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课程:犯罪心理学姓名班级学号工作成文武11级法学四班20113301140418组长余祖宏11级法学四班20113301140432组员陈徽徽11级法学四班20113301140404组员陈韬11级法学四班20113301140419组员肖嘉清11级法学四班20113301140407组员谢鸿华11级法学四班20113301140409组员黄广业11级法学三班20113301140314组员宋家祥11级法学三班20113301140333组员丑陋的中国腐败官员腐败官员的犯罪心理•一、腐败官员的犯罪现状•二、腐败官员的犯罪原因•三、犯罪心理的特点•四、腐败官员的行为特征•五、怎么去预防官员的腐败行为一、腐败官员的犯罪现状•腐败是一种异化的政治行为,古今中外无时不有,无时不在。它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公敌,是人类社会变迁中出现的一种消极的现象,是寄生在国家肌体上很难除去的毒瘤。腐败的蔓延在经济上是一种吞噬剂,在政治上是一种离心剂,在思想上是一种腐蚀剂,因而其危害甚大,也是当今世界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我国也同时面临着严峻的腐败犯罪问题。以下的两组数据足以说明:•第一、在世界经济论坛1998年公布的贿赂和腐败指数中,中国在59个样本国家中排名第31位;在国际管理发展学院1999年公布的贿赂和回扣指数中,我国在47个样本国家中排名37;在世界银行2000年公布的腐败控制指数中,我国在151个样本国家中排名第82位。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自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战略的实施,中国经济开始了起飞的阶段,并在短期的时期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官员腐败问题,在国际的官员清廉标准上处于落后趋势。第二、自改革开放以来,腐败官员犯罪的案例呈现出以下特点:(一)跨世纪腐败官员犯罪案例的抛物线态势。•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自1978年到2000年左右,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确立,民主政治体制和法律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和完善,还有道德价值观念也尚未完全形成,腐败现象继续存在并高速发展。2000年后,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腐败官员的犯罪现象开始减少。(二)犯罪的官员级别高,所贪污的钱财数额大的案例十分突出,且有上升的趋势。•改革开放初期,各地查办的腐败案件大多发生在基层,腐败分子的职务不高,涉案金额也不大,以经营钱物的工作人员居多,20世纪90年代以后,党内高层腐败的现象日益严重,已由昔日的县处级向地厅级、省部级方向发展。从1993年起,全国纪检检察机关办案案件递增9%左右,受党纪政纪处分的官员递增12%左右,90年代共有3万多名地厅级以上的官员,90余名省部级以上的高官因腐败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全国检察机关1990年到1998年共受理各类腐败案件110余万件,立案50多万件,涉案犯罪分子达60余万,其中厅局级、省部级干部腐败犯罪案件的发案率明显增加。如近年来的成克杰,胡长清,陈绍基等高级领导干部腐败案件的出现。•至于金额方面,在1992年之前的没有一个腐败官员的涉案金额超过5万。却在1992年—2002年省级腐败官员的涉案金额迅速增多,在涉案的35个案例中,有31个腐败官员涉案金额超过10万,22名超过100万,4名超过1000万。甚至在党的十六大以来还有两名涉案金额竟然过亿。其中中化集团原董事长陈同海以1.95743亿居高。↓(三)群体性特征明显,窝案,串案多。•一些官员互相勾结,甚至内外勾结,从个案挖出窝案,串案成了监察机关办理贪污受贿犯罪案件的一个特点。如广东省高速公路系列的案件一个扯出42人。不久前的赵红霞一案也牵扯出了雷政富等一系列官员领导。(四)涉案领域广,垄断性行业是重灾区。•官员腐败案例的一个规律性现象,就是在对市场经济的调控作用越强的部门,出现腐败的案例就越多。如以下数据表:以上行业出现的腐败案例也正好证明了以上的观点。(五)腐败现象的表现形式的多样化趋势。•贪污受贿等经济案件越来越严重,犯罪人员的增加,犯罪数额巨大;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在金融、证券、税务、海关、电信、房地产等领域和行业作案,有的利用伪造凭证的手段骗取公款;有的利用职务便利假借名目开具假票证骗取公款;增加账户存款额的手段骗取公款。又如计算机作案,利用计算机进行贪污,挪用公款等腐败犯罪轰动的案件,过去大多发生在银行、证券交易所或其他金融机构,而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会计电算化与办公自动化的推广,利用计算机作案的领域和空间不断扩大,在各行各业都有可能发生利用计算机和主管密码的便利侵吞公款、挪用公共资金等违法违纪的腐败活动。•以权谋私问题继续突出;相关部门的不正作风屡禁屡犯;挥霍公款,铺张浪费现象相当严重。也出现了粗暴强制和欺压群众的恶劣现象,有的甚至充当黑社会分子的保护伞,道德败坏,文强一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还有组织人事上的不正之风,任人唯亲的不良现象,近日出现的在广东省揭阳的27岁副县长一案,就是任人唯亲的官场的恶果。在当今中国,诱发官员贪污腐败的原因,纷繁复杂,各种各样。归结起来,主要是思想道德、政体、经济体制、法律体制这四个方面。(一)思想道德1.唯利是图和贪图享乐的腐朽思想市场经济的发展,除了它积极的一面外,其对官员们的道德观念也存在着消极影响。道德的没落,价值观的扭曲,逐渐使一些人滋生“个人利益至上”、“一切向钱看”等利己主义以及享乐主义的道德观念,漠视道德规范的限制,滥用职权。另外,社会分配不公,个人的贡献和报酬不成正比,使到一些人出现心理失衡,补偿回报心理也促使他们走上违法犯罪之路。二、官员贪污腐败的原因2.封建残余思想虽然封建社会被推翻已经有百年的历史,封建主义的残余思想文化仍影响着一部分人,专制主义、官僚主义、任人唯亲等封建思想还植根于一些当权者的头脑中,公共权力在社会生活中仍占主导地位,某些领导干部以为自己高高在上也就无人能管,可以胡作非为,这最终也让他们产生贪污腐败的行为。(二)政体方面1.权力过分集中在中国官场,普遍存在一官多职的情况,执掌权力的某些部门或干部将公共权力私有化、关系化、商品化、集中化,有的干部受“官本位主义”的毒害,权力失控,以官帽为掩护,实施职权犯罪。而且,党政不分、政企不分,国企成为政府的附属物。当一个官员的权利过大,易引发独断专横、以权谋私的行为出现,某些人为了方便办事,通过金钱和美色贿赂高官,这会诱使那些意志薄弱、贪图金钱和美色的高官贪污腐败。2.监督乏力我国对公务员的监督乏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点:(1)纪检监察机构缺乏独立性,上下级之间是业务指导关系,同级党委对同级纪委从人事、编制到经费实行全面领导。(2)人大的监督缺乏切实可行的有效行政、法律保障和通畅的监督渠道,其监督经常是“隔靴搔痒”,不起作用。(3)检察院因人、财、物受行政权力的决定,检察权有时难以独立行使,导致其监督受到行政权力的干扰。(4)群众监督缺乏自觉性和制约的压力,缺少监督渠道,人身和财产安全难以得到保障,从而影响到群众监督的经济性。3.民主机制不完备民主机制不完备,职务行为缺乏透明度。主要体现在政策公开度不够,公众的知情权得不到保障,这阻碍了社会的监督;在公开的法律、法规背后又有政府内部规则;尤其是人事方面的高度封闭性和集中性,在当前“以人选人”的干部选拔、任免机制下,极易导致买官卖官问题的产生。(三)经济体制1.市场机制不完善竞争机制没有完全形成,市场经济秩序还相对混乱。为了生存,为了获得高额利润,有的市场主体会试图通过各贿赂政府部门的管理者们,从而为其打开利益之门。那思想不够坚定的人,便会贪污腐败。2.国有资产管理失控在现今的经济体制下,国企和政府仍然是行政隶属关系。在转变经营体制过程中,国有资产责任主体缺失,那些既是经营者又是领导干部的企业管理者,他们会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实权和了解的企业经营操作流程,转移、私分国有资产,滥用职权或者不认真履行职责。(四)法律体制1.立法方面立法的缺失使法律在遏制官员犯罪上力不从心。没有形成统一的专门针对职务失范行为的行政法律规范体系。立法疏简,以刑法而言,对职务犯罪的罪名、罪状概括不能更为准确地进行界定,某些犯罪的刑罚幅度设置偏低,定罪标准不协调。在巨大利益面前,偏低的违法成本所起的阻吓作用根本微不足道,于是有些人选择铤而走险,走上违法犯罪之路。2.执法方面对于职位越高的官员,对其进行监督的执法力量就越少,其腐败行为就越难被揭露,尤其是一些有来头、有背景的人,司法机关碍于“领导权威”,要么办不了,要么随便办一下。执法不严,强化了犯罪分子的侥幸心理,令其一而再地实施贪污腐败行为,这对潜在的濒临腐败边沿的官员也难以起到警诫作用。另外,执法不严也使人民群众对司法部门失去信心,丧失参与打击职务犯罪的积极性。三、犯罪心理的特点(一)失衡心理。柯林斯认为个人的社会化程度不高也是导致官员腐败的一个原因。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人都有许多认知因素,如对人对事的看法、观念、信念等,当一个人的认知因素之间发生矛盾冲突,处于认知不协调状态时,这个人就会感到十分痛苦、焦虑和紧张,于是人就会改变其中不协调的某些认知因素,或者增加新的认知因素,以便消除认知不协调状态,保持心理平衡。有些干部就存在着这种心理不平衡。•因此,这种失衡心理就成为腐败行为的动机。失衡心理的产生是由于某些领导干部头脑中存在着不正确的思想所致。如有的受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在头脑中存在着特权意识,认为有权就有财,权是财的保障,财是权的体现,这与领导干部应具有的公仆意识是完全冲突的;有的头脑中存在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与领导干部应具有的奉献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是冲突的;有的头脑中存在着极端个人主义,这与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是冲突的。所有这些是产生失衡心理的根源,也是产生腐败的根源。(二)贪婪心理。有些领导干部缺乏自制力和同情心,他们贪权、贪财、贪色、贪图享乐,沉迷于灯红酒绿,追求奢侈享受,个人私欲极度膨胀。极少数领导干部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大搞权钱交易,最后走向腐败。他们受贿赂的金额巨大,对中国社会有巨大影响。(三)侥幸心理。他们抱有很强的侥幸心理。在侥幸心理的驱使下,他们变得越来越胆大妄为,目无法纪,腐败堕落。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一是有些地区和部门管理制度不健全,漏洞很多,缺乏对权力的监督,给腐败提供了很多机会,也使腐败行为不容易被发现,腐败分子认为自己做事诡秘,天衣无缝,无人知晓,不会败露。二是腐败分子都有自己编织的关系网,这使得他们的涉案主题更加复杂。他们之间制定攻守同盟、愈陷愈深、无法自拔,他们自以为已经筑起了一道密不透风、坚不可摧的城墙。更有些领导干部认为自己是掌权者,即使别人知晓,也不敢与自己作对,不敢揭发。三是对腐败的打击力度还不够,还存在不少漏网之鱼,某些领导干部看到别人腐败没有被发现,就盲目地认为自己腐败也可能不会被发现,使侥幸心理大大加强。侥幸心理在腐败行为的产生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存在贪婪、失衡心理,还只是产生了想腐败的愿望,并不会真正进行腐败,只有在侥幸心理的作用下,这种腐败愿望才由内在的动机转化为外在的腐败行为。•(四)补偿心理。含义:个体在某方面的付出或者在某方面的缺失寻求在另一方面进行弥补以取得平衡的心理。换句话说,就是对自己的付出或是缺失要求补偿。•形成补偿心理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成因:•1.基于对过去多年辛苦经营、付出的回报的补偿。•2.对权力投资的回报。这也是对跑官现象的一种解读,跑官是种不正之风,不管官员是基于什么原因去跑官,是为了追求上进也好,是为了更大的腐败也好,往往这种在跑官中所作的付出促使其寻求在日后的权力行使中获得补偿。•3.对“腐败定论”的精神上的补偿。市面上有“小官小腐,大官大腐,凡官就腐,无官不腐”的说法。在这种社会对于官员的腐败定论的包袱下,在民众对于官员基本的信任感缺失的条件下,既然这么肯定、确定以及一定认为官员不是腐败吗,这种腐败定论的反向推动和寻求精神上的弥补就出现了,也就变相的促使了官员的腐败补偿心理了。(五)比较心理。含义:个体与别人相比较,感到在某方面或多方面被剥夺而产生不公平的心态从而多社会不满的心理。又称相对剥夺感。比较心理基于
本文标题:犯罪心理学-作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984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