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学生课业负担状况调查与分析
学生课业负担状况调查与分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已提出多年了,各级教育部门也不止一次下发文件,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根据近年来我们对部分临近学校的调查,发现至今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本文结合调查所得实际情况,就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作一分析。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状态过分紧张。尽管学生在校时间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始终处在精神过度紧张的状态之中。除了体育课、规定时间的活动课和短暂的课间休息,学生几乎没有什么自由活动时间。午间的两个小时,本该是让学生放松一下的时候,而现在的校园里却都是静悄悄的一片,学生一般都在教室里做作业或自修,有的还有教师或学生管着。有的学校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学生午间不得在校园里游荡,必须在教室里自修。很少看到课间有学生在开展体育活动。2、课外作业布置超量。大多数学校都有两种作业:一是规定在学校里完成的,叫“课后作业”,再是要求回家后完成的,叫“家庭作业”。关于家庭作业,国家教育部有明确规定,小学一至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它年级不超过1小时,初中各年级不超过1.5小时(按中等水平学生完成的时间计算)。但根据我们对某班学生“每天用于做家庭作业的时间是多少”的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回答能够在1.5小时以内完成的为26.8%,能够在2.5小时以内完成的为48.7%,回答需要2.5小时以上的有24.5%。学生作业负担有多重从中可见一斑。学生的书包仍然没有什么减轻,一些学校教师存在着集体订购练习资料的现象,每到开学时,要求学生到指定书店购买指定的练习资料,并规定这种资料必做必改,使学生不得不买。3、各种形式的考试十分频繁。市教育局《关于认真贯彻执行〈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小学和初中每学期只在期末进行一次学科考试,禁止举行期末学科考试以外的任何学科考试或变相的学科考试。义务教育阶段一律不得进行区域性学科会考。”而实际上,多数学校各种名目的考试仍然十分频繁。大多数学校都有期中考试;许多学校特别是乡镇学校甚至还有变相的周考、月考、阶段考、单元考之类,部分学校还有给学生成绩排队的情况;有的还组织区域性统一批改。考试原本是检验教学效果和了解学生学力基础的一种手段,而实际上考试的功能已被严重异化,成了给学生施加压力的重要手段。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造成的危害危害之一:严重损害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由于学业负担过重,导致学生正常的睡眠时间得不到保证,我们对部分学生“每天睡眠时间是多少”的抽样问卷调查中发现,36.5%的学生为7小时左右,30.2%的学生为8小时左右,只有33.3%的学生回答在9小时左右。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长期疲于奔命,其学习强度超过了中小学生正常的生理负荷,久而久之会形成“学习疲劳症”。表现为身体素质差,体重、身高不达标,身材不匀称,精神不振作,精力不集中,视力下降等等。现在一些中高年级的学生近视率已经超过向社会公布的程度。同时,长期的课业负担的重压,致使一些少年儿童产生了逆反心理,甚至出现诸如缺乏爱心、缺乏热情、性格急躁、甚至厌恶生活等一系列不良心理现象,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危害之二:扼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过重的课业负担面前,学生成了书本的“奴隶”、资料的“仆人”,其学习过程成了一个被动的强制过程,是“逼我学”,而不是“我要学”或“我想学”。这种“压迫式教学”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荡然无存。长此以往,必然导致依赖性和懒惰性的养成,思想的奴化,主人翁意识的衰减,责任意识的缺失。而人的思想的奴化、主人翁意识的衰减、责任意识的缺失则必将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危害之三:抑制学生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成功的教育总是以兴趣为先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充分发展各自的个性特长。但是,长期以来,一些急功近利的严重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行为,则严重扭曲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剥夺了少年儿童的童心和乐趣,严重障碍着少年儿童全面地、主动地发展,制约了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过重的课业负担致使学生的智力受到掠夺式的开发,书山题海挤占了学生发展个性特长的时间和空间,剥夺了学生发展个性特长的天赋和机遇,使他们过早地失去了童年的乐趣,也严重影响了潜能的后续培养与发展。危害之四:制约了教育事业自身的发展。学生作业负担过重,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就加重,陷入“学生忙于作业、教师忙于批改”的恶性循环之中。教师根本没有精力去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更没有时间去给自己充电,去学习教育理论,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成了纯粹的使用工具。教师潜在资源的枯竭将是教育莫大的不幸,这种由教育自身酿成的恶果反过来制约了教育事业自身的发展。危害之五:给教育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学校的一切办学行为和教师的一切教育行为都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一些学校在教育中欺上瞒下、弄虚作假、言行不一的不良行为不仅有辱于学校的自身形象,也有辱于教育的形象,在学生、学生家长的心目中、在社会中留下了极坏的影响。三、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顽疾”久治难愈的根源1、陈旧的思想观念我国历史上曾长期处在封建社会,那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十年寒窗苦,金榜题名时”等陈旧观念,深深地印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脑子里。过去是读书做官,“学而优则仕”,反映在现代便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在众多人的眼里,只有考分才是硬道理,升学率便是教育质量,学生考上大学便是培养人才这种错误的观念根深蒂固,因而“素质教育”虽然也轰轰烈烈,但“应试教育”却是扎扎实实,学校之间从未放松过为升学竞争而暗暗地角力,升学目标仍以极大的惯性取代着人和社会综合发展的目标。2、社会的利益驱动一些地方分管教育的政府领导,误将升学率看成是反映自己政绩的量表,因此像下达工业生产指标那样地给教育部门提升学率要求。于是通过层层分解,层层转嫁,最后把压力落在了学校和广大教师的头上,升学率的高低成了考核学校以及教师工作实绩重要的刚性指标。学校为了生存、为了名声、为了争取到一些优质生源,由此获得某些经济上的利益,不得不给教师施压。教师为了面子、为了名气也就不得不给学生施压。在教学资料方面,一些出版社和一些非法出版商都把眼睛盯着学生的口袋,各种练习资料铺天盖地,五花八门的练习用书充斥图书市场。一些不法商人更是变换着手法,使出低折扣、高回扣的诱招,进行上门推销。一些有实权的教育管理部门,也暗中盘算着如何扩大甚至独吞资料市场的这块蛋糕。3、时代的供求矛盾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困难,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一直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这是升学率竞争长期难以缓解的重要原因之一。早些年,大家都为高考升学而竞争,近几年,大家又为升入重点高校而竞争。在初中和小学,大家又为能够升上重点高中和名优初中而竞争。因为学生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一旦升入了名优初中或重点高中,将来升入重点高中或重点大学就有了保障,于是逼着让孩子提前进入了升学率竞争的怪圈。只要教育资源供求矛盾依然存在,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则将是一个长期问题。4、滞后的教育评价教育的许多方面,如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道德行为规范的培养、师资队伍自身的建设等等,其成果是很难以简单的数据来加以量化和测试的。尽管几年来我们对教育质量的评价已经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除了文化考试以外,目前尚未找到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科学方法,尚未建立起科学评价的标准体系。所以在没有刚性的监督措施加以保证的前提下,就会导致一些学校或教师去追求急功近利的教学效果,只顾追求近期的分数而忽视长远的人才质量。教育的短期行为就会随之而生。5、参差的教师素质据笔者的一项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某农村小学教师中,教育理论水平较高者为5人,占19.2%;课堂教学较好者为8人,占30.77%;教学基本功较强者14人,占53.84%;教学研究较好者为6人,占23.08%。这些统计数字虽然不能全面准确地表明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水平状况,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队伍教育素质的不足。在教育活动中,相当比例的教师不能系统地掌握运用教与学的科学规律,只是跟着感觉走,或受周围环境左右照葫芦画瓢。一些年龄大的教师不能更新教育观念,教育艺术长期徘徊在多年前的水平上,而且还有意无意地左右着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形成一种消极的同化效应。由于受自身教育艺术水平的制约,大部分教师就不能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就只能使师生双方都大量增加投入,以弥补效率低下的不足。在如此情况下,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成了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竞争。另有一些教师迄今仍置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于不顾,受旧教材知识体系的影响以及某些练习资料的误导,将课本内容随意地进行拓展和加深,人为地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四、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对策要克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任何想靠一个文件几个不触及根本的措施就解决问题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它,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从根本上消除它产生的根源,才能有令人满意的结果。首先,还是要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仅仅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事情,也不仅仅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事情,也是各级政府的事情。要站在促进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高度,出于对人民、对社会负责的高度责任感,首先规范自己的管理行为与办学行为,优化教育环境,营建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和谐校园氛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本来就是人为的结果,是思想没有统一的产物。如果大家都真正提高了认识,端正了思想,统一了步调,又有法律和制度的保障,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控制学生在校时间,控制练习资料,控制课外作业量,还会有什么困难的吗?其次,要进一步建立与完善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尽管这几年,上级教育部门领导在教育质量评价改革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在文化课考试中突出了实践性知识的考查,突出了知识的灵活应用和综合应用,小学思想类学科还实行了开卷考试,对学生的评价类型了做了相应的改革。但是,评价改革还是很不完善的,还需要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标和社会发展战略等,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的标准体系,如建立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质量测评标准、各年级各科目教师的教学效果测评标准、各类学校学生各阶段素质发展测评标准等,以学生素质的全面测评代替片面的书面考试,从而把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注意力导向素质的全面提高、个性的和谐发展。再次,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首先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使人人都有为人师表的道德水准,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够真正关心学生的终身发展。其次要充分调动教师不断加强自身业务修养的积极性。在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要把教师的地位、待遇与其教育水平和教学效果直接挂钩,拉开待遇档次。在任职资格上,不仅要有学历的规定,还要有教育水平等级的规定。在职称评定中,要以教学效率为主要依据,不搞论资排辈,促使不断加强自身业务修养、提高教学效率成为教师普遍的追求。最后,要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和教育督导工作。要制订必要的管理条例,把办学思想是否端正作为考察、选拔、罢免干部和评定职务、评比先进、工资晋级的重要依据,在制度上加以保证。同时,要充分发挥各级督导组织的监督职能,加强巡视,对各地各校贯彻教育方针,执行教育计划的情况进行监督。要进一步强化教育督导组织的督查职能,既要对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过程进行监督,以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减少失误,又要对决策的执行过程进行监督,以及时纠正偏差;还要对贯彻实施的结果进行监督、了解,并及时反馈给同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利决策者根据实施效果进行目标和策略上的自我调节。只有把督导组织的这些作用都充分地发挥出来,严格贯彻教育方针,严肃执行教学计划、控制学生的课业负担,才有组织上的保证。
本文标题:学生课业负担状况调查与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930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