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方剂学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少(汉)淳于意方剂学绪言一、什么是方剂?1方剂的字面含义方:规定,规矩。“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剂:规定性。“排比而整齐谓之齐,参差而不齐谓之齐”2“方剂”含义的最早论述:《汉书.艺文志》“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深浅,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剂,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所以,方剂决不是简单的药拼凑而成的,也并不是任何一张处方都是符合要求的方剂。一、什么是方剂?3“方剂”一词的最早来源:“方剂“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前后,《梁书·陆传》(南北朝前后)记载:“襄母卒患心痛,医方须三升栗浆……量如方剂”一、什么是方剂?4方,是指治疗方法,剂,是指剂型和剂量。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合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方剂的组成原则,妥善配伍,具有特定剂型和用法的中医处方。也称汤头。与西医处方相比,重药重方思考:一张完整的方剂应该包括什么内容?一、什么是方剂?清代名医何鸿舫处方中成药处方举例中药饮片处方举例注意药物的炮制法应标明。药物的特殊煎服法也应标明。是否用道地药材。定义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方剂学的任务通过一定数量常用方剂的讲授,阴道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方剂以及临证组方能力,并为今后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二、方剂学及其任务三、方剂学的性质基础类课程的主干课连接理论与应用的桥梁课四、方剂学主要内容1.基础方:针对基础病机,基础证型所确立的方剂,如四君子汤、四物汤,较少单独使用。2.代表方:代表著名医家学术思想的方剂,如大补阴丸、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3.常用方:在临床应用过程当中公认的有效的方剂,如普济消毒饮、藿香正气散。这三类方剂可以兼跨。本门课程要学习的知识点背诵和熟记一定数量的基础方、代表方和常用方。掌握方剂的功用、主治及临床运用(辨证及加减)。理解每首方剂的组方原理,掌握方剂的配伍规律。近似方剂的比较。五、方剂的学习方法1.紧密联系已学各科知识。2.正确处理理解和记忆的关系。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4.背诵一定数量的方歌。5.加强预习与及时复习。总论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主要特点:复方的产生和形成。认识单味药阶段(三皇五帝,夏商周)代表著作:《五十二病方》一、先秦时期(萌芽)《五十二病方》成书时间:战国时期(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主要内容:载方283首(能够辨认的197首)学术贡献:现存最古老的一部方剂著作。相当于民间医学的水平。说明有复方的应用。二、两汉时期(形成)主要特点: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初步总结了治则治法,并提出了对组方的基本结构要求,从而奠定方剂学理论基础;其二是总结了一批行之有效的著名方剂。代表著作:《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成书时间:战国时期主要内容:载方13首。学术贡献:1.确立治则2.归纳治法3.记载方剂及剂型4.组方结构、配伍方法、用药宜忌等理论为方剂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成书年代及作者:东汉末期,张仲景著;主要内容:载方323首。学术贡献:1.首创融理、法、方、药于一体;2.历用不衰的经方。启发了后世方剂学;被誉称之为“方书之祖”。三、魏晋南北朝(积累期)主要特点:动乱时期,注重实用。以搜集和整理前代医家及民间的单方、验方为主。代表著作《肘后备急方》《刘涓子鬼遗方》《肘后备急方》成书年代及作者:晋·葛洪主要内容:1000左右。学术贡献:辑入简、便、效、廉之单方、验方。大量的急救方法和方剂。如“取青蒿一握,绞取汁,尽服之”治疟。《刘涓子鬼遗方》外科方重用大黄四、隋、唐时期(进一步积累期)主要特点:政府及医家注重医药方书的编撰,使方剂向无限方向发展《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成书年代及作者:唐·孙思邈主要内容:载方7300余首学术贡献:总结了唐以前的医学成就,记载了唐以前主要医学著作的医论、医方、诊法、针灸、导引、按摩、食养等内容。病证结合的分类。《外台秘要》成书年代及作者:唐·王焘主要内容:收方6000余首学术贡献:引录大量医学著作,收集了盛唐及海外方,是研究唐以前医学的重要文献五、宋金元时期(全面发展期)主要特点:1.金元四大家充实了方剂的新内容2.注释、剖析方剂的专著的出现,发展了方剂学的理论。《伤寒明理·药方论》3.专科方剂的出现及由博返约的趋势,使方剂向系统和简约方向发展《小儿药证直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代表著作《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成书年代及作者:宋代·由陈师文等主要内容:载方788首。学术贡献: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典”。收载很多基础方:四君子,四物汤,二陈汤,平胃散、逍遥散,其他的如至宝丹、牛黄清心丸、苏合香丸、紫雪丹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最早曾名《太医局方》。徽宗崇宁间(1102-1106年),药局拟定制剂规范,称《和剂局方》。大观时(1107-1110年),医官陈承、裴宗元、陈师文曾加校正。成五卷21门、收279方。南渡后绍兴十八年(1148年)药局改“太平惠民局”,《和剂局方》也改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后经宝庆、淳祐,陆续增补而为十卷。成为现存通行本。《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将成药方剂分为诸风、伤寒、一切气、痰饮、诸虚、痼冷、积热、泻痢、眼目疾、咽喉口齿、杂病、疮肿、伤折、妇人诸疾及小儿诸疾共14门,788方。均系收录民间常用的有效中药方剂,记述了其主治、配伍及具体修制法。记载许多名方。《伤寒明理论》成书年代及作者:金·成无己学术贡献:《伤寒明理论·药方论》旨在分析20首伤寒经方,是中医药学史上第一部专门剖析方剂理论的著作,用《内经》君臣佐使理论剖析组方原理,开创“方论”之先河。《小儿药证直决》个体医家的代表学术贡献:专科方书,儿科专书记载名方:六味地黄丸、导赤散、泻白散、泻黄散、泻青丸金元四大家相关著作刘完素(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黄帝素问宣明论方》。芍药汤张从正(张子和)《儒门事亲》李杲(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朱震亨(朱丹溪)《格致余论》、《丹溪心法》六、明清时期(繁荣期)1.明代侧重在药方共融;《本草纲目》复方1000余首,方和药密切联系。2.方剂的文献整理进一步加强3.清代方论书很多,规范教学由博返约,适合于师带徒的教材,歌诀类方书的出现。代表著作:《普济方》《医方考》《医方集解》《普济方》成书年代及作者:明·朱橚主要内容:共载方61739首。学术贡献:现存最大的古方书。《医方考》成书年代及作者:明·吴崑学术贡献:方剂学发展史上的第一部方论专著。“考其见证,考其名义,考其事迹,考其变通,考其得失,考其所以然故。”《医方集解》成书年代及作者:清·汪昂学术贡献:开创了新的综合分类法(22类分类法)。适合初学者,教材性质。汪昂还著有《汤头歌诀》七、进一步发展期(共和国成立后)主要特点:1.大量古代方书校勘出版2.大量方剂工具书的出版《中医方剂大辞典》3.教材出版不断更新4.近代实验的加入《中医方剂大辞典》成书年代及作者:南京中医药大学主要内容:载方96592首。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1.治法:即治疗方法。指临床辨证审因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内经》奠定了治法的基础。《伤寒杂病论》将治法具体用于实践。融理、法、方、药为一体。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中明确提出治法,将诸多治法概括成“八法”。2.治法具有多层次的特点:治疗大法:针对某一类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比如八法。具体治法:针对具体证候所确定的治疗法则。比如清热化痰、温经散寒止痛3.治法具有多体系的特点:六经治法体系卫气营血治法体系三焦治法体系脏腑治法体系第二节方剂与治法的关系1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从历史的发展看,先有药,后有方,再有法。2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方剂必须针对病机,体现治法。“方以药成”“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从属于法。以法统方:以法组方,以法遣方,以法类方,以法释方。“八法”“八法”为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所归纳出来的八种治疗大法。其谓:“论治病之方,则有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第三节常用治法◆汗法定义: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之六淫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适应病证:外感表证;麻疹初起,疹发不畅;水肿初起,腰以上水肿(阳水);疮疡初起有寒热表证;疟疾、痢疾而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等表证者。比较明显的发汗作用仅为手段◆汗法分类:病邪之性质:辛温发汗、辛凉发汗、体质强弱:扶正解表(温阳、益气、滋阴、养血)使用注意:辨清病邪的性质中病即止,慎勿过量,一般三五副即可。兼顾兼挟病证不宜久煎,比如银翘散的服法◆吐法定义:是通过涌吐的作用,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适应病证: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的癫狂、喉痹;干霍乱吐泻不得;属于病情急迫而又急需吐出之证。特点:病位居上,病势急爆,体质壮实,内蓄实邪◆吐法使用注意:体虚、产妇、孕妇慎用。吐后调养脾胃止吐方法:冷稀饭、冷开水;姜汁冲服;一两厘麝香冲服。◆下法定义: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在肠胃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适应病证: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停痰留饮;瘀血积水;宿食不消;虫积胃肠的饮食糟粕宿食、水饮、痰瘀血或者积水◆下法分类:根据病邪之性质种类及正气之强弱: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使用注意:辨清病邪的性质。如不遵守,表现为滥用寒下中病即止,慎勿过量,顾护正气。◆和法定义: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作用,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和为圣度”《内经》此为广义的和法。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戴天章《广瘟疫论》注意:补而不滞、滋而不腻、补而兼通不是和法。狭义的和法◆和法分类: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胃肠适应病证:邪犯少阳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温法定义:是通过温里祛寒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里寒证来源:寒从中生,外寒直中。针对不同来源的治法:外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温法分类: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使用注意:不可过用:“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内经》)“以息相吹,微微生火”(柯韵伯)真热假寒证,不可误用。◆清法定义:通过清热、泻火、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适应病证:里热证经热:散漫之热郁热:蓄聚之热壅遏气血,腐败血肉——局部红实热热毒肿疼痛,或见脓血热陷心包,心神病变,甚则神昏热实互结热证热结瘀热互结痰热互结水热互结虚热◆清法分类: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寒、清退虚热。使用注意:不可滥用,注意顾护正气真寒假热证,不可误用。◆消法定义: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消法适应病证: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症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疮疡肿毒初起阶段。◆消法分类:消食、理气、理血、祛湿、化痰、驱虫等使用注意:治宜缓图,难以速效。常与补法等结合运用。下法与消法的区别共同点病位病势正气状况下法消除有形实邪:气、血、痰、食、水、虫等以胃肠道为中心,少数如胸水偏于上病程短,病势急正虚不明显消法全身都可出现,病位较宽病程长,病势缓邪实正虚◆补法定义: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结合脏腑又有不同的脏腑气
本文标题:1新 方剂学总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925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