理;在压力情境下,社会支持的缺乏将无法缓解个人的压力感、提供因应方法之建议、或提供直接的协助,因而容易产生问题。2,协助个人维持现有网络,避免流失并强化支持功能和关系品质,或是增加网络中的人数和类型,以及社会支持种类,以增加案主的选择,减少对特定人的依赖。基变社会工作1970年代1,资本主义下的政治与经济结构对于弱势族群造成不公平、压迫和疏离是案主问题的根源。2,协助案主意识觉醒,认识其问题的结构因素,提升其自我价值感,重视其物质资源的不足问题,并鼓励案主参与社会运动以彻底改变社会结构。社会工作理论运用之脉络理论/与社会工作结合之年代主要观点1,问题形成原因2,处遇目标女性主义社会工作1980年代1,个人问题即是政治问题,女性的弱势和问题乃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对女性的剥夺;个人的问题根源于性别主义或种族主义造成的权力不均。2,个人目标与社会变迁目标结合,透过结构分析与权力分析,协助女性意识觉醒,进而参与社会改革,长期目标在于除去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以达致女性的解放,短期目标则是女性自我价值感、环境掌控感与社会行动参与的提升;另一方面也重视对女性创伤的治疗。增强权能理论与倡导1980-1990年代1,案主问题来自个人内在掌控力丧失或处于弱势与资源不足;案主的苦痛和困境并非源于个人缺陷,乃是因优势团体的疏离与压迫导致,在心理上产生无力感,并缺乏政治经济参与的权能与机会;2,与案主在平权关系的基础下,增进案主的自我概念、自我效能以重新获得内在资源,并参与倡导以增进案主群的自主权和可用的外在资源。社会工作理论的概念框架:一般特征:目的、意识形态、价值、哲学基础、取向特性;知识基础:对人的看法,对功能的看法,隐含的社会或心理理论基础、行为科学基础;适用对象:关注对象、标的案主对象、处遇层次、标的团体;组成内涵:问题界定或议题焦点,处遇目标、过程、行动、预期结果;Turner(1996)的分类:强调的焦点领域相关理论层面一、强调个人特质1,个人特质是心理层面的2,个人特质是思考面的精神分析观点认知行为学派二、强调运用个人特质个人是有行动者特质的增权观点女性主义观点任务中心模式三、强调个人与社会关系1,个人就是个别的2,个人可以交流的3,个人与社会是息息相关的危机调适模式心理社会学派社会支持网络观点生态系统观点系统理论基变社会工作观点Burrell&Morgan(1979)的分类:基变人文者或者意识提升者(女性主义学派)(增强权能学派)基变结构者或社会改革者(基变社会工作学派)诠释者或意义寻觅者(案主中心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功能论者或修正者(精神分析学派)(认知行为学派)(心理社会学派)(社会支持网络)(生态观点)(危机调适)(系统理论)(任务中心)社会变迁社会管制主观立场客观立场功能论:重视有秩序的人际关系,而案主为环境的客体,其对案主的问题界定为“有问题的人”或“带着问题的人”,干预目标和方向是“修正”个人的病态,修补或维持社会系统以恢复个人的社会功能。诠释者或意义寻觅者:强调案主个人主观经验与自主性的重要性,相信社会是稳定而有秩序的发展,不影响个人的自主性,干预方向在于透过沟通协助案主解释与理解自己的经验,以解除与案主有关自我身份与人生目标的困惑。基变人文者或者意识提升者:视案主为环境的主体者,案主的问题是有其政治性的肇因与缘由。干预上应以基变的实务结构与集体性行动,提升案主的意识觉醒与自控能力为目标。基变结构者或社会改革者:相信个人所在的社会结构是真实而具体的地方,取决于经济社会秩序的物质分配,个人因此成为环境的客体与商品无力对抗冲突社会的影响。案主问题的定义取决于主流社会群体的主张。因此干预的目标与方向在于改变社会结构,透过集体行动要求重新分配社会整体的财富与权力,建立一个均衡与均权的社会。主观学派和客观学派对人及知识本质观点之比较:观点焦点主观学派客观学派1,本体论现象或真实存在何处?唯名论:现象或真实乃个人认知或意识之产物唯实论:现象或真实乃存在个人认知或意识之外2,认识论知识的基础是何?如何传递或沟通?反实证论:主观、心灵无形的;须待体验领悟的实证论:坚固、真实、具体有形的;经过学习取得的观点焦点主观学派客观学派3,人性本质人与环境之间关系如何?人是环境的产物?人可以创造和控制自己的环境吗?志愿论:人在环境中时积极的和主动的行动者;人是环境的建构者;人可以建构或改变自己的环境决定论:人被动的和消极的接受环境所赋予的角色;人是环境的产物;人受环境所形朔和控制4,方法论概念和测量之间的关系?现实中有无普遍存在的法则?如何创造和改变以及诠释所存在的世界?体验觉悟:假设验证:体验觉悟:概念的发展需透过历史回顾、社会结构分析、或特殊场域的亲身参与,始能了解或洞察现实或现象的意义和动力取向或趋势变迁;现象中存有不断消长变化或因地制宜而浮现的相对二元或多重现实;世界现象和现象的意义可以不断地被人循环建构和诠释,层出不穷。假设验证:概念的发展系透过对现实有效可信的测量和超然严谨的实验操控而来;现实中可以发现恒久不变和普遍存在的法则;籍由现实中不变和普遍存在的法制,可以改变现实和世界。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参考:林万亿著,《团体工作:理论与技巧》,五南图书出版股份公司)场域论符号互动论系统理论互动分析小组动力学生态学场域论基本假设:“任何事件的性质决定于包含此一事件的事件体系的关系”,即人类行为是个人与其环境的函数。个人行为由个人内在与个人所存在的社会情境所决定。个人内在包括遗传、能力、人格、健康、信仰、价值等;社会情境指他人的存在或缺席、个人目标的阻力、社区态度等。场域论的主要观点:生活空间:指个人所经验的主观环境,心理事件、包括思考、行动、梦等都是生活空间的函数,人与环境为视为互赖因素的组合体;此时此地:任何心理事件必然被现有生活空间的特质所决定,过去的经验只对现在事件产生间接影响,而不直接导致现在行为;紧张体系:尚未被解决的心理需求创造了一种未解决的紧张体系。未完成的任务使未解决的紧张体系永存,当任务完成,相关的紧张体系即消失,此任务即很少再被忆起。符号互动理论:基本假设:不同的人类行为与互动经由符号与其意义为媒体而履行;个人经由与他人互动而人性化;人类社会是由互动中的人们所组成的最佳建构;人类是积极地塑造自己的行为;意识或思考涉入与自己的互动;人类在执行的过程中建构其行为;人类行为的了解必透过研究隐藏着行为的行动者。符号互动与小组社会工作符号互动有一个启发式的价值是其提供了一个了解行为与小组过程的分析方法论。此外,符号互动理论也使工作者了解个人行为是其与他人互动的结果。提供了“自我身份”的概念。一个人的身份是其对自己的理解,自我身份被视为是社会目标。它不只是安置个人在他人社会世界中的位置,而且也是涉及在社会网络中角色与行动的安置。对于小组社会工作者的启示是如何去理解特殊的个人被其同伴所理解;他人的理解将有效地运用于个人得到自我了解与对他人的理解上。系统理论:(Pr
本文标题:第二讲 小组工作理论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888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