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八年级下册音乐全册教案(人教版正稿)
第一单元绿色家园欣赏《九寨沟音画》《瀑布与溪流》,《日出》单元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九寨沟音画》选曲《瀑布与溪流》、《大峡谷组曲》选曲《日出》,领略“保护环境、关爱地球、热爱大自然”这一人类共同主题,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热爱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2、通过欣赏《九寨沟音画》选曲《瀑布与溪流》、《大峡谷组曲》选曲《日出》,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艺术美感,在聆听音乐时想象音乐所表现的情景,并能够正确辨别、选择有对比性的描写景物的音乐。教学重点:聆听音乐时想象音乐所表现的情景,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艺术美,能正确辨别、选择有对比性的描写景物的音乐。教学进程:一、猜猜看导入:师出示九寨风光短片,请生猜猜它是我国哪个风景名胜区?(设计意图:在猜猜看的游戏环节,提高学生兴趣,从而引出—“九寨”)二、新课教学:1、播放《神奇的九寨》,了解九寨五绝。2、师:音乐如何描绘九寨风光,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九寨沟音画》3、简介管弦乐组曲《九寨沟音画》(原为作者为纪录影片《九寨沟梦幻曲》创作的电影音乐。该影片于1995年5月荣获第二十二届波兰克拉科夫国际电影节作曲奖。后由作者根据电影音乐重新改编创作为大型管弦乐组曲。全曲分五个乐章…)…3、欣赏《九寨沟音画》选曲《瀑布与溪流》提问:(1)音乐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请学生根据其所听到的音乐选择画面,追问学生根据音乐的何种特点得出上述感知,引导学生在音乐要素方面进行分析。(2)再次聆听《瀑布与溪流》音乐,教师在欣赏过程中给予适当点拨。4、欣赏《大峡谷组曲》选曲《日出》(1)幻灯出示莫奈的“日出”,联系巴金的散文“海上日出”,请学生谈谈日出印象。(2)思考该给这幅画配置怎样的音乐(3)聆听《大峡谷组曲》选曲《日出》(4)思考:乐曲可分为几部分?[三部分外加引子与尾声](4)分析作品:引子由定音鼓轻柔微弱的滚奏主音开始,小提琴用泛音随入,然后单簧管奏出缓缓上行的音阶,三支小号随后间歇地加进,奏出一种鸣叫的声响。在这样的音乐烘托下,长笛奏出两句具有主题音乐特色的华彩旋律,第一句很像是清晨的鸟鸣,第二句着意描绘朦胧的晨曦景色。第一部分:伴奏音乐继续保持引子的气氛,先由英国管,然后再用长笛,奏出表现日出的主题音乐。随后,主题又变奏重复,仍由英国管和长笛相继奏出。这段音乐每次出现的最后长音中,加上由钟琴和钢琴重复奏出主题的片段,好像是峡谷中传来的回声。中间部:音乐转入G大调,开始由圆号演奏上行音阶,转由木管组和钢琴奏出,并以继续上行模进的形式,然后由弦乐奏出主题旋律。随后,这个旋律转为D大调,并以卡农形式奏出。接着这段音乐忽然变得明亮而富有朝气,尤其是偶尔出现的钟琴音响,更像那晨曦闪烁的光芒。再现部:音乐转入属调,主题和变奏的主题,这两个旋律以复调的手法在高音区出现,然后割断音乐的旋律又与中间部的主题形成复杂的复调关系,并又转回D大调。这时音乐变得非常热烈。最后音乐停在E大调属七和弦的长音上面,这时竖琴开始出现连续的刮奏,将音乐推向高潮,我们似乎看到那光芒万丈的骄阳已经升到天际。尾声:以各部分主题的主要动机汇集成复调形式,在乐队的全奏中出现,音乐显得非常活跃,而且富有欢欣的情绪。最后,音乐转为急板,在辉煌的音响中结束。第二单元《西南情韵》《阿西里西》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1、引导学生喜欢我国彝族音乐,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彝族的音乐传统,培养学生热爱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2、通过学习彝族民歌《阿西里西》,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情感。3、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使学生置身于彝族山寨,在欢快、热情的彝族歌曲声中,充分展开想象,了解彝族风俗人情,初探彝族民歌的音乐元素。2、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各项学习活动并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三、知识与技能:1、有兴趣地学唱歌曲,能用自然圆润、略带弹性的声音和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阿西里西》,并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设计表现形式。2、在歌唱中注意音乐基本表现要素的作用,如力度、速度、音色等对歌曲表现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通过各种手段的学习,在理解的基础上,积极主动的把《阿西里西》的风格特点恰当自然的表现出来。二、难点: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掀起各环节的小高潮,以获取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具:多媒体课件、钢琴、红绸、彝族民族服等教学过程:课堂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阶段课前播放《阿细跳月》的MTV,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走进音乐教室时就走进了彝族山寨。1、组织学生进行肢体活动节奏型是即兴的,动作采用彝族舞蹈的素材三步一跺、三步一跳、吸跳、击掌等。2、教师演唱一首歌曲《赶圩归有秩序的进入教室并分组坐好准备上课。1、学生随教师打节奏作肢体活动。2、学生欣赏教师的演唱然后各抒己见。课前几分钟的肢体活动即可以放松师生情绪,拉近师生关系,又可以为下一步的彝族舞蹈创编提供了素材,作好了铺垫。在这一环节中还注意渗透了同学间的合作关系。来啊哩哩》。问题:你知道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吗?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有什么联想?是什么因素使你产生了这种联想?3、根据学生的回答作恰当的总结和评价。4、对于“彝族”同学们了解多少?5、教师利用课件梳理有关内容。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等省,有十几个支系。彝族崇尚火,是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火把节,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彝族民居、服饰、歌舞、乐器等。(彝族啊哩哩载歌载舞的节日欢庆的场面节奏感强欢快热烈……)3、学生互相点评。4、学生交流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关彝族风情的知识。5、聆听教师简介,感受西南风情。教师的真情演唱引出彝族民歌的风格特点,使学生从音乐的角度去分析感受,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多媒体课件演示相关内容,为教学创设了意境,学生视听结合走进彝族山寨了解民俗风情。课件的背景音乐是童声合唱《阿西里西》,已经在不自觉中进入到新课教学中。二、学唱歌曲1、导语:今天我们就到彝族山寨和那里的同龄人交个朋友。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他们的性格。2、播放课件《阿西里西》。3、从歌曲中你了解了彝族少年的性格怎样?阐明理由(着眼于速度、力度、情绪、音色等音乐要素去分析。)哪句旋律最具彝族民族特色?4、同学们:你发现了什么问题?1、认真聆听歌曲《阿西里西》。2、讨论交流老师的提问。(活泼开朗、热情好客、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等。速度稍快、力度变化丰富、情绪热烈欢快、音色清脆明亮等。)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如:“阿西里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音乐的角度去分析歌曲为唱好歌曲做好铺垫。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只是组织学生讨论、猜想,并不告诉他们答案,待到唱会歌曲后从中体会出来。学生提出歌曲中的疑问时,教师要范唱该乐句,加深学生对旋律的认识。)5、教师范唱歌曲,帮助学生自学。6、有困难吗?师生帮助解决。(教师在此处是一个服务者,必要时可以弹琴、播放录音等。)7、通过演唱体会“阿西里西”、“丘都拉迪嗡啊”是什么意思了吗?“阿西里西”是我们的好朋友。“丘都拉迪嗡啊”是表示欢乐情绪的衬词,无实意。8、指导学生分别用不同的力度、速度、音色演唱歌曲,说说带来的不同感受。9、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来源与生活、经过一代一代口头传唱、加工改编才流传下来,我们同学们也肩负着着一重担,现在我们就来小试身手吧。10、小结本环节。“丘都拉迪嗡啊”……)4、听范唱找出歌曲中哪句旋律印象最深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哼唱出来。5、提出不会唱的地方,师生帮助解决。6、组织学生展示学唱成果。7、在练习的过程中尝试力度、速度、音色的变化给歌曲表现带来的不同效果,寻找小组喜欢的方式演唱歌曲并展示。8、小组讨论:联系生活创编情绪适合的歌词并展示。9、小组互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作学习的主人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此环节采用自主学唱歌曲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充分体现“学为主,教为辅”的学习新策略。学生可以确定目的、选择活动的方法、自我管理调控。在感性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分析,关注音乐要素对表现音乐作品起到的重要作用。创编歌词是培养学生创作能力的体现,引导他们善于观察、热爱生活,使一些优美的旋律赋予新生命。三、火把节的盛况1、导语:彝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就是火把节,在火把节之夜,村村寨寨都要点上火把,穿上节日的盛装,围着篝火唱歌、跳舞。拓宽视野,感受舞蹈与音乐结合所产生的艺术魅力。为白天,男子们参加摔跤、赛马、斗牛、斗羊、爬杆等活动;女子们主要是唱歌、跳舞、有的向比赛的优胜者敬酒。同学们,我们就去参加一次火把节吧!2、巡回指导学生。(可以利用课前集体舞的素材三步一跺、三步一跳等。)3、彝族舞蹈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许多人一起表演。让我们随着欢快、热烈的音乐,一起跳起来。同学们准备好了吗?4、小结本环节。1、各小组长带领本组成员设计火把节上的表演形式。2、各小组展示。3、女同学拉起一个内圈,男同学拉起一个外圆,老师和几个同学在圆心甩红绸,以示篝火。随《阿西里西》的伴奏边唱边舞。每一个学生提供参与音乐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合作意识。师生共同舞蹈构成一幅热情奔放的画面,体现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及团结向上的精神面貌。四、结束语:音乐是人们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窗口。祖国的西南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除了彝族外还有苗族、侗族、傣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或多或少的接触过他们的民族音乐文化,如:苗族飞歌、侗族大歌、傣族孔雀舞、壮族的《刘三姐》等都是经典之作。(教师各表演片断引起学生更大的兴趣,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下节课老师会陪同学们一起走进祖国的西南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让我们下次再见!谢谢大家!瑶族舞曲教学目标:知识:了解我国“瑶族”风土人情,初步感受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风格特点。技能:引导学生结合音乐要素(力度、速度、情绪等)听赏音乐,进一步培养其音乐感受、欣赏能力。通过课前、课堂实践活动,培养主动学习音乐的兴趣。思想: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情趣,增强和培养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操。课型:本课是一节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课时:一课时。难点:音乐旋律中变化的力度、速度、情绪与塑造音乐形象的关系。重点:了解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风格的主要特征。教法:音乐视听欣赏与对比分析、讨论探究相结合。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欣赏《爱我中华》问: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有多少个成员,你都知道哪些?听乐曲片段(瑶族舞曲)问:这么美妙的音乐来自哪个民族?导入新课。二、二进入新课(一)人文介绍。瑶族风情、文化艺术铺垫(学生结合屏幕简介“盘王节”由来,介绍“长鼓舞”等极具“瑶族”特点的“瑶族文化”),教师补充。1、瑶寨简介(屏幕出现瑶寨风情并配以文字介绍)(盘王节和长鼓舞)2、《瑶族舞曲》(作品背景介绍略)(二)初听全曲,了解全貌1、乐曲描绘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表达瑶族人民怎样的心情?你是从乐曲的哪些特点中得到这样的感知的?全曲可分为几个部分?2、学生讨论3、教师总结:全曲描绘了瑶寨人在节日的夜晚,围坐在篝火旁,载歌载舞的热烈场景。结构为:A+B+A’三大部分(三)分段欣赏1)第一部分之第一主题1)听一听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思考:音乐给你怎样的感受,构成音乐的主要音符为?第一主题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有什么不同?2)播放第一部分第一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教师结合欣赏简单介绍羽调式3)听一听第一部分的第二主题,思考:主题二与主题一比较有何异同(四)学生讨论,教师小结(主题二由主题衍化而来,在速度、力度方面同第一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播放第一部分第二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2)第二部分主题3)欣赏第二部分主题,提问:与第一部分比较,音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令你想到了怎样的情景?4)播放第二部分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五)完整地再次复听全曲,鼓励
本文标题:八年级下册音乐全册教案(人教版正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940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