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浙江大学当代中国经济课程 第三讲_中国工商业经济
第三讲中国工商业经济李建琴副教授/博士Tel:87953272E-mail:zjhzljq@126.com第四讲中国工商经济22020/2/9本讲主要内容中国工业经济中国商业经济中国工商企业第四讲中国工商经济32020/2/9一、中国工业经济第四讲中国工商经济42020/2/9工业与工业经济工业(industry)指采掘自然界的物质资源,以及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按照中国统计局的分类,工业具体包括:(1)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如采矿、晒盐、森林采伐等;(2)对农副产品的加工、再加工,如粮油加工、食品加工、缫丝、纺织、制革等;(3)对采掘品的加工、再加工,如炼铁、炼钢、化工生产、石油加工、机器制造、木材加工等,以及电力、自来水、煤气的生产和供应等;(4)对工业品的修理、翻新,如机器设备的修理、交通运输工具的修理等。在统计上,工业分为三个大类:采掘业(MiningandQuarrying)、制造业(Manufacturing)、电气煤气和水生产供应(Production&SupplyofPower,Gas&Water),具体包括39个行业。第四讲中国工商经济52020/2/9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年的经济恢复以及经济过渡期,中国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工业化基础和工业经济计划体制。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经济从计划体制逐渐向市场体制转变,中国也从一个落后的工业小国发展为现代工业大国。中国工业发展进程可以概括以下四个时期: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7)计划经济体制时期(1958-1977)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1978-现在)中国工业发展的四个时期第四讲中国工商经济62020/2/9这个时期恢复工业和国民经济面临着极大的困难:部分地区尚待解放,新解放区土匪活动猖獗;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并于1950年10月发动朝鲜战争,中国不得不进行抗美援朝;国内的财政赤字加剧,通货急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各项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又受长期战争破坏。3年内,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对民族资本及个体手工业的改造,初步建立了计划经济的工业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并发展了工业经济。1949~1952年,工业总产值由140亿元增长到349亿元,平均每年增长34.8%;1952年工业总产值超过了抗日战争以前的水平,比1936年增长了22.5%。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3)第四讲中国工商经济72020/2/9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7)这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通过对资本主义工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制定灵活的经营组织形式,建立了一大批公私合营工业企业和手工合作社,大大地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发展。到1957年,中国已初步建立高度集中、计划调控的工业经济管理体制,即政府部门与工业企业之间形成垂直的行政隶属关系,中央政府按计划统一调节工业生产、流通、分配等活动,工业企业由各级政府的管理部门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公有制工业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高度集中的工业经济管理体制,一方面,对集中人力、物力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由此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另一方面,企业生产投资完全依赖于政府计划,排斥市场机制作用,割断了工业企业与市场的内在联系,使得企业失去了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容易引起企业投资膨胀,效益低下,以及整个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第四讲中国工商经济82020/2/9计划经济体制时期(1958-1977)中国进入第二、第三、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工业生产全面展开,但在工业生产向前发展的同时,受到很大的挫折。这段时期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大跃进”时期(1958~1960):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反映了中国人民渴望迅速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但在急于求成的“赶超战略”下,盲目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最终对工业和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经济调整时期(1961-1965):针对“大跃进”,1961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在保持计划经济体制不变的前提下,尝试一些新的工业管理措施,工业生产不断得到了恢复。“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毛泽东提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1966年5月亲自发动和领导了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受“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中国工业生产采取了许多冒进措施,制定不切实际的计划,违背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结果使得工业生产遭受很大的挫折,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第四讲中国工商经济92020/2/9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工业经济(1978-)1978年12月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的方针,开始了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工业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彻底放弃计划体制,逐步建立市场体制,改革企业管理权限,简政放权,扩大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自主权。1979年开始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1980年决定实行“分级包干”、“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1981年开始试点“利改税”;1992年党的十四大,推行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1993年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8年政府行政机构改革,撤销政府直接管理企业的部门,政府与所管理的企业脱钩;发展多种企业所有制结构和组织形式,特别是,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在中国不断发展壮大,在工业生产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采取多种方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如企业改制、兼并、重组、破产等。第四讲中国工商经济102020/2/9随着工业管理体制由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彻底转变为市场体制,中国工业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企业效益不断提高,工业生产迅速增长,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平均每年以两位数增长,中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位次不断提升,如钢产量1978年为世界第5位,1999年上升为第1位;电视机1978年为世界第8位,1990年上升为第1位。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改变了轻、重工业长期失调的局面,初步实现了二者的协调发展。90年代以来基础产业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缓解了基础产业的“瓶颈”制约,提升了高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地位。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通过改制,效益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逐年加强;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地区布局有了很大改善。第四讲中国工商经济112020/2/9衡量工业经济的总量有两个指标:一是工业增加值,它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二是工业总产值,它是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工业总产值的计算中包括了中间品的价值,而工业增加值指标没有包括中间品的价值,只计算最终工业品的货币价值,因而工业增加值指标更能反映工业经济真实情况。衡量工业经济总量的指标第四讲中国工商经济122020/2/9表11952-2007中国GDP与工业增加值的变化年份GDP(亿元)工业增加值(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1952679.0119.817.6419601457.0568.239.0019651716.1546.531.8519702252.7828.136.7619752997.31244.941.5319804545.61996.543.9219859016.03448.738.25199018667.86858.036.74199560793.724950.641.04200099214.640033.640.352001109655.243580.639.742002120332.747431.339.422003135822.854945.540.452004159878.365210.040.79200520062007183867.9210871.0246619.077230.891310.9107367.042.0043.3043.54第四讲中国工商经济132020/2/9图1工业增加值指数(以上一年为100)“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以后“大跃进”1950196019701980199020006080100120140160195819651970197819851988199219551961196719741976198119861990year20011957第四讲中国工商经济142020/2/9图2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195019601970198019902000162024283236404448521620242832364044485219601966196219681990%year——工业增加值比例---第二产业增加值比例第四讲中国工商经济152020/2/9从表1看,从1952年到2007年,中国的工业增加值不断增加。以当年价格计算,中国工业增加值2007年为107367亿元,1978年为1607.0亿元,1952年为119.8亿元,2007年是1978年的近67倍,是1952年的896倍。扣除价格水平的影响,中国的工业仍然逐年增长。(见图1)从图2看,1978年以前,实行“工业赶超战略”,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增加,1960年达到39%;“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业比例出现较大波动,随着经济结构和体制的不断调整,工业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加,1978年上升到44.3%;从1978年到1990年,工业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1990年为37%,其原因是中国为传统农业大国,工业化水平较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第三产业逐渐发展,占GDP的比重不断增加,而工业生产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而1992年邓小平南巡以后,加大工业化改革力度,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工业占GDP的比重从1991年的37.4%上升到2007年的43.54%。第四讲中国工商经济162020/2/9中国工业增长的国际比较20世纪后半期以来,中国工业经济增长较快,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以1995年为100,中国工业增加值指数2001年为177.2,2002年为194.2;美国2001年为124.6,2002年123.7;德国2001年为117.8,2002年为112.6;印度2001年为135.4,2002年为152.6。但是在工业增加值的绝对值上,中国与世界发达国相比有很大差距。以第二产业增加值(工业+建筑业)进行比较:从绝对数来看,中国的工业经济与发达工业国家相比,无论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上看,都有很大差距。以1995年为不变价格,中国2002年的工业增加值和建筑业产值之和为5909.72亿美元,而德国为7414.27亿美元,美国为20490亿美元。从世界工业发展趋势来看,工业占GDP的比重越来越小,世界各国工业占GDP的平均比重不到40%,发达工业化国家(美国、法国)的比重不到30%,但中国2007年的比重为43%以上,而且近几年有比重上升的趋势,这反映了中国工业经济仍处于发展的中级阶段。第四讲中国工商经济172020/2/9轻工业指主要提供生活消费品和制作手工工具的工业,具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如食品加工业、烟草加工业;另一类是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如服装和其他纤维制造业等。重工业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生产资料的工业,可分为下列三类:(1)采掘(伐)工业,是指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2)原材料工业;(3)加工工业,是指对工业原材料进行再加工制造的工业。轻工业业与重工业的划分第四讲中国工商经济182020/2/9图3重工业与轻工业之比及其变化196019701980199020004060801001201401601802001964197219781985199419681974198119901998%重工业与轻工业产值之比第四讲中国工商经济19202
本文标题:浙江大学当代中国经济课程 第三讲_中国工商业经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937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