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这是谁?疯子克莱因!重见天日的摄影怪杰说起世界影坛上的怪杰人物,威廉·克莱因(Williamklein)应该位列其中。他是个早期抽象派画家,一度颇负名气。他的老师就是鼎鼎大名的费尔南·雷捷。他是个出名的政治电影工作者,集制作人、导演、摄影等工作于一身。制作过的18部片子,由16毫米到35毫米不等,黑白、彩色都有,长短也从12分钟到3个小时不等,其中的一部《自由先生》,还引起法国内政部下令要将他驱逐出境。而经由存在主义大师萨特签署抗议书向政府申告,才保住其居留权,并解除影片上演的禁令。法国电视台曾接到一道政府手谕——永远不准克莱因参与节目的制作。他是个狂狷到极点的人,专干反权威的事,尽管他很佩服亨利·卡蒂埃-布勒松的照片,却对其“决定性瞬间”的理论斥之如狗屎。他既是个倒霉蛋,又是个走运者,30年前就在拍照,却完全没有受到理会,原因是当时全世界都在流行布勒松的风格,而克莱因故意反其道而行,只要布勒松主张什么,他就反对什么。因此使他的照片没人看,也没人要登,直到克莱因觉得“自己的拍照行为已经成为笑话了”就放下相机,再也不拍了。后来不知怎么回事,纽约现代美术馆心血来潮为他举行了大规模的回顾展,而全世界的所有刊物,都跟着将克莱因那些完全被遗忘的照片,大篇幅的争相刊登,一下子将他捧上天,才使得这位摄影怪杰及其独具一格的摄影风貌重见天日。自我放逐的艺术家克莱因出生于1928年的纽约,他的父亲曾拥有一家服装店,在他出生的第二年,因经济不景气而破产。自此克莱因的父亲就靠卖保险给有钱的亲戚为生。克莱因从小就面对富有的亲戚,过着极度穷苦的日子,孩提时代就充满被摒弃的感觉,也因为这样养成自我放逐的性格。14岁的时候,极度聪明的克莱因成绩优异,提前三年从中学毕业,进入纽约市立大学,就在毕业的前一年,他决定放弃学位而加入陆军,这是他自我放逐性格的首次显露,他很高兴自己的选择:“那是段好日子,有生以来第一次能远离家庭,不必和女孩子约会,我享受这种生活。”1948年,他刚满20岁,就离开美国,把自己放逐在巴黎,过着艺术家的流浪生涯。克莱因先是在巴黎的Sorbone学习绘画,并完成学位,娶了同年的法国女子为妻。当时对他日后事业最有影响的是:他跟随雷捷学习了一段时间绘画。他说:“从雷捷身上,我学到一种对机械旋律的品味,和任何事情都可行的观念。克莱因从雷捷身上所受的影响,并不是画风,他的画没有半点雷捷的社会意识,和工业时代的机械美感,他一开始就画抽象画。才出道就颇被看好。如果在绘画上继续发展的话,很可能早已是个不可等闲视之的重要角色。克莱因会走上摄影是很偶然的事,1952年,他的油画作品在米兰展出,当时克莱因正着迷于线条、形体的变化,以不祥的几何图案群做大幅壁画,意大利的名建筑师Margiaroffi正好看到他的展出,建议他将这一张张大画摆成可以移动的隔板,拼成走道或房间,创造出更多组合的可能。当克莱因的“建筑绘画”摆出来之后,他为了留念而拍了几张照片,就这样偶然的走入摄影。其实这也是自我放逐性格所造成的,因为他觉得他在绘画上的表现已经跨出了一步,就不再搞下去了,宁可把自己丢在新的浪涛中去,随波而逐。街头影像的启示录克莱因曾出版过4本销路极差的影集——《纽约》、《罗马》、《莫斯科》、《东京》。从书名就可以知道克莱因所要表达的内容——都市人的生活景象。他的摄影自始至终就是街头的人生。街头摄影从50年代以来就成为影像表达的主流,摄影家们争相在人生的万花筒中,旋转出一个自己中意的图象来。克莱因的街头照片,能从尘封的遭遇,被重新认可是有其缘故的。他的表现手法,可以说是摄影史上最为特立独行的一位,是一种精神恍惚下的视觉影像,摄影者如同被人催眠,而被摄者又如同被摄影者所催眠一般,大家都在梦游,进行着复杂而意义不明的交往。克莱因的街头众生相,有一股强烈的攻击性,仿佛他随时要在原本宁静的人群中,制造暴动事件一样。他的这种表现手法,被布勒松批评为“整个都搞错了。”“对”或“错”在克莱因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在意的事,是要彻头彻尾打破所有习以为常的摄影法则。他是一个意图明显而表达直接的快门狙击手,他只是按快门留住影像而已,照相机在他的手中变成武器,拍照对他来说是扣动扳机射向目标的一种行为。瞄准、射击,砰!砰!砰!克莱因这位神枪手终于熬出头。他的射靶——一幕幕街头的骚动画面,被喻为“影像的启示录”,启开了原本隐藏在每人内心深处的本性。所有人看起来都是疏离的,不能接受别人,也不能被别人所接受,好像每一个人都有这种苦闷的时刻,而克莱因让每一个人在面对相机时,同时展现出来。克莱因的这种反传统的摄影观点,使他拍出一大堆焦距不很准确,粒子相当粗糙、构图也没有可循章法、相机也不是拿得很稳的照片。他剪裁照片,故意把照片调子的反差弄得很大,令人有一种脏兮兮的感觉。就品质来看,好像是一般摄影家的失败之作。然而在克莱因所拍摄的街头人群当中,这些极度反技巧的暗房工作,却使照片透露出一种骚乱的气氛。将熙熙攘攘的街头罩上不祥的预兆,好像他看到每一个人潜在的恐惧,与隐藏在宁静生活下的悲剧。这就是克莱因的反摄影所形成的强烈风格,在此之前没有人这么拍过街头,摄影的表现领域在克莱因的手中又大大迈进一步。激进的克莱因通常只花几个月的时间去拍摄一个题材,然后花上整年的时间去挑选照片、编辑成书。传统意义上,一张称得起“作品”的照片必须。。。对焦清晰构图完整内容或主题影像粗糙刺目构图随意怪异度角景取对焦时有不实,结像模糊不清影调反差也是生硬刺目大师?严重虚化直抵镜头暴力、仇恨向往暴力倾向狰狞疯狂压抑混乱真实模糊!粗颗粒!奇怪的构图“有人说我的照片过于暴力,但事实上人生这种东西实际远远暴力得多。”他用“不怎么成功”的摄影手法反而真实地再现了真实的生活、揭示了生活的本质。威廉克莱因作为最癫狂甚至最极端的纪实摄影大师,他的作品颗粒太粗、成像发虚、构图不正、取景不全,从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他的作品也是反传统的,可就是这样看似“失败”的作品却在摄影史上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一笔财富。为什么?首先,我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了打破常规,挑战权威的信念,突破传统的摄影法则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摄影风格。其次,克莱因说:“摄影不是绘画。绘画是构图、修饰、改变,该减的减,该加的加,而照相就是一下,有或没有就是那么一下,死了或活着就是‘砰’一声”,对于一个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来说,没有那么多时间来考虑构图或者寻找角度调整曝光,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第一时间来按下自己的快门记录下真实的场景。最后,克莱因的作品都是街头摄影,一个好的作品形式是次要的,最重要还是它所传达的内容,不管是纽约还是罗马的街头,克莱因的照片都透露出一出骚乱的气氛。将熙熙攘攘的街头罩上不祥的预兆,好像他看到每一个人潜在的恐惧,与隐藏在宁静生活下的悲剧。这是他自己对他所处时代的领悟,他的照片诉说出了他的想法,并且引起所有人的共鸣。
本文标题:摄影大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043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