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2019版新课标高考总复习一轮 必修三 3.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种群和群落元单三第第一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NO.1双基落实——系统化·问题化NO.3NO.2考点突破——层级化·重点化演练提能——真题集训验能力NO.3演练提能——课下检测查缺漏返回知识体系——定内容返回核心素养——定能力通过归纳种群数量变化在实践中的应用,养成关注生产实践、学以致用的态度社会责任通过实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及“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掌握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评价能力科学探究通过“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数学模型的分析与比较,培养归纳、比较及运用模型分析问题的能力理性思维通过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生命观念返回双基落实——系统化·问题化NO.1返回基础知识系统化返回知识点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返回2.种群的空间特征(将“”中的内容补充完整)返回知识点二种群的数量变化返回基本技能问题化返回1.据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回答下列问题(1)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2)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3)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4)人们常利用性外激素诱杀雄性害虫,这是通过改变害虫的___________降低出生率,从而降低种群密度。性别比例返回(5)连线年龄组成的类型及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返回(6)分析下列几种生物分别适合使用哪种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①蒲公英②田鼠③蚯蚓④鲫鱼⑤蚜虫⑥跳蝻适合使用样方法的是:;适合使用标志重捕法的是:。(填序号)①③⑤⑥②④返回2.据图回答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问题(1)图甲中表示种群在资源和空间无限的理想条件下的增长曲线是,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自然条件下的增长曲线是。ab(2)图甲中曲线a的数学方程式为,曲线a、b之间的阴影部分表示由于的存在,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目。Nt=N0λt环境阻力返回(3)由图乙可知,一个种群的K值不是的,下列因素中可以使曲线c变为曲线d的有(填序号)。①过度放牧对某种牧草种群的影响②硬化地面、管理好粮食对鼠种群的影响③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对鱼种群的影响④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对本地物种的影响⑤引进某种害虫的天敌对害虫种群的影响恒定不变①②④⑤返回考点突破——层级化·重点化NO.2返回考点一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返回返回1.运用概念图熟记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返回2.明辨种群数量特征的四个易误点(1)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多,种群密度不一定大。(2)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在具体环境中的种群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3)决定种群密度的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年龄组成既能影响出生率,又能影响死亡率,而性别比例只能影响出生率。(4)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组成。但这种趋势不一定能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返回对点落实返回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种群出生率增加,种群密度一定增大()(2)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3)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数量一定能增加()×(4)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5)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密度()×(6)橡树种子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是空间特征;由于微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数量特征()√返回2.(2018·安徽六校联考)下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B.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①、②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特征④,进而影响种群数量解析返回探究以实验为途径——追根溯源·理解更深返回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返回1.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的比较①调查期间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②标志物对所调查动物生命活动无影响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注意事项调查程序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调查对象标志重捕法样方法方法项目返回2.样方法的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处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如图:注:图甲为方形样方,图乙为圆形样方,实心圈表示要统计或测量的个体,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径。返回3.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应注意的问题(1)调查对象要选熟悉的又容易计数的植物。如一般不选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而选择个体数目容易辨别的双子叶草本植物。(2)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跳蝻等也可用样方法调查。(3)植物的大小不同,样方面积也应不同。如乔木的样方面积为100m2,灌木为16m2,草本植物为1m2。(4)选取样方时,要注意随机取样。对于方形地块常用五点取样法,狭长地块常用等距取样法。返回对点落实返回3.(2017·全国卷Ⅲ)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在用样方法调查时,选取的样方过小,可能导致收集到的数据较少,偶然性较大,因此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或者增加样方的数量,C、D项不合理,B项合理。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不需要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A项不合理。答案:B返回4.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2(1hm2=10000m2)。在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在一夜间对布氏田鼠进行初捕,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3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进行重捕,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项目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个体数(只)雄性个体数(只)初捕32321418重捕3641818返回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B.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7/9C.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44只/hm2D.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低解析:跳蝻活动范围小,一般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根据两次捕获的田鼠中雌雄个体数可得种群中性别比例为♀/♂=(14+18)÷(18+18)=32/36=8/9;标志重捕法理论计算公式N=M·nm,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即m值减小,N值会增大;该草地中布氏田鼠的平均密度为32×36÷4÷2=144(只/hm2)。答案:C返回归纳拓展利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误差分析返回利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误差分析设种群数量为A只,第一次捕获B只并标记,第二次捕获了a只,其中有b只被标记,根据公式BA=ba,得A=aBb。由此分析可知:①若由于某种原因,如标志物易脱落、被标记个体的被捕机会降低、标志物导致被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在被标记个体稀少处捕获等,造成b偏小,则A偏大。②若由于某种原因,如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次捕获且在被标记个体密集处捕获等,造成b偏大,则A偏小。③若在调查期间,调查区域有较多个体出生和死亡或迁入和迁出,也会造成估算中出现较大误差。返回考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返回返回1.正确区分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数学模型:Nt=N0λt(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特别说明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即K值)后,将停止增长种群数量每隔一定时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曲线特点受环境条件,如空间、食物、敌害等的制约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前提条件“S”型曲线“J”型曲线返回2.明辨关于K值的三个易误点(1)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最大值;种群所达到的最大值会超过K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环境会遭到破坏。(2)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3)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返回3.熟记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包括增长、波动、下降,甚至消亡。影响因素有:(1)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如种内斗争)和种间关系(如种间竞争、捕食等)。(2)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3)人为因素: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砍伐森林,猎捕动物,环境污染等。返回4.正确区分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率(1)含义:①种群增长率: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即:增长率=一定时间内增长的数量初始数量×100%。②种群增长速率:指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斜率),即增长速率=一定时间内增长的数量/时间。返回(2)计算方法:假设某一种群的数量在某一单位时间t(如一年)内,由初始数量N0增长到数量Nt,则该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计算公式分别为: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100%=[(Nt-N0)/N0]×100%(无单位);增长速率=(末数-初数)/单位时间=(Nt-N0)/t(有单位,如个/年)。返回对点落实返回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种群数量的变化就是种群数量的增长和波动()×(2)一个物种引入新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3)不同种生物的K值各不相同,但同种生物的K值固定不变()×(4)种群数量变化不仅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5)种群“J”型增长曲线中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均恒定不变()×返回2.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种群的种内斗争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解析:环境容纳量只代表种群数量的一个平均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在这个平均值的上下波动;种内斗争可以改变种群数量,但不会改变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没有环境容纳量;植食动物在冬天由于食物减少,所以环境容纳量较小。答案:B返回返回[典型图示]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分析返回[问题设计](1)图1中曲线是“J”型增长曲线,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理想条件。曲线是“S”型增长曲线,前提条件是是有限的。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由的有无造成的。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甲乙资源和空间环境阻力返回(2)图2中“J”型增长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曲线分别是,“S”型增长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曲线分别是。甲、丙乙、丁返回对点落实返回3.图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对应的值后,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D.cd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解析返回4.下图为某种群的(K值-种群数量)/K值随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设K值=200)。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曲线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呈负相关B.在S1点时不存在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C.渔业捕捞后种群剩余量最好控制在S3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K值-种群数量)/K值越小,种群增长
本文标题:2019版新课标高考总复习一轮 必修三 3.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905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