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八章冲突中的融合与发展——民国与新中国初期的美术返回主目录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民国时期的绘画第三节新中国初期的绘画第四节建筑、雕塑和工艺美术返回主目录第一节概述1919年爆发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给中国的文化艺术以巨大影响。从20世纪初至30年代前期,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冲突也成为美术发展的强大动力。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民族危亡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意识,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民族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引进有所冷却,但那些学习西方写实手法、适宜抗战宣传的写实美术和大众喜闻乐见的美术形式受到空前的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从外国引进的主要是苏俄的写实主义美术。在20世纪50至60年代,为中国革命服务、向大众普及的美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返回主目录返回节目录在20世纪前期的美术发展中,观念与思潮的变迁起着重要的作用。康有为抨击元代以来的写意画传统,推崇以宋代院画为代表的工笔画传统;梁启超提出“真美合一”,认为“美术的关键”是“观察自然”。陈独秀说:“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西洋画写实的精神。”并猛烈抨击清代以王翚为代表的摹古风气,号召进行“美术革命”。鲁迅则提倡为人生的艺术,真诚地呼唤“善美刚健”的艺术风格,并亲自倡导和扶植了新木刻运动。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一批到外国学习艺术的留学生陆续回国,他们办学校、搞创作、著文立说、参与美术运动,其艺术实践造成了很大影响。其中佼佼者如林风眠、徐悲鸿、庞薰琹、倪贻德、丰子恺等。他们与本土的一批勇于实践和变革的美术家诸如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了种种尝试、探索与论争,以为人生而艺术的旗帜使美术创作与现实功利紧密结合起来的写实主义渐居首位,通俗美术、大众化美术成为主要倾向。第二节民国时期的绘画一、变异中的传统绘画1.“岭南画派”与江南画家20世纪初,在广东出现了以革新传统绘画为己任的“岭南画派”,其领袖人物是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他们的创作常带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忧时感世的特色。返回主目录返回节目录风雨同舟高剑父以上海为中心的江南画坛(江苏、浙江、安徽),自20世纪初就十分活跃。画家们组织画会、办刊物、办展览,呈现出一派生机。上海是当时中国的第一大通商口岸和对外文化的窗口,西画家和传统画家都云集在这里;南京和杭州都是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城市,国立中央大学和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分别设在这里。其中著名的国画家有黄宾虹、王震、冯超然、吕凤子、贺天健、吴湖帆、刘海粟、陈之佛、丰子恺、潘天寿、张大千、傅抱石等。空山鸣琴黄宾虹岁寒艳葩王震长江万里图张大千听瀑图傅抱石2.齐白石与京津画家群民国时期在京津地区也云集着一批著名国画家:齐白石、金绍城、陈半丁、王梦白、萧谦中、刘奎龄、溥心畬、陈师曾、胡佩衡、秦仲文、徐燕荪等。借山吟馆图齐白石秋趣图齐白石不倒翁齐白石狼狗刘奎龄松荫高士浦儒3.徐悲鸿学派融合西画以改革中国传统绘画,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画坛上的一大潮流,出现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大画家。他们对西方绘画借鉴的着眼点和价值观不同,因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面貌。徐悲鸿、蒋兆和等以西方古典绘画的写实技巧改造中国画,被称为“引西润中”的探索者。徐悲鸿的学生和追随者甚众,著名的有吴作人、吕斯百、蒋兆和、孙多慈、艾中信、宗其香、李斛等。他们忠实于徐悲鸿的教育思想和绘画主张,又在诸多方面有新的发展,被称做“徐悲鸿学派”,其中以吴作人、蒋兆和的成就最引人瞩目。愚公移山徐悲鸿流民图(局部)蒋兆和二、异军突起的西洋画鸦片战争后,随着外籍商人的涌入,大量欧洲绘画复制品传入中国,清末一些主张变法革新的文化人,如康有为等也开始主动介绍西方油画。辛亥革命前后,一些留学日本、欧洲、美国归来的画家,开始在新兴美术学校教授油画课。他们在国外接受了不同的艺术观念和不同的基本功训练,回国后又各自主持各种类的美术院校,组织画会,发表宣言,举办展览,这不仅推动了油画的大踏步发展,而且也决定了民国时期中国油画界的格局和基本面貌——一部分画家选择了西方古典绘画的写实观念和技巧,另一部分画家则选择了西方印象派以及后现代主义诸流派的观念和方法。1.写实派画家及作品音乐家李铁夫田横五百士徐悲鸿放下你的鞭子司徒乔C夫人像常书鸿2.新派画家及作品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欧洲现代主义各流派蓬勃发展的时期,从国外留学归来的油画家学习印象派以后诸家的人数较多。有些旨趣相投的画家组织画会、社团,如30年代初由庞薰琹、倪贻德、周多、张弦等人发起的“决澜社”,倡导和介绍西方的现代主义绘画;1934年由留日学生赵兽、李东平、梁锡鸿等组织的“中国独立美术协会”,宣扬超现实主义绘画。由于战争,这些画会、社团均没有形成有影响的流派。抗战胜利以后,现代派风格的绘画又重新出现,如1945年林风眠、倪贻德、关良、李仲生、赵无极、丁衍庸等人在重庆举办的“独立画会首次展览”,其现代艺术的倾向性是很鲜明的。至1949年,现代主义风格的绘画基本上停止发展。花庞薰琹三、新木刻运动最早介绍西方木刻艺术、倡导新木刻运动的是鲁迅。20世纪30年代前期,在上海、杭州、北京、天津、广州、成都等地出现了许多木刻画会。当时的木刻家大多是出身下层的知识青年,他们痛恨社会黑暗,憧憬光明的未来,并普遍接受了左翼社会革命思想,所以他们的作品能直接表现劳苦大众,鞭笞社会的种种黑暗和不平,具有鲜明的批判特性。至抗日战争期间,木刻艺术逐渐成熟,尤其是在延安集中了一批青年美术家。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号召下,木刻家们学习民间艺术通俗明了的表现方式,创作了大量表现战士和农民生活的作品;克服了30年代木刻艺术中强调光影等西方化倾向,呈现出全新的面目和品格。这批木刻家以及他们的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木刻艺术的成熟。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李桦卖血后黄新波饮力群审问彦涵区政府办公室古元第三节新中国初期的绘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美术领域,延安革命传统、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徐悲鸿学派的写实主义,合成一种新的机制。自由交易的艺术市场迅速消失,私立美术学校、同人刊物等不复存在,绝大部分自由职业画家也都成为政府公职人员,在“为工农兵服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指导下,画家们经常下乡、下厂、下部队体验生活,改造思想,这使美术和美术家与政治离得更近了。美术学院以及各师范院校的美术系科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环境的相对安定和新事物的激发,一些在前半个世纪就十分活跃或已成名的画家更臻成熟。一批新人登上画坛,并取得可喜的成就。返回主目录返回节目录一、新国画通过写生克服摹古倾向,通过深入社会生活拓宽中国画的表现题材,通过融会中西传统创造新的笔墨语言,是50年代以后许多中国画家们孜孜以求的,尽管他们走着不同的路。在上半个世纪就已成名并产生影响至五、六十年代更臻成熟的画家有林风眠、潘天寿、陈之佛、于非闇、王雪涛、叶浅予、贺天健、钱松嵒、关山月、黎雄才等。静物林风眠秋鹜林风眠秋艳林风眠紫薇双鸽陈之佛玉兰黄鹂于非闇小憩潘天寿红岩钱松嵒牧牛图李可染细雨漓江李可染柴达木风雪黄胄转战陕北石鲁一辈子第一回杨之光祖孙四代刘文西二、油画1949年以后,新老油画家在政府的倡导下,经常上山下乡,深入工农兵生活,努力创造新作品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用更加写实的形式表现中国革命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形成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油画创作的基本风貌。50年代前期,苏联的教学体制和绘画对中国油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50年代重要的油画作品有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罗工柳的《地道战》、吴作人的《黄河三门峡》、胡一川的《开镣》、秦征的《家》等。60年代前期是中国油画蓬勃发展的时期。中央美术学院率先开办吴作人、董希文、罗工柳三个工作室,使油画教学充满勃勃生机,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油画家,创造出一大批优秀作品。如罗工柳的《毛主席在井冈山》、艾中信的《东渡黄河》,其繁荣是前所未有的。齐白石像吴作人血衣王式廓开国大典董希文地道战罗工柳刘少奇与安源矿工侯一民狼牙山五壮士詹建俊三、版画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蓬勃发展的版画艺术,至五六十年代在题材内容、形式风格、工具材料、制作方式等诸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在题材内容上更多地延续、发扬了延安地区的木刻传统,只不过歌颂与赞美代替了揭露与批判。不但工农兵成为画中的主人公,愉悦性的花卉、动物、静物题材也逐渐增多。制作手段及工具材料也由原来的木刻油印扩展为水印、套色、麻胶版、石版、铜版、石膏版等多种形式,尤其是套色木刻和水印木刻发展得更为迅速。新一代版画家迅速成长,如李唤民、黄永玉、吴凡、晁楣、杜鸿年、张祯麒、徐匡、赵宗藻、修军、莫测、伍必端、张新予等。在北大荒、四川、京津等地都形成了地域性的版画风格和版画家群。其中北大荒版画颇有朝气和新意。北方九月晁楣蒲公英吴凡初踏黄金路李唤民阿诗玛黄永玉四、新年画和连环画菜绿瓜肥产量多金梅生第四节建筑、雕塑和工艺美术一、建筑返回主目录返回节目录中山陵吕彦直设计二、雕塑五四运动滑田友农展馆前群雕曲乃述等收租院泥塑集体创作返回主目录
本文标题:中国美术史第8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006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