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章发热发热是最常见的病理过程,但医学界对发热的发病机理、发热的生物学意义等重要问题仍没有完全定论。发热是许多疾病特别是传染病所共有的病理过程,它是机体发病的灵敏信号。因此,必须认识和掌握发热的一般规律。一、发热的概念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setpoint)上移而引起的由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的全身性病理过程。发热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非感染性发热二.发热原因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细菌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无菌性坏死组织的吸收机械、理化因素损害血管闭塞溶血肿瘤变态反应其它非感染性发热三发热的发生机理(一)、中枢发热介质1、前列腺素E2、Na/Ca比值3、环磷酸腺苷(二)内生致热原(EP)概念: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为内生致热源。种类:1.白细胞介素-12.肿瘤坏死因子3.干扰素4.白细胞介素-6EP既有以下特点:①它是小分子(分子量为1-2万)蛋白质,其致热作用易被破坏。②EP可由多种细胞产生,凡是能产生和释放EP的细胞统称为“产致热原细胞”。产致热原细胞可归纳为三类:巨噬细胞类(包括血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肝星状细胞、脾巨噬细胞、腹腔巨噬细胞、滑膜巨噬细胞、骨髓巨噬细胞);肿瘤细胞;其它细胞(包括郎罕细胞、神经胶质细胞、肾小球膜细胞等)。发热的机理包括三个基本环节:1、信息传递产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作用下被激活,产生和释放EP。EP作为信使经血流传递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2、中枢调节EP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通过中枢发热介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点上移。3、效应部分体温调节中枢发出冲动,一方面经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收缩而减少散热,另一方面经运动神经引起骨胳肌紧张度增高,使产热增加,导致体温升高。四.发热经过与热型(一)、发热的经过1、体温上升期2、高热持续期或热稽留期3、退热期(二)、热型1、稽留热2、弛张热3、间歇热4、回归热5、不定型热发热的时相体温上升期产热散热高温持续期产热=散热体温下降期产热散热调定点上移调定点恢复正常(1)稽留热(ContinuousFever):其特点是体温较稳定地持续处于高水平上,一昼夜间的体温变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马传染性胸膜炎、窦副伤寒及猪瘟等传染病。(2)弛张热(RemittentFever):其特点是体温升高后一昼夜间的摆动幅度超过1℃以上,而其低点没有达到正常水平。此种热型见于败血症、卡他性肺炎、化脓性炎症等。(3)间歇热(IntermittentFever):其特点是发热期和无热期较有规律地相互交替,但间歇时间较短并重复出现的一种热型,见于马锥虫病、马焦虫病、马传染性贫血等。(4)回归热(RecurrentFever):其特点是发热期和无热期间隔的时间较长,并且发热与无热期的出现时间大致相等,见于亚急性和慢性马传染性贫血。五.发热时机体的变化(一)功能的变化神经系统的变化心血管系统的变化呼吸系统的变化消化系统的变化泌尿系统的变化单核巨噬系统的变化(二)物质代谢的变化糖代谢脂肪代谢蛋白质代谢水盐代谢维生素代谢(三)发热时的代谢变化代谢加强糖代谢脂肪代谢蛋白质代谢水盐代谢维生素代谢(四)发热时机体功能改变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防御功能3、根据体温曲线的动态与其特点分(1)稽留热(ContinuousFever):其特点是体温较稳定地持续处于高水平上,一昼夜间的体温变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马传染性胸膜炎、窦副伤寒及猪瘟等传染病。(2)弛张热(RemittentFever):其特点是体温升高后一昼夜间的摆动幅度超过1℃以上,而其低点没有达到正常水平。此种热型见于败血症、卡他性肺炎、化脓性炎症等。(3)间歇热(IntermittentFever):其特点是发热期和无热期较有规律地相互交替,但间歇时间较短并重复出现的一种热型,见于马锥虫病、马焦虫病、马传染性贫血等。(4)回归热(RecurrentFever):其特点是发热期和无热期间隔的时间较长,并且发热与无热期的出现时间大致相等,见于亚急性和慢性马传染性贫血。
本文标题:第十章-发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986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