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海洲中学)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广东省中山市海洲初级中学陈小玲(陈远超修改2011-11-15)鲁迅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他是浙江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家作品广东省中山市海洲初级中学陈小玲(陈远超修改2011-11-14)《且介亭杂文》1935年12月编订,收入了1934年鲁迅创作的杂文。在这本杂文集的命名中,鲁迅用了“损形”的修辞手法,“且介”分别是租界二字的一半,即“租界”的意思。当时,鲁迅生活在上海北四川路,这是帝国主义越过租界范围以后修筑马路的区域,被称为半租界。鲁迅以杂文集名告诉读者,这些杂文创作于“半租界的亭子间”,表达了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无比愤懑之情。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统,管它冬夏与春秋。广东省中山市海洲初级中学陈小玲(陈远超修改2011-11-14)自嘲时代背景(详):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当时,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沦陷,但中国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等,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1934年4月,国民党的反动政客戴季陶和下野的北洋军阀头子段祺瑞等,又发起请第九世班禅喇嘛:在4月28日至5月18日,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求佛菩萨来保佑”。还说什么“今则人心浸浸以衰矣!非仗佛力之加被,未由消此浩劫”。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发表了《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资产阶级的走狗文人,也一口一声地狂吠“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那,究竟是什么样的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呢?在同年9月25日,鲁迅先生写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予以有力的驳斥,文章指出中华民族仍有许多“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在,而这些人正是民族的脊梁。广东省中山市海洲初级中学陈小玲(陈远超修改2011-11-14)时代背景(略):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他们这样做只能瓦解斗志,甘做亡国奴。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广东省中山市海洲初级中学陈小玲(陈远超修改2011-11-14)杂文:不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地说理,而是用文艺性的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特点:1、篇幅短小,取材广泛。2、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像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3、冷嘲热讽、幽默风趣。4、说理生动、议论生动。文学体裁:文体形式:三要素: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广东省中山市海洲初级中学陈小玲(陈远超修改2011-11-14)议论文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论证方式:驳论:用正确的观点披露或驳斥错误的观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立论、驳论论证方式:立论、驳论立论文的一般结构形式是:直接反驳一、提出论点:是什么,不是什么;要什么,不要什么。二、进行论证:为什么,怎么样。三、做出结论:所以是什么,不是什么;要什么,不要什么。间接反驳驳论文的一般结构形式是:一、摆出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树靶子)二、批驳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射靶子)三、指明错误的实质或危害(打倒靶子)从正面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用正面论据证明自己的论点朗读全文,将不会读的字音圈出来,体会文章语言的特色。1.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玄虚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哄骗。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xuánkuāng论证结构阅读第1-2段,回答问题1、这是一篇驳论,那么文章在一二段中摆出的对方的论点是?对方的论据又是什么?(课文中找,划出来)2、用一句话来归纳文章一二两段的主要内容。一、提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一、(1-2)提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论据论点: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只希望着国联现在:一味求神拜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阅读3—5段,回答问题1、根据文段的内容,你觉得对方的“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这个观点能够成立吗?为什么?作者从哪个角度来论证?不能。因为悲观论者早就失掉了自信力,只有“他信力”,失去的是“他信力”,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直接反驳二、(3-5)直接反驳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阅读6—8段,回答问题1、作者直接反驳了对方的观点之后,需要马上摆出自己的观点,你认为作者摆出的观点是什么?他又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的呢?三、(6-8)间接反驳论点:我们有关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论据:从古到今有满怀自信的“中国脊梁”阅读第九段,回答问题1、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从结构上说,这一段在全文中是结论部分,它起到照应题目,对题目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的作用。四、(9)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论证结构一、(1-2)提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论据论点: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只希望着国联现在:一味求神拜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二、(3-5)直接反驳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三、(6-8)间接反驳论点:我们有关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论据:从古到今有满怀自信的“中国脊梁”四、(9)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小结本文是一篇驳论文,首先摆出对方错误的论调,接着从对方论据不能推出论点来直接批驳,然后提出正面论点作间接批驳。最后以古今都有“中国的脊梁”来证明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语言探究1、辨析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说明“状元宰相”“地底下”指的是什么。(课后练习二)(1)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2)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4)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5)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1)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中国人:状元宰相:地底下: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2)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4)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5)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指广大人民。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指所有的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2、第1段最富于讽刺意味的文字是:“总自夸”、“只希望”、“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3、“他信力”“自欺力”有什么的表达效果?•由“自信力”衍生而来,是对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的讽刺。•运用仿拟的修辞手法,将敌论的自我麻醉,自欺欺人的本质充分揭露出来,也增强了文章逻辑力量。拓展思维1、文中“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你是如何理解的?能不能举例说明?作者强调他们在当时和现在有什么实际意义?⑴“埋头苦干的人”⑵“拼命硬干的人”指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如毕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等人。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人。⑶“为民请命的人”⑷“舍身求法的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如屈原、关汉卿、海瑞、包公等人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商鞅、谭嗣同、玄奘、法显等人2、“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你能举出当时一些具体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于9月20日和22日连续发表宣言,提出“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战斗口号。•在党的号召和领导下,全国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运动,坚决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1931年9月至12月,曾发生三次规模很大的学生请愿运动。3、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人的脊梁”?•只有称得上“脊梁”的人才算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评价中国人应该去评价这部分人,在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抗日军民才能算是“中国的脊梁”,而不是开头提到的哪些。2、如何理解“要论中国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中的“中国人”、“状元宰相”、“地底下”?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中国人:TheEnd
本文标题: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海洲中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924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