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 弘扬主流文化,构建和谐校园
弘扬主流文化,构建和谐校园绿洲小学党课学习材料之一刘东风一、关于主流文化1、什么是主流文化?主流文化必须是社会文化中居于领导地位的主体。主流文化源于历史进步的积累,是在一个民族和国家的传统中,已经为历史所证实能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引导号角,是教育人们向往真善美、充满仁爱感和进取心的精神粮食。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是以该国民族传统的荣辱观、价值观为基础---即以民族的生存和进步为目的,以民族的利益及道义为标准。也就是说,传承弘扬正义和道德的文化就是社会文化的主流。2、弘扬主流文化的意义只有坚持这一点,国家和民族才能得以健康地生存与发展。所以,主流文化必须是为民族的整体利益和主体理念服务的文化,有损于民族利益、有悖于民族理念的文化是要坚决反对的。3、胡锦涛主席也明确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提倡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4、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应是求同存异的并存关系,即既保持各自的特色方式,又有明确的共同终极目标。要注意的是,多元文化的发展必须围绕并服务于主流文化,必须顺应主流文化的导向,而不是相反。在一个主流文化模糊、缺乏的国度里,人们会失去了方向感、迷乱了价值观,民族就会日渐丧失内聚力,社会逐渐动荡不安,沉渣乘机泛起,社会风气变得浑浊污秽,种种恶劣现象层出不穷。若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民风败坏、道德沦丧、怪象丛生。因此,要构建美好安定的和谐社会,必须要高举主流文化的大旗。5、不同历史时期的主流文化①先秦的思想文化领域固然是群芳斗艳、诸子齐鸣,但因当时的称霸混战干戈不息,未能形成整个民族认同的主体文化。先秦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多元:有儒家、法家,还有道家、兵家等等;这个认为“性本善”,那个觉得“性本恶”;你主张“仁政王道”,他提倡“无为而治”;这边搞“合纵共伐”,那厢来“远交近攻”等等。在那多元的乱世里,战祸连年,兵燹成患,中原逐鹿,生灵涂炭,战国起群雄,春秋无义战。②战国后期在战国后期,秦用商鞅变法而强国,再用张仪“连横”破“合纵”。至嬴政武力兼并六国,傲然自称“始皇帝”,实行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开创封建中央集权制,因而引发愈演愈烈的不同政治派别的争论。结果,秦始皇用李斯“定一尊”的主张来锢百家、灭多元。他禁私学,焚《诗》《书》,坑儒生,实行文化专制、繁刑酷法,指望以此来保证他的盖世帝业能够万代相传。但是,残酷的一元化专制带来的却是各路英雄的“揭竿”而起。秦二世没几年,短命的秦王朝就成了历史的匆匆过客。③封建王朝从汉武帝起,基本上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维系封建统治的基础,孔孟学说成为两千余年来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期间,在思想信仰上,儒、道、佛三教并存,各家又衍生不同的宗派;在文化体裁上,诗、词、赋及传记、小说、戏剧等形式各具千秋,而且往往在同一种文体中又有不同的风格;在音乐、美术、书法上,更是七彩缤纷、美不胜收。这样就形成一个既有主流文化来维护社会的基本稳定,又有不同的多元文化同时并存来繁荣社会生活。尽管曾有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但都没能撼动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而是被这一主流文化所吸收并同化。两汉以后相对稳定的朝代,如:唐、宋、元、明、清,都能延续较长的历史时期。④社会主义主流文化A: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时代提出的重大文化课题,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新特点、新规律,努力作出符合时代和现实要求的理论阐释和说明,不断推动先进文化理论的创新,这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所在。B:从创建新中国到进入新世纪的50多年中,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丰富、创造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实现了几次重大的文化整合,确立了社会主义文化在当代中国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毛泽东以《新民主主义论》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起点,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整合了中国传统文化、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和“五四”以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使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C:邓小平站在新世纪社会发展走向的高度,整合了全球化浪潮中的现代文化资源,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武装、借鉴西方文明成果、现代化和民族化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体系。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的13年中,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与先进文化紧密联系起来,对建国以来的先进文化进行了新的整合,实现了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D:当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率领我国人民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更好地推动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并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尊重世界的多样性,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地位,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对影响和平与发展的文化力量进行新的整合,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更为坚实的文化基础。6、小结:主流文化之所以称之为主流文化,她必须是社会文化中居于领导地位的主体。主流文化源于历史进步的积累,是在一个民族和国家的传统中,已经为历史所证实能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引导号角,是教育人们向往真善美、充满仁爱感和进取心的精神粮食。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是以该国民族传统的荣辱观、价值观为基础---即以民族的生存和进步为目的,以民族的利益及道义为标准。也就是说,传承弘扬正义和道德的文化就是社会文化的主流。只有坚持这一点,国家和民族才能得以健康地生存与发展。所以,主流文化必须是为民族的整体利益和主体理念服务的文化,有损于民族利益、有悖于民族理念的文化是要坚决反对的。二、关于和谐理论1、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这里,孔子将“君子”与“小人”加以对比。重义的君子主张: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是我捍卫你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但是,小人唯利是图,同利则相投,相左则相伤。2、“和”的理念“和”的理念源远流长。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9)。源自于经典《易经》的《中庸》这样表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又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0)。笔者以为,这是对“和”最为准确的说明了。“和”的方向、目的及其孕含的如同大自然般的蓬勃的生命力都表达出来了,它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事实上,人类的活动本身就是大自然的组成,而“和”正是体现了这一个本质性的观点。刻写在山东孔庙大成殿上的中和位育四个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人的基本价值取向。3、“和”立足于两个基本点:其一、立足于为“民”,如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和”之为政,重在爱民,孔子的答鲁哀公问表达了他的政治观念:“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对曰:‘政在使民富且寿。’哀公曰:‘何谓也?’孔子曰:‘薄赋敛则民富,无事则远罪,远罪则民寿。’公曰:‘若是,则寡人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在这里把君与民的关系说得明白了,较之于李世民的“水-舟”之论更深刻地说明了政治的本质。其二、立足于维“新”。如“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把对于维新的信念刻在盘子上三餐面对,其耿耿之情犹甚于勾践的卧薪尝胆;为了维新,君子们甚至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在这一点上,儒与道有较大的分歧,道家不乐见更新,以至于清心寡欲。“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说的就是以拒绝新鲜事物来完美自我。儒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并非偶然,维“新”维护的生生不息。儒学有别于先秦诸学的基本点就在于它以自己的理想展示了社会对未来的瞻望。4、“和”的哲学意义哲学意义上的“和”就是“合二而一”。“和”相对于“战”是和平;“和”相对于“乱”是治平;“和”相对于“剥削和压迫”是起义之后新政权的建立。长城是“和”的象征,体现了我们民族抵御外侮的决心和意志;大运河是“和”的象征,调谐了南北差异、水旱之利与社会的矛盾。“和”的理论包含着社会存在的根本性的道理。5、和谐的基础和谐建立于“和而不同”之上。“和”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和谐”。没有“和而不同”也就没有“谐”。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这是一句常为人们引用的语录。甜酸苦辣同勺是“和”,烹煮炸煎一锅是“谐”。老子曰:“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说的就是诸味并杂的美妙。6、什么是和谐社会所谓“和谐社会”,即以民主方式而不是使用强权解决矛盾的社会。封建社会,无论是统治者或是农民都不得不用强权对话。所以封建社会即使存在某种程度的和谐,最终都将归于血火之灾。“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社会;是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兼爱互利的社会。费孝通说过十六个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他还说:“作为一个人类学者,我希望这门学科自觉地探讨文化的自我认识、相互理解、相互宽容问题,确立世界文化多元共生的理念,促进天下大同的到来。”,他认为:“实际上,这也是中国的传统经验里面一直强调的‘和而不同’的思想所主张的倾向。”三、创建和谐校园你我的责任1、什么是和谐校园?和谐校园应该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文明校园。*民主法治:就是民主办学得到充分发挥,依法治校得到真正落实。*公平正义:就是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各种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学校公平与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师生员工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安定有序:就是学校组织机制健全、管理完善、秩序良好,学校保持安定团结。*和谐发展:就是办学水平教育质量提高、教职员工生活富裕、工作生活环境良好。2、构建和谐校园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A: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合作、彼此尊重,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要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平等地对待学生。B:同学之间应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激励、互相学习、平等互助、共同进步的新型同学关系。一个学生在校度过的时间是比较长的,他只有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保持一个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感、归宿感,才有利于自己的进步与成长。C:教职工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完善人格的要求,更是实现育人使命的需要。组织对个人,要做到公正处事、公平待人,工作上严格要求,生活上多加关心;个人对组织要多看一点大局,多做一点贡献,多讲一点服从;个人与个人之间,要多一点尊重,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爱心;个人对自己,要多一点自律,多一点自省,多一点修炼。努力形成见贤思齐、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3、构建和谐校园党员干部怎样做?作为教师党员要率先垂范、身先士卒;要爱生乐教、严谨治学;要敬业爱岗、服务育人;要确立“工作为重、质量第一”的工作观念,工作中大力弘扬“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的昆山精神,淡化议论、强化感觉;淡化复杂、弘扬简单;守土有责,尽心尽力。自觉做到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为上同步,事业上同干,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心全意,群策群力。4、绿洲小学党员干部如何在践行办学理念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①校训:感恩戴德②校风:凭智慧开启智慧,用文化创造文化。③作风:把小事做大,把苦事做甜,把琐事做细,把善事做实。④学风:德为人之处,行为知之始。结束语做事远比说话重要;做人远比做事重要。*参考文献①《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华中师范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陶宏开②《关于文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探讨》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苏涛③《和谐论》重庆红虎④《创建和谐校园,我们应该做什么?》鲁芝美
本文标题:弘扬主流文化,构建和谐校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022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