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例1】为了探究口腔的分泌液中是否有蛋白酶,某学生设计了两组实验,如图所示。在37℃水浴中保温一段时间后,1、2中加入适量双缩脲试剂,3、4不加任何试剂,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A.实验②B.实验①C.实验①、实验②都能D.实验①、实验②都不能试管及操作1号2号3号4号H2O2溶液(mL)2222FeCl3溶液(滴)——2—鲜肝研磨液(滴)—2—2HCl溶液————NaOH溶液————蒸馏水(滴)2———保持温度(℃)3737370(1)1号和2号试管对比得出的结论是(2)2号和3号试管对比得出的结论是(3)2号和4号试管对比得出的结论是酶具有高效性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酶具有催化作用实验目的验证酶具有催化作用验证酶的高效性实验组对照组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考点2:验证酶的催化作用与高效性底物+等量蒸馏水能否发生反应(反应速率)相应酶液的有无底物量、温度等底物+相应酶液底物+无机催化剂反应速率无机催化剂和酶底物的数量、温度等小结:底物+相应酶液(1)实验步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放入37℃恒温水浴锅中10分钟。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继续37℃恒温水浴锅保温。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结果及结论:(3)如果仅将实验中的恒温水浴改为80℃,重复上述实验,O2的释放速度最快的是: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09全国)已知H2O2的分解速度可通过反应过程中O2的生成速度(即气泡从溶液中释放的速度)来判断,请用所给的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同时验证过氧化氢酶具有催化作用和高效性。材料及用具:适宜浓度的H2O2溶液、蒸馏水、3.5%FeCl3溶液、0.01%过氧化氢酶溶液、恒温水浴锅、试管。取三支试管编号甲、乙、丙,分别滴加适量且等量的H2O2溶液向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蒸馏水、FeCl3溶液和过氧化氢酶溶液并混合均匀观察记录三支试管里气泡从溶液中释放的速度。丙试管里气泡的释放的速度最快,乙试管较慢,甲试管无明显的气泡放出。过氧化氢酶具有催化作用和高效性。乙试管(滴加FeCL3溶液)80℃条件下,FeCl3的催化作用加快,而过氧化氢酶因高温失活3、验证酶的专一性50-65℃水浴加热2分钟60℃保温5分钟α-淀粉酶判断:若用唾液淀粉酶,则保温温度为37℃可用碘液代替斐林试剂进行检验设计实验验证蔗糖酶和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材料与用具:适宜浓度的蔗糖酶、唾液淀粉酶、蔗糖、淀粉4种溶液、斐林试剂、试管、37℃恒温水浴锅、60℃恒温水浴锅。(1)若“+”代表加入适量的溶液,“-”代表不加溶液,甲代表试管标号,请用这些符号完成下表实验设计。溶液试管蔗糖溶液淀粉溶液蔗糖酶溶液唾液淀粉酶溶液甲+-+-(2)实验步骤:①按照上表中的设计,取试管、加溶液。②;③;④。(3)结果预测。分别加入适量且等量的斐林试剂,混匀,60℃水浴一段时间混匀,37℃恒温水浴一段时间(5分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丙﹢-﹢-乙-﹢-﹢丁--﹢﹢砖红色沉淀砖红色沉淀无砖红色沉淀无砖红色沉淀组别步骤实验操作内容试管1试管2试管31淀粉溶液2mL2mL2mL2控制不同温度条件60℃热水(5分钟)沸水(5分钟)冰块(5分钟)3淀粉酶溶液1mL(5分钟)1mL(5分钟)1mL(5分钟)45观察实验现象不出现蓝色蓝色蓝色加碘液1滴1滴1滴4、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判断:步骤2和步骤3可以颠倒除了淀粉酶,还可以探究温度对H2O2酶的影响可用斐林试剂代替碘液进行检验步骤:(1)取3只洁净的试管,编号1、2、3,分别注入2mL可溶性淀粉液;同时,(2)将试管1和A放入60℃左右的热水、试管2和B放入沸水、试管3和C放入中,维持各自的温度5min。(3)将A、B、C试管中的淀粉酶溶液分别倒入1、2、3试管的淀粉溶液中,摇匀后,再维持各自的温度5min。(4)在3支试管中各滴入1滴,摇匀,4、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再取3支洁净试管,编号A、B、C,分别注入1mL新鲜淀粉酶溶液。碘液观察各试管溶液的颜色变化冰水5、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组别步骤实验操作内容试管1试管2试管31α-淀粉酶溶液1mL1mL1mL23460℃水浴5分钟5分钟5分钟5斐林试剂2mL2mL2mL6水浴加热2分钟2分钟2分钟7观察实验现象出现砖红色沉淀不出现砖红色沉淀不出现砖红色沉淀设置不同pH1mL蒸馏水1mLNaOH1mLHCl淀粉溶液2mL2mL2mL判断:可用碘液代替斐林试剂进行检验实验目的探究酶的适宜温度探究酶的最适pH相互对照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一定温度梯度下的同一温度处理后的底物和酶混合一定pH梯度下的同一pH处理后的底物和酶混合底物的分解速率或底物的剩余量酶的活性底物和酶的量、溶液pH、反应时间等底物和酶的量、溶液温度、反应时间等温度PH6、探究酶的最适温度和pH下图中能正确表示胰蛋白酶对底物的分解速度和温度关系的是(2010·南京二模)请你解读与酶有关的图示、曲线:(1)图1和图2是与酶的特性相关的图示,请回答下列问题:图1和图2分别表示了酶具有________________。洗衣粉中加入的A之所以能够耐酸碱、忍受表面活性剂和较高温度,是因为它是通过________精心设计改造生产出来的;控制其合成的直接模板主要分布在细胞的________中。(2)图3是与酶活性影响因素相关的曲线,请分析回答:当pH从5上升到7,酶活性的变化过程_______________;从图示曲线我们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为验证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如下:(1)操作步骤:①在1-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0.5%淀粉液2mL。②加完淀粉液后,向各试管中加入相应的缓冲液3.00mL,使各试管中反应液的pH依次稳定在6.00,6.40,6.80,7.20,7.60。③分别向l-5号试管中加入0.5%唾液1mL,然后放入37℃恒温水浴中。④反应过程中,每隔1分钟从第3号试管中取出一滴反应液,滴在比色板上,加1滴碘液显色。待呈橙黄色时,立即取出5支试管,加碘液显色并比色,记录结果。(2)结果见下表:处理12345pH6.006.406.807.207.60结果+++橙黄色+++处理12345pH6.006.406.807.207.60结果+++橙黄色+++请回答:(1)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选择37℃恒温?__________________。(2)3号试管加碘液后出现橙黄色,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3)如果反应速度过快,应当对唾液做怎样的调整?(4)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表示蓝色程度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37℃淀粉被催化分解适当稀释PH会影响酶的活性,PH值为6.80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高(10海南)为探究NaCl和CuSO4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进行了实验,实验步骤和结果见表。试管编号实验步骤12341%NaCl溶液(mL)11%CuSO4溶液(mL)11%Na2SO4溶液(mL)1蒸馏水(mL)1pH6.8缓冲液(mL)11111%淀粉溶液(mL)1111唾液淀粉酶溶液(mL)1111各试管放入37℃恒温水浴保温适宜时间取出试管,加入1%碘溶液0.1mL观察结果无色深蓝色浅蓝色(1)实验中加入缓冲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2)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对酶活性有影响的离子是_____,其中有抑制作用的离子是__,对有促进作用的离子是__。(3)该实验中设置4号试管的目的是?设置3号试管的目的是?(3)对照确定Na+和SO42-对唾液淀粉酶催化活性是否有影响维持反应液中pH的稳定Cl-和Cu2+Cu2+Cl-试管编号实验步骤12341%NaCl溶液(mL)11%CuSO4溶液(mL)11%Na2SO4溶液(mL)1蒸馏水(mL)1pH6.8缓冲液(mL)11111%淀粉溶液(mL)1111唾液淀粉酶溶液(mL)1111各试管放入37℃恒温水浴保温适宜时间取出试管,加入1%碘溶液0.1mL观察结果无色深蓝色浅蓝色(4)上述实验中若用斐林试剂代替碘溶液进行检测,1~4号试管中的颜色依次是、、、。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在操作过程中,保温之前不能加入斐林试剂,其原因是。深砖红色无砖红色(蓝色)浅砖红色浅砖红色斐林试剂中有Cu2+,其可抑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酶本质的探索历程?①证明了脲酶是一种蛋白质②酒精发酵需要活细胞的参与③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④人们认识到酿酒就是让糖类通过发酵变成酒精和二氧化碳⑤用不含酵母菌的酵母提取液进行发酵获得成功,证明生物体内的催化反应也可在体外进行下列关于酶本质的研究,按照研究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④②⑤①③B、③④⑤②①C、①⑤④②③D、③④①②⑤A在生物化学反应中,当底物与酶的活性位点形成互补结构时,可催化底物发生变化,如图甲I所示。酶的抑制剂是与酶结合并降低酶活性的分子。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非竞争性抑制剂和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从而抑制酶的活性,如图甲Ⅱ、Ⅲ所示。(1)当底物与酶活性位点具有互补的结构时,酶才能与底物结合,这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2)青霉素的化学结构与细菌合成细胞壁的底物相似,故能抑制细胞合成细胞壁相关的酶活性,其原因是。专一性青霉素能与这些酶的活性位点结合,使细菌合成细胞壁的底物与酶活性位点结合机会下降图乙示意发生竞争性抑制和非竞争性抑制时,底物浓度与起始反应速率的变化曲线图。(3)据图乙分析,随着底物浓度升高,抑制效力变得越来越小的是抑制剂,原因是。(4)唾液淀粉酶在最适温度条件下的底物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变化如图丙。若将温度提高5℃,请在图丙中绘出相应变化曲线。底物浓度越高,底物与酶活性位点结合机会越大,竞争性抑制剂与酶活性位点结合机会越小竞争性
本文标题:酶的相关实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961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