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邹鲁渊源五夫历史文化名镇一、概况及历史沿革五夫镇位于武夷山市东南部,距武夷山国家度假区、国家风景名胜区45公里,市区61公里。东与浦城石陂接壤,南与建阳毗邻,全镇管辖1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01个村民小组,79个自然村,4204户,15468人口;总面积175.7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2万亩,林地26万亩,是一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农业集镇。全镇自然环境优美,境内群山环抱;东有海拔1157.7米的营盘岗、南有海拔1026.8米的笔架山,西有海拔614.5米的蜡烛山,北有海拔797.8米的梅岭岗;中展平川,开阔地十余平方公里;气候宜人,历年平均气温17.9℃-18℃,平均年日照时数为1910.2小时,平均降水量1881.6毫米。五夫镇自然资源丰富,全镇在14.6万亩林地中,有近千种的树种;地下矿产资源种类多,现已探明有银、铜、铝、钼等十多种矿产资源。作为武夷山市四大产粮区之一的乡镇,五夫镇素有“白莲之乡”的美称。白莲在五夫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它粒大、色白,是莲中极品,曾作为贡品进贡朝廷。这里四季如春,春有黄、黑笋干,夏有白莲、杨梅、油萘,秋有红菇、锥栗,冬有香菇、木耳。特别是闻名遐迩的五夫田螺、黄鳝、泥鳅,它们以肉质鲜嫩、清脆香甜之美味被众多宾客誉为五夫一绝,餐中佳肴。交通、通讯、电力事业日新月异,全镇乡村公路硬化建设全面完成,浦南高速公路五夫互通口全线通车。电力事业发展迅速,全镇农村电网改造全部结束,并实行城乡同网同价。村村通电话的新格局已实现。镇区建设高楼林立,街道琳琅满目,古建筑、古迹保存完整无缺。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民营企业突飞猛进。五夫镇企业坚持走开发利用当地物产资源的方针,以农副产品加工为龙头,积极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现有香菇保鲜厂、茶叶加工厂、木制加工厂、民营客运车队、粮食加工厂等各类民营企业,成为五夫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主力军。为扎实推进五夫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更上一层楼,镇党委、政府建立优质米生产基地、莲子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基地、茶果生产基地、畜牧水产特种养殖基地,烤烟生产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同时建立一个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考古为一体的农业生态景观与朱子文化相辉映的旅游新景点,让五夫这一“贤人荟萃”的历史文化古镇,以崭新的风貌、特有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五夫始于晋代中期,原隶属建阳。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由建阳析为崇安县辖,迄今已历时1700余年。宋元时期为东乡,辖从政、籍溪、上梅、下梅、内五夫、外五夫等6个里,清雍正年间更为开耀乡,辖外五夫里、内五夫里、从籍里。明称五夫市,清设巡检司;民国29年为第三区,辖五夫、大将、白水、双梅4个乡,33个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第四区,辖五夫、溪尾、大将、田尾、岭山、白水、金竹、连根、首阳、上梅、下阳、翁墩12个乡。1958年命名乐园公社,1962年改称五夫人民公社,1972年,下阳成立人民公社,五夫将下阳、上梅、金竹、茶景、里江、岭山6个大队划下阳辖。1984年置五夫乡,1989年撤乡建镇至今。二、历史文化特色自古有“邹鲁渊源”之称的千年古镇五夫,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名人辈出。早在晋代即有蒋姓朝官五大夫,南唐时,有上大夫池繁禧,大将军查文微居此,后唐,金吾上将军刘翔看中五夫地方之胜,携家迁居五夫历世不移。宋代鼎盛时期,名人学者云集,群贤荟萃,工商仕农极为昌盛繁荣。理学先儒胡安国一家五贤;刘氏宗族三忠一文,抗金名将吴玠、吴璘;一代词圣柳永等,他们生于斯,长于斯,都为五夫留下深远的历史影响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理学宗师朱熹在五夫从学、著述、办学授徒、生活达50余年。他14岁随母到五夫投奔父亲好友刘子羽,并从学于五夫刘子翚、胡宪、刘勉之五位群贤,在五夫苦读成名,17岁中举,19岁中进士。因此,朱子理学在这里萌芽、成熟、传播。朱熹创办了屏山书院、兴贤书院等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书院,直接在五夫受业于朱熹的学者达200多人,许多成为著名理学家,并一代传一代,相继在五夫办学授徒,传播理学成为有影响的学派。仅宋元以来在五夫创立书院的著名学者就有40多位,朱熹在此讲学授徒,著书立说,繁衍后裔三男三女均亦成名,有很大成就。成为继孔子之后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诗人。在五夫期间,朱熹潜心撰写许多著述,其《论语要义》、《论语训蒙口义》、《大学解》、《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太极图说解》、《通书解》、《和氏外书》、《伊洛渊源录》、《古今家祭礼》、《大学中庸章句》、《大学或问》、《论孟集注·或问》、《诗经集》和《周易本义》等都在紫阳楼撰写,晚年集理学之大成之《四书章句集注》最后定稿本也在五夫里紫阳楼酝酿成熟。因此,朱熹的理学成就,是与五夫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五夫堪称朱子理学发源地是当之无愧。“屏山书院”是朱熹理学思想根植的一块沃土,“紫阳楼”就是朱熹发展理学的一所基地,“兴贤书院”则是朱熹在五夫传播理学的一所课堂,而“五夫社仓”又是朱熹“以人为本”的恤民思想的具体体现。五夫至今完整的遗留着与朱子文化相关的遗址、遗物、遗迹。“兴贤书院”、“刘氏家祠”、“五夫社仓”、“连氏节孝坊”、“朱子巷”、“五贤井”、“五龙桥”等古建筑及古迹;古街牌坊林立,古坊门上分别镌刻着“天地钟秀”、“籍溪胜境”、“三峰鼎峙”、“紫阳流风”、“三市街”、“过化处”、“天南道国”、“邹鲁渊源”等历史名人手书的横额。在离镇区一里地的府前村有复建的紫阳楼、屏山书院遗址,有千年挺拔的朱熹手植古樟,有绿荫如盖、高大矗立的红豆群,并出土了朱熹亲手撰写的“刘公神道碑”。村里村外荷花木樨、金菊和幽兰流馥飘香,更令人留连忘返。真可谓“朱子故里荷田田,闽邦渊源水清清。五夫现存的朱子理学遗迹,实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研究朱子理学和儒学思想的历史实物,其历史价值不可估量。2003年1月五夫已被福建省列入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三、传统建筑群风貌照片集五夫旅游线路与全镇一览图屏山书院遗址始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初为五夫刘氏家塾,学生以刘家子弟为主,兼收里间乡人子弟,就读不拘贫富,颇得乡人拥戴。朱熹亦在此就读七年有余,后又陆续于此讲学、著述达30余年。据《刘氏家谱》载:屏山书院坐落于屏山下三桂岩旁,前临溪潭之海棠洲,北靠苍松茂林,前坊后屋分三进,内设杏坛、文经堂、复斋、蒙斋、二琴堂、书坊、起居房舍等,建筑宏伟,门匾“屏山书院”四字系朱熹亲笔书。书院曾于元初毁于兵祸,明洪武二年(1369)再次重修,历代均有修葺。民国初,再次被毁,现仅留遗址。刘氏家祠始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初建时祠址在府前村,与屏山书院并列。元初毁于兵燹。清光绪六年移建现址。五夫刘氏家族中唐文景时入闽,始祖刘翔官居金吾上将军,传至宋七世孙刘韦合卫国忠贞,谥忠显公。长子刘子羽为南宋名将,谥忠定公。季子刘子翚为南宋兴贤育秀,培养了刘珙朱熹等名臣大儒,谥文靖公。长孙刘珙为爱国忠臣,谥忠肃公。因此,刘韦合一家三代史称忠义世家,传有“三中一文”之称。朱熹曾为刘宅写了两幅褒颂功德的对联“两汉帝王胄,三刘文献家”,“八闽上郡先贤地,千古忠良宰相家。”祠堂历代均有修葺。祠门上方嵌刻“宋儒”、“刘氏家祠”石雕,门楼砖雕艺术精湛,古风犹存。兴贤书院位于五夫镇兴贤村,据传启建于南宋孝宗时,朱熹当年寓居五夫里时曾在此讲过学,“兴贤”即深寓“兴贤育秀”之意。后于元初被毁,清光绪二十四年由乡人连成珍等14人首倡,经崇安县令张翥的支持而重建。书院原占地2000覆盖平方米,本栋分3进,前为正厅、中为书院、后为膳宿处及文昌阁。书院大门牌楼高耸,构筑精巧,饰有砖雕花鸟人物,上嵌石刻“兴贤书院”竖匾,围以龙凤呈祥浮雕。门楣横额为“洙泗心源”、左为“礼门”,右为“义路”的横额砖刻。牌楼造型雄伟凝重,蔚为壮观。朱子故居—紫阳楼紫阳楼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定居近50年的旧居。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14岁的朱熹随母遵父遗嘱,前往五夫依附父友刘子羽,刘为抗金名将,时为秦桧陷害,家居乡里。他不负好友重托遂于绍兴十四年(1144年),为朱朱熹母子构筑楼宅于潭溪之畔、屏山之麓。朱熹慈母安居此地。因为朱氏的祖籍徽州婺源有紫阳山,他为表示不忘先祖,故名新宅为紫阳楼,匾其厅堂为“紫阳书堂”。紫阳楼遗址朱熹手植古樟灵泉兴贤古街牌坊兴贤古街是一条古文化街,它如今已成为人们集中瞻仰朱熹及其先辈功业的一个好去处。兴贤古街,由籍溪坊、中和坊、儒林坊、朱至坊、紫阳坊、双溪坊等六个街坊组成,始自玉虹桥,终至文献桥,全长1000余米。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门上分别飧刻着“崇东首善”、“五夫荟萃”、“天地钟秀”、“籍溪胜境”、“紫阳流风”、“三峰鼎峙”、“三市街”、“过化处”、“天南道国”、“邹鲁渊源”等历史名人手书的横额,并耸立着“兴贤书院”、“刘氏家祠”、“朱子社仓”、“刘氏节孝坊”和朱子巷,五贤井等处建筑及古迹。古民居群落朱子巷朱子进入武夷山的第一巷,民间俗称朱始巷。它是五夫街一条叉巷,始建于五代十国南唐时代(约930-950年),距今1000多年。朱熹刚定居于五夫里之时,经常负箧前去咫尺之地的鹅子峰麓,向岳父兼师长的刘勉之求教。或去相距不远的籍溪之畔,在文定书堂向一代名儒胡安国之子胡宪受道,每次都要经过这5条小巷,竟达数万次之多。后人为怀念这位理学集大成的大儒,遂将这条小巷称为朱子巷。源远流长的潭溪水流经朱子故居紫阳楼见证了朱子理学的诞生与流传清澈甘甜的籍溪水哺育了历代五夫人五贤井朱子社仓朱子社仓原名五夫社仓,初建于南宋乾道七年,为朱熹首创并命名的一个民办社仓。因社仓之址座落在崇安县五夫里,因而得名。邑人为了纪念先贤朱熹这个惠民善政,遂改称五夫社仓为朱子社仓。社仓座落在五夫里籍溪坊之凤凰弄内。五夫社仓峻工后,朱吉曾亲撰《建宁府崇安县五夫社仓记》一文,追溯并记述创建这个社仓的始末。自此,五夫社仓因为开救荒之先河,遂被誉为“先儒经济盛迹”。历代重修不缀,因而保存完好。最后一次修建于光绪十五(1889年),由朱熹裔孙乡绅朱敬熙主其事。二站即为粮仓,左右并列仓廒,可容存粮六七十万斤,两侧仓廒之中有宽敞通道,便于农民粜籴粮谷时过秤记账。仓廒后面设有仓管人员宿舍。连氏节孝坊座落于五夫街,原是刘家民宅门面。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门楼坊额嵌有“圣旨”、“旌表吏员刘观赐妻监生刘经文母连氏节孝坊”字样,面壁砖浮雕有人物故事、祥禽瑞兽等,形制优美、工艺精湛。内部屋宇梁柱壮实,窗长梁托雕刻精巧。整座屋宇门坊保存较完好,为典型清代建筑,又带有明代风格,是研究地方建筑艺术的实物资料。龙鱼的制作与表演五、保护措施简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武夷山市人民政府(武政(1992)综字386号)《关于公布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为依据,把五夫朱子文化古迹、遗址作为历史文化古镇保护和管理;镇政府还制定《关于加强朱子文化古迹保护暂行规定》,并在2003年1月7日镇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审议通过形成决议。同时对朱子文化古迹、遗址周围居住的居民生畜生禽实行圈养,禁止村民在遗址上乱搭盖,以确保古迹、遗址周边环境卫生的整洁,避免生畜的破坏。五夫镇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朱子文化古迹保护的暂行规定(2003年1月7日镇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五夫朱子文化古迹的保护,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福建省武夷山市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结合本镇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镇行政区域内朱子文化古迹的保护和管理。保护范围包括紫阳楼、屏山书院遗址及附近古树名木和古建筑群、五夫社仓、兴贤书院、刘氏家祠、连氏节孝坊、五贤井、玉虹桥、兴贤古街牌坊及古建筑群、朱子巷和兴五路沿线山林植被,以及上级文化主管部门认为需要保护的古迹。第三条:五夫朱子文化古迹由镇人民政府文化、建设、土地、环境保护等有关职能部门依照法定职责,做好五夫朱子文化古迹的保护管理工作。第四条:五夫朱子文化古迹保护,必须坚持依法保护、科学管理、加强监督、永续利用的原则。第五条:设立五夫朱子文化古迹保护专项经费,用于朱子文化古迹保护管理。第六条:任何组织或个人都有保护五夫朱子
本文标题:历史文化名镇五夫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05551 .html