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49社会心理学戴维·迈尔斯第1章社会心理学导论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就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又如何互相关联的种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二、社会心理学的重要观点1、我们构建起社会现实;2、我们的社会直觉的力量是强大的,但有些时候是很危险的;3、态度塑造行为4、社会影响塑造行为;5、性格倾向塑造行为6、社会行为同样也是生物性行为;7、对他人的感受和做出的行为有时候是积极的,有时候则是消极的社会思维社会影响社会关系1、我们构建起社会现实相似的情景,截然不同的反应:取决于我们不同的想法2、我们的社会直觉的力量是强大的,但有些时候是很危险的我们所知的比我们知道自己所知的还要多;直觉出错批判性思维3、社会影响塑造行为我们所处的情境真的非常重要(从众)4、个人态度和性格倾向塑造行为待别人多一份温情,他们便也会显得更可亲可爱5、社会行为同样也是生物性行为心与身是统一体。我们是生物、心理与社会的产物。自然选择(求偶与交配;憎恶与伤害;关爱与分享);遗传性三、社会心理学与人类价值观1、直接影响:价值观影响研究课题、人群类型、分析目标2、间接影响:科学的主观性(我们对现实的知觉会为我们的预期所左右,这即是关于人类大脑的一个基本事实)“客观现实的确存在,但我们总是透过信念与价值观的眼镜观察它们。”隐含价值观的心理概念(心理学家所表达的是他们自己的个人价值观)价值观隐含于我们对心理健康与自尊的文化定义中,隐含于我们对有关生活的心理建议中,隐含于我们的心理学标签之中。2/49“是”与“应该”间无通途(一旦我们从对事实的客观描述偏转到了对“应该如是”的说明陈述时,我们便把自己的价值观纳入其中。)“这是什么”;“这应该是什么”。性行为:何者为正确,何者为不正确四、我早就知道了:社会心理学不过是常识而已吗1、事后聪明式偏见常识的一个问题在于,我们在知道事实之后才想起它的存在。事后聪明总比先见之明来得明显容易。事后聪明式偏见常导致人们对自己的判断与预测做出过高评价。2、几乎绝大多数心理学实验所得出的可信结论看起来都有些像常识,当然,这都是在你知道结果之后。3、几乎任何结论都会因谚语格言的解释而变成常识。4、常识总是在事后证明是正确的。我们需要科学的理由:帮助我们区分真实与幻影,区分真正的预测与简单的事后聪明。第一编社会思维第2章社会中的自我一、焦点效应: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度。二、透明度错觉:如果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情绪,那么别人很容易注意到。事实上,我们可能比自己意识到的还要模糊不清。(我们所受的折磨,别人不太可能会注意到,还可能很快就会忘记:别人并没有像我们自己那样注意我们)三、其他自我感觉与社会之间的影响1、社会环境对自我觉知的影响。(在非洲;美国人;自己是美国人)2、带有自利色彩的社会判断(人并不是完全客观的,并不能总是对事件做出冷静的判断。)3、自我关注激发的社会行为(对自我形象的关注促使我们做出很多行为)4、社会关系有助于我们界定自我。四、自我概念:我是谁(一)我们世界的核心:我们的自我感觉1、自我参照效应:当评判其他人的表现和行为时,我们经常本能地将其与我们自己的行为相比较。我们经常把自己看作是某件事情的主要负责人,而实际上我们只是在其中扮演很小的一个角色。2、可能的自我:我们可能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二)社会自我的发展3/491、我们扮演的角色:角色会被我们逐渐接受;角色扮演成为现实观察到的自我可能是自我暴露的;我们现在的自我感觉可能也会支持我们的观点。2、社会同一性:社会身份;3、社会比较:我们生活的绝大部分是围绕社会比较而进行的。当和竞争对手做比较时,我们常常认为竞争对手占有优势,以保护我们动摇的自尊。4、成功和失败:全力以赴并取得成功会使人感到更加自信有力;问题和失败会导致低自尊。(感觉紧跟现实)5、其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并不是别人实际上如何评价我们,而是我们觉得他们如何评价我们。(自我膨胀)镜像自我:个体把别人当作镜子来进行自我感知。(三)自我与文化: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四)自我认识(我们的自我认识存在有趣的缺陷)1、解释我们的行为人们会误以为某种外部意愿是(或不是)其行动的原因。人们有时会犯错。2、预测我们的行为当进行自我预测时,最好的建议是思考过去在相似情境下的行为。要预测你的未来,就应思考自己的过去。3、预测我们的感觉在消极事件之后我们尤其会倾向表现出“影响偏见”——高估情绪事件的持久性影响。人们会忽视自己心里免疫系统的速度和力量,包括其合理化策略,忽视、原谅和限制情绪创伤。(我们是有恢复力的。)4、自我分析的智慧和错觉双重态度:我们关于人或事的自动的内隐态度通常与受意识控制的外显态度不同。自我报告常常是不可靠的,自我理解中的错误限制了主观个人报告的科学性。个人证言具有强大的说服力量,但是这有可能是错误的。牢记这种潜在的错误可以帮助我们较少地产生受人胁迫和上当受骗之感。五、知觉到的自我控制自我概念确实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想象你的积极可能性会让你更可能计划和制定一个成功的策略。(一)自我效能4/49自我效能(多大程度上感觉自己有能力去做一些事情):对自己能力与效率的乐观信念可以获得很大的回报。(二)控制点控制点:命运的主宰者(内部控制点);环境的牺牲品(外部控制点)维吉尔《埃涅阿斯记》:“他们能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有能力。”(三)习得性无助与自我决定1、习得性无助:当动物和人经历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时,他们就会习得一种被动和无助感。“好病人”:被动的配合可能对医院的效益有好处,但是却不利于人的健康和生存。对你做的事和别人对你做的事失去控制可能会演变成令人不愉快的压力事件。促进个人控制系统确实可以真正地增强个体的健康和幸福。2、有限的自由:拥有一些无法反悔的事情会让人们心里感觉好一点。尽管自由会走向极端,但个人控制总的说来还是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3、自我效能的主要来源是对成功的体验。4、相信自己有能力和效率的人以及那些内控的人,比那些习得性无助和悲观绝望的人会应对得更好,并取得更大的成就。六、自尊在综合方面对自己感觉良好的人,在其特殊的自我图式(“我具有综合能力”)和可能性自我上会发出玫瑰色光芒。(一)自尊动机面对失败,高自尊的人会认为他人也和自己一样失败,并夸大自己相对于他人的优越性,以维持自己的自我价值。人们最嫉妒那些即使同行里的佼佼者又是情敌的人。1、社会拒绝会降低我们的自尊,同时增强我们渴望被接受的意愿。(被抛弃的痛苦,寻求接纳和认同)(二)自尊的阴暗面1、受伤的自尊引发了报复性行为。2、那些试图通过变漂亮、富有或受人欢迎来寻求自尊的人,对真正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的东西却视而不见。3、对自我形象少关注一些,多注意培养自己的才能和发展人际关系,因为这些最终会给你带来更大的幸福感。七、自我服务偏见(一)对积极和消极事物的解释1、人们把成功归结为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却把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5/492、我们总是将成功与自我联系而刻意避开失败对自我的影响,以此保持良好的自我形象。(二)每个人都高于平均水平,这可能吗1、戴夫·巴里:无论年龄、性别、信仰、经济地位或种族有多么不同,有一件东西是所有人都有的,那就是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相信,我们比普通人要强。(伦理道德;工作能力;优点;驾驶技术;聪明才智;忍耐度;赡养父母;健康;洞察力;摆脱偏见)2、相对于客观行为维度(如“守时的”),主观行为维度(如“有教养的”)会引发更强烈的自我服务偏见。3、我们还会认为自己擅长的事情是更重要的,因为这样有利于维持我们的自我形象。(三)盲目乐观1、由于相信自己总能幸免于难,我们往往不去采取明智的预防措施。2、盲目乐观如同傲慢一样,是失败的先兆。3、防御性悲观主义4、要想在学校里获得成功和出类拔萃,既需要足够的乐观精神以支撑希望,同时也需要足够的悲观心态以激起对利害的关注。(四)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1、在观点方面,我们过高地估计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这种现象被称为虚假普遍性。2、塔尔玛德:“我们并不是客观地看待事物,而是总是从我们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事物。”3、虚假普遍性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我们的归纳性结论只是来自一个有限的样本,而这个样本显然还包括我们自己在内。4、虚假独特性效应:我们把自己的才智和品德看成是超乎寻常的,以满足自己的自我形象。某种行为越不常见,我们就越容易高估它的频率。5、自我服务归因,自我恭维的比较,盲目乐观,以及认为自己缺点的虚假普遍性,所有这些倾向是导致自我服务偏见的根源。(五)对自我服务偏见的解释1、我们很容易想到这样的画面,自己开始洗衣服,但我很少能意识到自己置之不理的次数有多少。2、我们寻求自我认识,渴望评定自己的能力。我们寻求自我证实,渴望验证自我概念。我们寻求自我确认,尤其希望能提升自我形象。自尊的动机也促进了自利偏见。6/49罗伯特·勃朗宁:“你脑子里想得失什么,你就会去寻找什么。你将会得到你期盼的结果。”(六)自我效能和自我服务偏见的反思1、取笑别人的人其实和被取笑者一样可笑。2、高自尊和自我服务偏见总是形影不离。3、自我服务偏见的适应性对自我的积极信念同样会激发我们去努力(自我实现预言),并在艰难岁月中保持希望。4、自我服务偏见的不良适应在神学中,傲慢一向居于七宗罪之首。虚伪的谦逊其实是为了掩饰个体认为自己真的优于众人的想法。七、自我展示(一)虚伪的谦逊1、获胜后的危险:一种表面化的感谢只是为了表现谦逊,而在道谢者自己内心里,荣誉还是归于自己的。(避免嫉妒或怨恨)(二)自我妨碍1、有时人们通过设置障碍物来阻扰自己获得成功。这种行为决不是一种故意破坏自我的行为,而恰恰是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2、自我妨碍有利于我们把失败归于一些暂时的或外在因素而非自己的天赋或能力的匮乏,从而可以保护我们的自尊和公众形象。3、措施:减少重要赛事准备;为对手提供有利条件;消极做事(三)印象管理1、自我展示:我们想要向外在的观众(别人)和内在的观众(自己)展现一种受赞许的形象。2、我们大多数人处于行骗专家式的高自我监控和榆木疙瘩式的低自我监控这两个极端之间。生活中最了不起的成就,和最让人沮丧的挫折,都来自对自己高标准的预期。第3章社会信念与判断一、我们如何解释他人(一)归因因果关系:归因于个人还是情境归因理论:我们怎样来解释人们的行为。1、性格归因;情境归因2、通常情况下我们不是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性格就是归因于外在情境。7/493、推断特质:不寻常的行为则能让我们更多地了解这个人。4、常识性归因:大家都一样,你不一样,你的问题?其它的问题?(二)基本归因错误1、基本归因错误:当我们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会低估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高估个人的特质和态度所造成的影响。(当归因涉及到我们自己的个人利益时,基本归因错误会表现得更为明显。)2、这种归因错误是难以避免的,即使人们清楚地意识到某人的行为反应是受自己的影响,他们仍然低估外在因素的影响。3、我们通常认为他人的行为就是其内在性格意图等内部特点的直接反映。(其实不是)4、如果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聪明的人和有社会地位的人更容易犯归因错误。5、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归因错误当我们解释他人行为的时候,我们会犯基本归因错误。而对于我们自己的行为,我们却通常用情境因素来解释。(三)我们为什么会犯归因错误1、认知和情境意识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不同:当我们成为行动的执行者时,环境会支配我们的注意;而当我们观察别人的行为时,作为行动载体的人则会成为我们注意的中心,而环境变得相对模糊。聚焦观点偏见:聚焦在谁身上,内视角观点在随时变化:回忆中情境会更被关注自我觉知:我们在自己关注的地方寻找原因。我们越是缺乏在不同情境下观察人们行为的机会,就越容易将其行为归因于他们的人格使然。(当我们描述陌生人时,我们才会稳固地贴上内在特质的标签。)文化差异(四)基本归因错误的原理是什么1、对应偏见:行为是内在倾向的相应反应。2、归因错误的根本性在于它在本质上影响着我们的解释。(五)研究归因错误的必要性1、幻想通常是我们将复杂的信息简单化策略的副产品。2、这是社会
本文标题:社会心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930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