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4柳永词两首望海潮第二单元课文导入1.词产生于(),兴盛于(),是一种可以合乐歌唱的新诗体。隋唐宋2.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因词“合乐而歌”,故又称(“”)或(“”)因词的句子往往长短不齐,故又称(“”)诗余曲子曲子词长短句3.()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是一首词调的名称,它决定词的()、()、()首词可以没有(),但绝不可没有()标题词牌字数句数平仄标题词牌5.按作家风格流派,宋词可分为()和()其代表作家(词人)分别是()()等;()()()等。豪放派婉约派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姜夔4.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其字数分别为()、()、()。小令中调58字以内91字以上长调59—90婉约派四大旗帜“闺语”:李清照“别恨”:晏殊“情长”:柳永“愁宗”:李煜词的有关知识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3.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阕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岳飞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柳永其人•柳永,北宋词人,福建人,出身于官宦门第,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文化艺术熏陶,但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他们家三兄弟(三复、三接、三变)都有文名,时称“柳氏三绝“。•原名三变,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叫柳七,柳永做过屯田员外郎等小官,所以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个性化特点: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被誉为“才子词人”•“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肯以低身俯就这些女子,肯看她们心上的伤痕。”•柳词从题材方面看,大体可分三类:写都市生活和风光;写男女间的恋情;写羁旅行役之苦。柳永(约980--约1053年),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外。仕途不顺飘零沦落自由张狂•第一次赴京赶考,落榜了。第二次又落榜。按说,补习补习,完全可以东山再起。可不服输的柳永就是沉不住气,由着性子写了首牢骚极盛而不知天高地厚的《鹤冲天》。发牢骚的柳永只图一时痛快,压根没有想到就是那首《鹤冲天》铸就了他一生辛酸。没有几天,柳永的《鹤冲天》就到了宋仁宗手中。仁宗反复看着,吟着,越读越不是滋味,越读越恼火。特别是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真是刺到了宋仁宗的痛点上。三年后,柳永又一次参加考试,好不容易过了几关,只等皇帝朱笔圈点放榜。谁知,当仁宗皇帝在名册薄上看到“柳永”二字时,龙颜大怒,恶恨恨抹去了柳永的名字,在旁批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自称:“奉旨填词。”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柳词•善于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市民情调。•能创造性地运用铺叙和白描的艺术表现手法。•注重抒情的自我化。1.柳词特点柳词•大量创作慢词长调,大大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两宋慢词的时代,实自柳永开启的。•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2.柳词的影响及柳永的贡献何为慢词?慢词,主要是从体制上来说的,和体制短小的小令相比,慢词的篇幅较大,少则八九十字,多则一二百字。慢词的出现改变了小令一统天下的局面,体制的扩大相应地扩充了词的内容涵量,也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柳词•代表作:《雨霖铃》《八声甘州》《蝶恋花》《望海潮》。•词集《乐章集》。3.柳永作品柳词•写歌妓及与歌妓的恋情。•自抒羁旅行役之苦和离别情绪。•写都市风光及替歌妓祝寿祝酒之辞。4.柳词内容《望海潮》是柳永为了与早年的好友孙何相见而作。柳永在杭州生活期间,对杭州的湖光山色、风土人情有着亲身的体验和深厚的感情。当时旧友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驻守杭州。因身份悬殊,门禁森严,两人无由相见。柳永就写下了《望海潮》这首词,先在歌伎中传唱,结果很快就让孙何听到了。问及词作者原来是故人,孙何便请柳永前去赴宴。写作背景参差绕堤沙天堑珠玑罗绮竞豪奢重湖叠羌管千骑(cēncī)(dī)(qiàn)(jī)(qǐ)(shē)(chóngyǎn)(qiāng)(jì)诵读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杭州地处东南,形势优越(美好),湖山优美,三吴的都市,钱塘(杭州)自古以来十分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雄壮的钱塘江广阔无边。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遍地飘香,十里的荷花争奇斗艳。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山水烟霞的秀美风光。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1.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样的内容?研读课文品味鉴赏【提示】上片主要写杭州美丽和繁华;下片主要写西湖美景和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2.词中描写了那些景物?【提示】烟柳、花桥、风帘、帐幕、云树、怒涛、青山、桂花、荷花、烟霞。3.上阕从哪些方面表现了杭州的形胜与繁华?——地理位置重要——社会条件优越——有长期繁盛的历史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三吴都会东南形胜繁华总写分写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4.词的下阕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杭州风貌?下片西湖湖山之美重湖桂子荷花百姓生活愉悦羌管菱歌嬉嬉长官生活休闲千骑乘醉吟赏祝愿官员: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重湖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景美叠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课文分析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人美老百姓:详和快乐达官贵人:与民同乐”弄“:潇洒欢快“泛”:轻盈愉悦“嬉嬉”:怡然快乐“拥”:气派威风“听”:品酒赏乐“吟”:吟诗作画5.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提示】“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点明了词人写作目的是拜谒孙何,借以赞颂他政绩卓著。“好景”,表层意思是指杭州的美好景观,实际代指其政绩成就。直接称颂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并预祝他能早日被召回京城。最末两句虽有粉饰升平的味道,却也部分程度的反映了北宋初年繁荣奢靡的社会现实。6.《望海潮》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情感?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1.从地理位置上看【东南重镇】2.从历史传统上看【自古繁华】3.从自然景观上看【西湖、钱塘江】4.从市井面貌上看【建筑精美、人口密集】5.从百姓生活上看【安居乐业】惊叹赞美艳羡问题探究1.“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为人们津津乐道,西湖有许多景物,为何独写“桂子”和“荷花”?重难点解析【点拨】桂子和荷花是代表杭州典型景物。白居易《忆江南》中有“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之句,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可见桂子和荷花最能画出西湖的美景,从而展现杭州的风姿。【提问】2.“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有何深意?【点拨】好景,除写湖山胜况,市井繁华,还暗送颂孙何政绩良好之意;“归去凤池夸”则暗含入朝执政之意。两句歌颂并祝福孙何任满报政于朝。课文分析结束语写作动机与目的:赞美、祝愿、应酬之意不着痕迹。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艺术特点•层层铺叙,情景交融;•白描写景,清新自然;•对仗工整,音律谐婉,刚柔相济,语意妥帖。讨论: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本词就运用了“点染”的手法,请加以说明。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点染”是诗词的一种艺术手法。“点”:抽象的评点(总写)“染”:具体的描述(分述)点染间不能有其它相隔,必须是一气而下。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总)——点重湖叠巘清嘉(总)——点居住环境华美,钱塘景观壮阔,百姓生活富(分)——染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分)——染分析《望海潮》中哪些是“点”,哪些是“染”?•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词的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作者用铺陈渲染的手法表现了杭州的美丽和富庶,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小结本词课文小结退出
本文标题:《望海潮》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957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